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
2 # 萬事之始
武王伐紂之後,開始了第一輪的大封諸侯,周公旦因為有功,被封在少皞之墟,建立魯國。據《史記》記載: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可是,《史記》在這一段記載中,有些過於簡略了,並沒有把魯國建立初期的歷史完全交代清楚。
魯國最初受封之地其實並不在少皞之墟,而是在今河南魯山縣。在周朝有兩個魯地,其原始所在地在魯山縣,稱為西魯。至於在少皞之墟的魯地是因為魯國後來搬遷到少皞之墟的奄地,把“魯”這個名字帶了過去而已。
在周文王的兒子中,武王姬發排名第二,周公旦是老四,試想,武王姬發在死時,兒子都弱小,需要由周公來輔政,那周公旦的兒子伯禽自然更小,更沒有能力來治理國家,因此,在分封之初,魯國的治理應該是由周公旦派出的家臣來治理。
魯國因何而得名?說起“魯”字,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字代表著粗魯,粗莽、魯鈍等貶義詞,其實,這是嚴重曲解了“魯”字的含義。在《說文》的解釋中,“魯”字從魚從口,意味著魚兒擺尾。周武王之所以把分封給周公旦的國家命名為魯國,是期望魯國能夠像魚兒那樣自由生活在敵對勢力中,用魚兒擺尾的方式來掃蕩敵對方的勢力。
由此可見,周武王對魯國、對周公旦給予的期望有多麼大。
魯國為什麼會搬遷魯國最初的封地離周王朝控制的中心比較近,但是隨著三監之亂,周公旦掃蕩參與反對的勢力之後,周王朝實際控制的區域快速擴大,急需像魯國這樣的周王朝的忠誠支持者來穩定這些地區。
少皞之墟的奄地屬於東夷傳統勢力範圍,雖然有齊國在那裡坐鎮,但顯得勢單力孤,急需加強力量。因此,周公旦決定要把魯國搬遷到奄地,和齊國一起開維護這一地區的安寧。但是因為周公旦自己身負輔政大任,自身無法前往,只得把長子伯禽派往奄地,作為魯國的第一任君主。
周公旦一系的諸侯國作為以一個個體 ,周公旦在周朝的勢力是最大的,除了嫡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外,次子君陳接任自己在周朝卿士的爵位,世代輔佐周王,享受周公在畿輔之內的食邑,世代被稱為周公;其他的兒子也都被封為諸侯。具體情況如下:
凡國:伯爵,封地在今河南省輝縣市北雲門鎮凡城村·一帶。
蔣國:伯爵,封地在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北蔣集一帶。
邢國:侯爵,封地在今河北省邢臺市一帶。
茅國:子爵,封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鉅野縣之間。
胙國:爵位不明,封地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胙城一帶。
祭國:伯爵,封地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一帶。
由此可見,周公旦的八個兒子都被封為爵位,成為周朝滅商之後收益僅次於周王室的一個家族。
回覆列表
個人根據《左傳》記錄周朝的分封情況和奄國的故土情況看,周公的封地西魯國伯禽在管;而問的封國應該是東魯國,這是“三監之亂”被平定後,周成王封伯禽的領地,原先是奄國,也就是商朝的舊民自己管理。
東魯國是奄國基礎上建立當年武王伐紂,只是平定了京師一帶,其餘的周邊的還是商朝的故土。奄國就是其中之一,從《古本竹書紀年》中殷紀的記載看,“南庚更自庇遷於奄”、“陽甲即位,居奄”,商朝的第十七、十八兩代君主,南庚、陽甲兩人都在奄這個地方定都。
後來是第十九位君主,盤庚遷殷,“盤庚旬自奄遷於北蒙,曰殷”,而南庚的父親沃甲,也就是第十五位君主,他的國都原先是在“庇”。
前面商朝的國都還有相、囂、亳等等地方,說明國都的變化比較頻繁。能讓南庚選為國都,這應該是其重要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奄國,應該是商朝勢力比較牢固的地方。特別是後來的“三監之亂”,參與的十七國中,奄排第一,足以說明勢力之大。
西周時期,有兩個魯國,一個西魯,在河南魯山縣(平頂山),一個東魯,在山東曲阜。周武王最開始封周公的封地是西魯,國號為魯。
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但周公沒有赴任,但伯禽在封地管理。公元前1043年,武王死,周成王即位,封周公旦兒子伯禽為魯公,給的封地是“少皞之虛”。
這裡的“少皞之虛”,從《左傳》記載看,“少皞虛,曲阜也”,魯國就是山東一帶,遠離周朝的中心。
根據杜預在《左傳》的註解看,“成王封其子伯禽於曲阜,為魯侯,今魯國是也”,也就是周成王封的伯禽到曲阜,擔任魯侯(原先周公的爵位是侯爵)。“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原來奄的民眾聽命於伯禽。可能會比較迷糊,怎麼魯國又跑到山東了,不是河南嗎?
因為,當時發生了“三監之亂”,原來山東的奄國參加了叛亂,後來被周公平定了,周成王於是把奄國的地盤給了伯禽當封地,也就是東魯,原來的西魯取消了。所以說法上都是魯國,只是位置發生了遷移。
所以,東魯國是在奄國的基礎上建立的,題主問的伯禽沒去封國時間段,東魯還是奄國、沒有成立,是商朝的舊民在自治;西魯是周公的封地,伯禽在封地管著。
分封東魯國的經過在《左傳》中,衛國大夫祝鮀和萇弘有一段對話,說到了東魯分封的情形。
給魯公“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分別是大車、大軍旗、夏后氏的玉璜、封父的良弓。當時通訊並不發達,只能以信物為證,要不當地人誰相信?這裡面的大軍旗應該有周朝的符號,而夏后氏的玉璜代表著夏朝君王收藏的寶器,封父的弓應該是同《禮記》裡的“封父龜”類似,都是屬於天子才有的禮器。
然後,把“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都作為魯國的國民,受魯國管轄,這幾個族群很有可能就是曲阜一帶長期生活的人,估計是奄國的舊民。
而伯禽就位後,當地實行的周公的統治精神,“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即服從周公定下的制度,由此歸附周朝聽取命令,讓上面的六族之人為魯國處理事務,以宣揚周公的明德。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周朝的封國不都應該實行周朝的制度嗎?不,在受封的衛國和唐國,這兩國實行的政策就不一樣,衛國“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是沿用商朝的政策,用周朝的律法來約束;唐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是沿用夏朝的政策,用戎狄的律法來約束,這兩地不一樣的原因,應該是因為,衛國和唐國的封地分別是殷墟和夏墟。
所以,伯禽就任之後,開始推行周公定下的那一套制度,讓奄國故地的商朝舊民為魯國服務、聽從周朝的命令。
這裡強調下,當時的赴任可不像大家熟悉的那樣,一個官員帶著幾個隨從就去了,不死於非命都算好的,這個就任的諸侯,都是有著自己的武裝力量,帶著兵過去上任,誰要不聽從命令就鎮壓。
“三監之亂”中的奄國反叛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是封帝辛(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來管理還沒征服的商朝舊地,大概現在的河南安陽一帶,並在東面、南面、北面設立了衛、鄘、邶三個諸侯國,讓管叔、蔡叔、霍叔分別擔任王,來圍堵監視武庚,和周公被封魯國同一時期。
沒多久,武王死了,他兒子周成王還沒長大,周公旦輔政,三個叔不服叛亂,挾武庚參加,奄亳諸侯也來勸說,就發生了十七國叛亂,周公前往平叛,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後,繼續揮師東進,平定十七國。
這裡奄國諸侯,就是屬於商朝的殘餘勢力,當初由於遠離京畿地區,在山東一帶,所以未被剷除,周公東征佔領這片地區後,周成王就封伯禽為魯公,把奄國的地盤變成了魯國,伯禽也就去上任管理了。
綜上,也就沒有原先奄國一帶沒有上任誰管理的問題所在,至於河南魯山,伯禽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