都說電影《小Q》是年度重磅催淚彈,去觀影的人裡十個有八個是一邊看一邊流淚的。它為什麼能成為年度重磅催淚彈?除了故事本身很生動感人外,我覺得電影中的音樂渲染以及鏡頭藝術的運用也為電影加了催淚“特效”。
音樂是電影中最具有表現力的元素,影片中的配樂非常精彩,這些音樂前呼後應,與影片畫面巧妙地搭配,有渾然天成之感,情感表達流暢自然。
在電影中有三種音樂。
第一種是從始至終貫穿全部電影的鋼琴伴奏曲。
它時而輕緩舒暢,時而輕盈跳動,時而悲慟綿長,時而氣勢恢宏,完全是伴隨著李寶庭和小Q關係走向插入影片中,就像另一個講述者在為觀眾補充他們內心想表達的話語。
當李寶庭拒絕接受小Q,以暴力形式情緒發洩時,是一種緊張激憤的樂感;
當小Q被李寶庭趕出家門家門躲在車底避雨時,一個個鋼琴的音符,重重地,擲地有聲地敲打著,伴隨著屋外的瓢潑大雨,讓心疼;
當李寶庭與小Q玩耍時,這時的不再是單獨的鋼琴伴樂,其中加入了絃樂,使得原來單一的鋼琴之音變得渾厚,氣勢也逐漸變得宏大。
就如同李寶庭孤單的生命突然有了小Q的加入,突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突然迎來了一種全新可能。
第二種是片中李寶庭真正從內心接受小Q那一刻插入的《你是我的眼》。
對於這首歌的選擇,有兩種看法:一種人覺得太過於俗氣,太做作了,另一種人覺得放入其中,恰如其分。我是屬於後者的。
因為這首歌的原作者,原唱者本來就是一個盲人,這就是一首訴說盲人內心的歌。於盲人李寶庭而言,小Q就是他的眼。原本以為光明離他遠遠的,是小Q讓它變得觸手就可及,再也不怕上帝在他眼前遮住了簾,不怕命運模糊他的視線。
歌詞簡單質樸,曲調悠遠情長,深情滿滿地表達了李寶庭對一直默默陪伴他,默默為他奉獻直到生命終結的小Q的無限感恩之情。
一是,感激小Q像一個引路人一樣走在盲人李寶庭前面,幫他避開了很多障礙與危機,讓一個盲人也可以走遍天涯海角,體會四時美好;
二是,感激小Q堅持病痛等到李寶庭的歸來,走在他生命終結之前,讓心懷感激與愧疚的李寶庭有機會可以默默陪伴小Q,照顧它,來回報它從前對主人的奉獻。
電影中音樂的運用能夠使人物情緒得到充分的渲染,能夠準確、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心路歷程。可以說電影《小Q》的導演就牢牢抓住了這一點,利用音樂對於電影的強大的輔助作用,為這部電影的加了催淚“特效”。
在《小Q》這部電影裡,當你刨除故事與音樂去細究導演在鏡頭語言的打磨時,其實也是很有藝術感的。
拍攝視角的轉變
這部電影相比與日版的《導盲犬,小Q》拍攝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視角的選擇問題。日版的是採用第三者講述,旁觀紀實的鏡頭語言來展現小Q的一生。
而在中國版的《小Q》裡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且很多時候將鏡頭放得很低很低,抽離掉色彩,畫面變成灰白色(狗是天生的色盲,它們的世界只有黑白色),隨著小Q的行動軌跡,從小Q的視角去拍攝。
就比如對於李寶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是透過小Q的視角告訴我們的。
小Q剛到李寶庭家裡,無人搭理它,它就亂逛,好像主動去了解自己的主人。從它的視角看了李寶庭家裡的照片,獎盃和獎牌,我們知道李寶庭是一個很出名的甜品藝術家,要求很嚴格,特別注重細節,脾氣也比較倔。
利用這種方式側面補充人物資訊也是一種比較別緻的手法。
不同景別的運用
電影中運用不同的景別構圖,能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之深受感染。
由於電影中小Q和李寶庭是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經歷了從不接受,到接受,再到相依相伴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導演也是用了不同的景別來輔助表達兩者關係的不斷靠近,將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展現在觀眾面前。
最一開始是,李寶庭和小Q是對立關係,哪怕小Q想主動接近也無濟於事,兩者只能分別立於畫面的兩邊,中間是隔著很大距離。
接受小Q後的每次談心,是中景和近景的交替使用,表達的是一種平和的相處的關係。
在李寶庭每一次帶著小Q外出玩的時候,則是大全景,表現出一種歡樂、祥和、融洽的氣氛。
最後小Q病重治療階段,更多的是特寫,一面是李寶庭的愧疚與不捨,一面是小Q的痛苦與掙扎。
可以看得出來電影抓住了卓別林那句話的精髓了,都是透過一個個鏡頭把想要表達的情感傳達給了觀眾。
長鏡頭與回放鏡頭的運用
在電影中還兩處情節讓我深受感動。一處是李寶庭啟程去美國,小Q在後面拼命追車子;另一處是在結尾,李寶庭讓小Q迴歸同伴後的那一段小Q從出生以來的回憶。
追車子那一段,用的是長鏡頭。鏡頭裡小Q一直不停地追逐、奔跑,跑過一條街,轉彎繼續直到被阻攔停下來,才切換到車裡李寶兒和李寶庭的畫面。這裡可以看出小Q是多麼的不捨。
長鏡頭的運用很逼真地記錄了這一過程,有說服力也很有感染力,可以使觀眾產生一種心理共鳴。
小Q從被選為導盲犬的那一刻,就站到了工作犬的位置,工作成了它們生活的常態,要時刻保持嚴格的自律,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刻以主人為中心。它們似乎都不知道和同伴在一起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電影的最後,李寶庭讓孱弱的小Q回到同伴中享受最後一次,或許也是唯一一次嬉戲玩耍的機會。在小Q玩耍的過程中,對小Q一生進行了回顧:從出生時的奶萌,到青年時的健壯,工作時的一絲不苟,等待時的堅定不移,病重時的眷念不捨。
可以說那個回放的鏡頭,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再一次把影片的催淚的效果帶到了高潮。
雖然電影《小Q》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人對於它的改編也有疑義,但是電影利用視聽藝術給電影加催淚“特效”,渲染情感,引發共鳴這一塊做的還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觀眾流的眼淚就是最好的證明。
都說電影《小Q》是年度重磅催淚彈,去觀影的人裡十個有八個是一邊看一邊流淚的。它為什麼能成為年度重磅催淚彈?除了故事本身很生動感人外,我覺得電影中的音樂渲染以及鏡頭藝術的運用也為電影加了催淚“特效”。
音樂“特效”音樂是電影中最具有表現力的元素,影片中的配樂非常精彩,這些音樂前呼後應,與影片畫面巧妙地搭配,有渾然天成之感,情感表達流暢自然。
在電影中有三種音樂。
第一種是從始至終貫穿全部電影的鋼琴伴奏曲。
它時而輕緩舒暢,時而輕盈跳動,時而悲慟綿長,時而氣勢恢宏,完全是伴隨著李寶庭和小Q關係走向插入影片中,就像另一個講述者在為觀眾補充他們內心想表達的話語。
當李寶庭拒絕接受小Q,以暴力形式情緒發洩時,是一種緊張激憤的樂感;
當小Q被李寶庭趕出家門家門躲在車底避雨時,一個個鋼琴的音符,重重地,擲地有聲地敲打著,伴隨著屋外的瓢潑大雨,讓心疼;
當李寶庭與小Q玩耍時,這時的不再是單獨的鋼琴伴樂,其中加入了絃樂,使得原來單一的鋼琴之音變得渾厚,氣勢也逐漸變得宏大。
就如同李寶庭孤單的生命突然有了小Q的加入,突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突然迎來了一種全新可能。
第二種是片中李寶庭真正從內心接受小Q那一刻插入的《你是我的眼》。
對於這首歌的選擇,有兩種看法:一種人覺得太過於俗氣,太做作了,另一種人覺得放入其中,恰如其分。我是屬於後者的。
因為這首歌的原作者,原唱者本來就是一個盲人,這就是一首訴說盲人內心的歌。於盲人李寶庭而言,小Q就是他的眼。原本以為光明離他遠遠的,是小Q讓它變得觸手就可及,再也不怕上帝在他眼前遮住了簾,不怕命運模糊他的視線。
“有你帶路,不再孤獨。一步一步,歲月中散步。我們之間,不用萬語千言。最美的風景,閉著眼,我都看見”歌詞簡單質樸,曲調悠遠情長,深情滿滿地表達了李寶庭對一直默默陪伴他,默默為他奉獻直到生命終結的小Q的無限感恩之情。
一是,感激小Q像一個引路人一樣走在盲人李寶庭前面,幫他避開了很多障礙與危機,讓一個盲人也可以走遍天涯海角,體會四時美好;
二是,感激小Q堅持病痛等到李寶庭的歸來,走在他生命終結之前,讓心懷感激與愧疚的李寶庭有機會可以默默陪伴小Q,照顧它,來回報它從前對主人的奉獻。
電影中音樂的運用能夠使人物情緒得到充分的渲染,能夠準確、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心路歷程。可以說電影《小Q》的導演就牢牢抓住了這一點,利用音樂對於電影的強大的輔助作用,為這部電影的加了催淚“特效”。
鏡頭“特效”電影是用畫面書寫的書法——法國導演谷克多在《小Q》這部電影裡,當你刨除故事與音樂去細究導演在鏡頭語言的打磨時,其實也是很有藝術感的。
拍攝視角的轉變
這部電影相比與日版的《導盲犬,小Q》拍攝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視角的選擇問題。日版的是採用第三者講述,旁觀紀實的鏡頭語言來展現小Q的一生。
而在中國版的《小Q》裡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且很多時候將鏡頭放得很低很低,抽離掉色彩,畫面變成灰白色(狗是天生的色盲,它們的世界只有黑白色),隨著小Q的行動軌跡,從小Q的視角去拍攝。
就比如對於李寶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是透過小Q的視角告訴我們的。
小Q剛到李寶庭家裡,無人搭理它,它就亂逛,好像主動去了解自己的主人。從它的視角看了李寶庭家裡的照片,獎盃和獎牌,我們知道李寶庭是一個很出名的甜品藝術家,要求很嚴格,特別注重細節,脾氣也比較倔。
利用這種方式側面補充人物資訊也是一種比較別緻的手法。
不同景別的運用
電影中運用不同的景別構圖,能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之深受感染。
由於電影中小Q和李寶庭是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經歷了從不接受,到接受,再到相依相伴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導演也是用了不同的景別來輔助表達兩者關係的不斷靠近,將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展現在觀眾面前。
最一開始是,李寶庭和小Q是對立關係,哪怕小Q想主動接近也無濟於事,兩者只能分別立於畫面的兩邊,中間是隔著很大距離。
接受小Q後的每次談心,是中景和近景的交替使用,表達的是一種平和的相處的關係。
卓別林說:“喜劇用遠景,悲劇用特寫”。在李寶庭每一次帶著小Q外出玩的時候,則是大全景,表現出一種歡樂、祥和、融洽的氣氛。
最後小Q病重治療階段,更多的是特寫,一面是李寶庭的愧疚與不捨,一面是小Q的痛苦與掙扎。
可以看得出來電影抓住了卓別林那句話的精髓了,都是透過一個個鏡頭把想要表達的情感傳達給了觀眾。
長鏡頭與回放鏡頭的運用
在電影中還兩處情節讓我深受感動。一處是李寶庭啟程去美國,小Q在後面拼命追車子;另一處是在結尾,李寶庭讓小Q迴歸同伴後的那一段小Q從出生以來的回憶。
追車子那一段,用的是長鏡頭。鏡頭裡小Q一直不停地追逐、奔跑,跑過一條街,轉彎繼續直到被阻攔停下來,才切換到車裡李寶兒和李寶庭的畫面。這裡可以看出小Q是多麼的不捨。
長鏡頭的運用很逼真地記錄了這一過程,有說服力也很有感染力,可以使觀眾產生一種心理共鳴。
小Q從被選為導盲犬的那一刻,就站到了工作犬的位置,工作成了它們生活的常態,要時刻保持嚴格的自律,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刻以主人為中心。它們似乎都不知道和同伴在一起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電影的最後,李寶庭讓孱弱的小Q回到同伴中享受最後一次,或許也是唯一一次嬉戲玩耍的機會。在小Q玩耍的過程中,對小Q一生進行了回顧:從出生時的奶萌,到青年時的健壯,工作時的一絲不苟,等待時的堅定不移,病重時的眷念不捨。
可以說那個回放的鏡頭,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再一次把影片的催淚的效果帶到了高潮。
雖然電影《小Q》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人對於它的改編也有疑義,但是電影利用視聽藝術給電影加催淚“特效”,渲染情感,引發共鳴這一塊做的還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觀眾流的眼淚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