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人集

    注意的問題是著重理解當時的社會條件。運用的原則是客觀看待歷史事件,以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

    行為主義政治學興起後,歷史研究法受到了批評。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方法容易受歷史研究者的宗教信仰、政治黨派、種族偏見或哲學理論的影響,容易把個人因素或偶發事件視為轉變歷史方向的主要因素,從而影響研究的科學性。同時現代政治學者將研究重點從政治制度轉向政治行為,越來越多地採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原則、方法及資料,使現代政治研究大大減少了對歷史研究法的依賴。

  • 2 # 華彩之榮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認為研究歷史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史料的蒐集與鑑別。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關於有記載的歷史書籍(包括正史和野史)就貫穿了3700多年,猶如浩瀚星空的繁星一樣。而且,史料不僅數量多且較為分散。如何在這麼多的文獻記載中搜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又如何鑑別蒐集之後的真實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於史料的蒐集,雖然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但是隻有詳實的史料才能為歷史課題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證據。可以有以下兩種蒐集方法:

    1.按照年代蒐集。從遠及近,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

    2. 按照軍事、政治、經濟、人物、事件、思想文化等等去搜集。這些大類下面還可以細分。比如,經濟類目下面還可以分成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財政經融。 蒐集到的史料要隨時整理和梳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務必使它們形成系統,今後用起來會得心應手。

    關於史料的鑑別,博搜旁證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它不僅可以使搜閱的史料更加完善,而且可以起到互相鑑別的目的。

    比如,在梁啟超先生的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講到,在順治十八年時有一宗“江南奏銷案”。被處置者有十餘人,被逮者也有四五百人,黜革者萬餘人,為史上一樁大案。但是在官方史料記載中卻無跡可尋。清史奠基人孟森,搜尋了數十種民間的文集和筆記,還原了全案。(此事件記載在《心史叢刊》第一集)。在原始資料不充分或是假的情況下,用旁證來研究一個既定的歷史課題,是有效的方法。

    第二,注意歷史現象背後的邏輯。

    大多數人看歷史的時候,就像看一個故事一樣。其實,我們研究歷史,不僅要知道“是什麼”,更要知道“為什麼”。而在思考“為什麼”的時候就是一種對歷史事件之間邏輯關係的梳理過程。每個歷史事件的背後都有原因,而原因的背後還有原因,能不能深刻理解這些原因的邏輯關係對於我們從中吸取正確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俗話說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沒搞清楚邏輯,怎麼可以做到以史為鑑呢!

    綜上所述,歷史資料的整合和鑑別以及把握歷史現象背後的邏輯,是研究歷史比較重要的方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被種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