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94023508727

    IP地址,這個應該知道吧,即指使用TCP/IP協議指定給主機的32位地址。IP地址由用點分隔開的4個8八位組構成,如192.168.0.1就是一個IP地址,這種寫法叫點分十進位制格式。IP地址由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組成,分配給這兩部分的位數隨地址類(A類、B類、C類等)的不同而不同。網路地址用於路由選擇,而主機地址用於在網路或子網內部尋找一個單獨的主機。一個IP地址使得將來自源地址的資料透過路由而傳送到目的地址變為可能。 現在有很多計算機都是透過先組建區域網,然後透過交換機和Internet連線的。然後給每個使用者分配固定的IP地址,由管理中心統一管理,這樣為了管理方便就需要使用Mac地址來標誌使用者,防止發生混亂,明確責任(比如網路犯罪)。另外IP地址和Mac地址是有區別的,雖然他們在區域網中是一一對應的關係。IP地址是跟據現在的IPv4標準指定的,不受硬體限制比較容易記憶的地址,而Mac地址卻是用網絡卡的物理地址,多少與硬體有關係,比較難於記憶。 MAC地址,長度為48位(6個位元組),通常表示為12個16進位制數,每2個16進位制數之間用冒號隔開,如:08:00:20:0A:8C:6D就是一個MAC地址,其中前6位16進位制數08:00:20代表網路硬體製造商的編號,它由IEEE(I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分配,而後3位16進位制數0A:8C:6D代表該製造商所製造的某個網路產品(如網絡卡)的系列號。每個網路製造商必須確保它所製造的每個乙太網裝置都具有相同的前三個位元組以及不同的後三個位元組。這樣就可保證世界上每個乙太網裝置都具有唯一的MAC地址。 既然每個乙太網裝置在出廠時都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了,那為什麼還需要為每臺主機再分配一個IP地址呢?或者說為什麼每臺主機都分配唯一的IP地址了,為什麼還要在網路裝置(如網絡卡,集線器,路由器等)生產時內嵌一個唯一的MAC地址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IP地址的分配是根據網路的拓樸結構,而不是根據誰製造了網路設定。若將高效的路由選擇方案建立在裝置製造商的基礎上而不是網路所處的拓樸位置基礎上,這種方案是不可行的。(2)當存在一個附加層的地址定址時,裝置更易於移動和維修。例如,如果一個乙太網卡壞了,可以被更換,而無須取得一個新的IP地址。如果一個IP主機從一個網路移到另一個網路,可以給它一個新的IP地址,而無須換一個新的網絡卡。(3)無論是區域網,還是廣域網中的計算機之間的通訊,最終都表現為將資料包從某種形式的鏈路上的初始節點出發,從一個節點傳遞到另一個節點,最終傳送到目的節點。資料包在這些節點之間的移動都是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負責將IP地址對映到MAC地址上來完成的。下面我們來透過一個例子看看IP地址和MAC地址是怎樣結合來傳送資料包的。 假設網路上要將一個數據包(名為PAC)由臨沭的一臺主機(名稱為A,IP地址為IP_A,MAC地址為MAC_A)傳送到北京的一臺主機(名稱為B,IP地址為IP_B,MAC地址為MAC_B)。這兩臺主機之間不可能是直接連線起來的,因而資料包在傳遞時必然要經過許多中間節點(如路由器,伺服器等等),我們假定在傳輸過程中要經過C1、C2、C3(其MAC地址分別為M1,M2,M3)三個節點。A在將PAC發出之前,先發送一個ARP請求,找到其要到達IP_B所必須經歷的第一個中間節點C1的MAC地址M1,然後在其資料包中封裝(Encapsulation)這些地址:IP_A、IP_B,MAC_A和M1。當PAC傳到C1後,再由ARP根據其目的IP地址IP_B,找到其要經歷的第二個中間節點C2的MAC地址M2,然後再將帶有M2的資料包傳送到C2。如此類推,直到最後找到帶有IP地址為IP_B的B主機的地址MAC_B,最終傳送給主機B。在傳輸過程中,IP_A、IP_B和MAC_A不變,而中間節點的MAC地址透過ARP在不斷改變(M1,M2,M3),直至目的地址MAC_B。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蝸牛喇叭一邊響一邊不響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