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48612867826

    《三國演義》那當然是好了,二人師出同門,就是龐統性格上有缺陷(急功近利,懷疑孔明是無法避免的),龐統求功和跟孔明關係差沒有直接關係,孔明也沒必要打壓龐統。

    龐統之死,起於諸葛亮的信。諸葛亮派馬良入川送信給劉備,說天象報警,“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諸葛亮為什麼要寫這封信,天象報警,當然不可信,但我們可以推想到他大概是想到取西川的艱鉅複雜,不大放心,特意借天象提醒行軍時的安全防衛。可是這封信卻引起了龐統的猜疑:“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事情就壞在這個猜疑上。因為他一想到諸葛亮怕自己成了功,就偏要趕快成功。於是急羞催促劉備進兵。當劉備因為夜夢不樣,猶豫不決,再一次提到諸葛亮的信值得注愈時,龐統竟當著劉備的。

    面把自已心中的隱私說出來了:“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人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難道真正是諸葛亮怕他一人成了大功嗎?顯然,毫無根據。諸葛亮曾推薦重用龐統,有薦書為證。龐統擔任副軍師的職務,也是諸葛亮提出來的:

    龐統投劉備之時,諸葛亮按察四郡未回,還不知道未陽縣理事之事,他一回來馬上就問。“龐軍師近日無恙否?”

    言下之意,龐統是適宜擔任軍師一;類職務的。當時既要守荊州,又要取益州,諸葛亮不能分身,得了龐統,他是非常高興的。怎麼會在入川取得初步勝利的時候。又突然來個“以書相阻”呢?龐統與諸葛亮是老朋友。相知已久,諸葛亮不但重視龐統,而且對龐統表示了齋赴的態度:“胸中之學,勝亮十倍。”

    而龐統卻被“功”字迷了心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於是就一步一步錯下去。他不把心思用在對付敵人方面,卻念念不忘急於進兵,急於取得成功,既要爭著走小路,又不注意小路中可能有埋伏,終於“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龐統的悲劇,說明了一個人雖然才高,但德虧了。有時可以損才。本來象張任的在一條小山路上埋伏軍隊。以襲擊敵人的計謀,並不是什麼巧計,只要稍稍提防一下就可以,然而龐統的私字的烏雲,一時湧上,矇住了眼睛,一失足成千古恨。中國諺語說:利令智昏。說的就是虧了的是可以損才的,總結的是一條教訓。

    龐統是不是偶然犯了這次錯誤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我們可以根據《三國演義》中的幾段文字作些分析:龐統選擇主人不如諸葛亮那樣嚴肅,那樣慎重。他先見孫權,後見劉備,只求重用,沒有考慮其他。當孫權不用他的時候,也曾“長嘆一聲而出”。這裡不是說投劉備就正確,投孫權就不正確。而只是說龐統似乎沒有在擇主而事的問題上作細緻的考慮。

    還有令人不解的是:老友諸葛亮正在劉備處,新得荊州。氣勢頗旺,為什麼先不考慮去投劉,而去投孫,投孫不用的時候,竟至心懷悵悵呢?箇中原委,作品中沒有交代,下擬妄加猜測,只是隱約地令人感覺到,“兩雄不併立”的思想進入了狹隘的胸懷。在他和孫權一問一答十,我們也反朧地意識出。他為品貢中缺少謙做與遨慎。孫權問:“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龐統回答:“不必拘執,隨機應變。”孫權問:“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龐統回答:“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自視甚高尚可諒解,鄙薄對方新取得巨大勝利的主帥,而想求得重用,不能不說是自相矛盾。

    後來成為劉備的軍師,率兵入川,得了涪關的時候,設宴慶功,在席上,他和劉備都表現了三軍統帥所不應有的得意忘形的態度:“玄德酒甜,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封,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與諸葛亮相比,實在是很有差距。因此“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話,從龐統來看,確實有些名不副實:道號“鳳雛”,是否寓有尚不成熟之意,是頗令人深思的二我們並不是以成敗論英雄,我們是從實踐中出較人才的高下。

    龐統為個人想得多一點,而且缺少謙遜與謹慎的品質,遂至招來連自己也一點沒有意識到的巨禍。

    《三國演義》寫人才,固然以才為主,但多數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總是以才為主兼及德才兩個方面的。在許多場合中,它還能寫出德才互為影響的關係來。這一點當然是不自覺的。但作為認識規律,對後人的啟發卻是大的。德與才究竟如何互為影響,將根據《三國演義》所提供的豐富形象。於後文作綜合論述,此處哲不展開。

    毛宗崗評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說:“甚矣!躁進之心,不可不戒;而人己猜嫌之情,不可不忘也。龐統未死之時,星為之告變矣,夢為之告變矣,馬又為之告變矣,龐統乃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遂使鳳兮鳳兮,反不如鴻飛冥冥,足以避弋人之害。嗚呼!雖曰天也,豈非人哉!”他的評論是很正確的,“雖曰天也,,豈非人哉”,實際上是否定了天命說,“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正是龐統德虧的表現,是要害所在。

  • 2 # 跳舞的山羊

    龐統的死,是劉備的一大損失,也是三國一大公案,而龐統與孔明之間的關係,是敵是友,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以下提出一點見解。  東漢末年,劉表割據荊州,他藉著與襄陽蔡家聯姻和招攬荊州名士蒯氏兄弟來鞏固本身在荊州的權威,並且也任用傅巽之類的流亡客,結合本地豪族與外來流亡客兩股勢力,雄霸一方,但是,龐統一家卻沒有被劉表延攬當官,龐統的叔父龐德公極為不滿,遂結成了一股反對的勢力,以品評人物為主要活動,這些人不當官,而以水鏡先生司馬徽與龐德公為首,孔明也是這股勢力的一份子,他的妹妹嫁給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劉表的統治並非完全的穩固,孫堅就曾經受袁術的指派,進攻劉表,但卻死在襄陽城下,劉表便與孫氏結下了大梁子。孫劉兩方的怨仇,也給了龐家機會,龐家人就積極的與東吳來往,孫策孫權也樂得和其勾搭,所以龐統「英名」也遠播至吳。【三國志蜀書第七龐統傳】:「(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昌門,地名),陸績、顧邵、全琮皆往。……皆與統相結而還。」由此可見龐統與東吳淵源可謂深厚,陸績是陸遜的堂兄,也是吳郡的豪門,顧邵則是顧雍的長子,全琮為孫權寵信的臣子,都是東吳的領導階級,而且「吳人多聞其名」,也證明龐統在江  可是,二○八年的形勢改變極快,曹操入主荊州,劉表手下官員也紛紛歸順曹操,龐家此時面臨了抉擇,曹操極有可統一天下,但原本的對頭也都投入其麾下,而孔明與徐庶則進了劉備幕中,龐統也可以前去投效,還有另一條路,就是入仕江東,不過投奔劉備或孫權,都冒了相當大的風險,因為二者可能會被曹操消滅。此時,龐統選擇了按兵不動這條路。  赤壁之戰後,荊州的情勢迅速的穩定下來,劉備佔領了大半個荊州,龐統也前去尋求個一官半職,劉備任命他為耒陽令,但龐統卻因「在縣不治」而被免官,此時,他的深厚關係也就派上了用場,【三國志蜀書第七龐統傳】:「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當縣令的人才),使處治中(總務官)、別駕(行政官),始當展其驥(驥:千里馬)足耳。』諸葛亮易言之先主,先主見與善譚(談),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唉!連鳳雛也要靠關係升官)由此可知,孔明與龐統大致上是極為友好的,否則,孔明不會笨到去引薦一個敵人來奪自己的權,依我的想法,劉備重用龐統,除了龐統真有才幹,應該是任用了龐統,也加強了荊州土豪對劉備的信心,他的做法,可以說是與劉表相當類似,任用孔明,得了流亡客的心;任用龐統,則抓住了荊州土豪,但玄德有劉表所沒有的,劉表手下的荊州豪門分黨成派,各懷鬼胎,劉備底下的只有一派,因為與龐家等人作對的豪門與流亡客,幾乎都和曹操一同回到北方了。  事實上,劉備對龐統的器重更甚於孔明,這也是必然的,龐統對荊州人士的影響力和他與東吳的淵源,都是孔明所不及的。只是令人扼腕的是,前途一片大好的龐士元,卻在雒城底下中箭身亡,這段情節,也被羅貫中改寫成落鳳坡的故事。【三國志蜀書第七龐統傳】說:「先主痛惜,為之流涕」可知劉備對龐統的倚仗。  羅貫中有詩嘆曰:「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常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今年54歲,準備買輛車,國5現在降價促銷,想買,國5車能開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