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腦子的小魚聊歷史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小魚。“清明時節雨紛紛”,古人在此時節設立清明節緬懷先人,清明的雨水就是感天應地的真實寫照。說到清明不得不說介子推,因為清明節就是因他而立。 題主問介子堆割股救主這個歷史典故在當今有什麼現實意義?那得先把這一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梳理一遍。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華人,時逢驪姬之亂,太子申生中了驪姬的“蜜蜂計”,被晉獻公冤殺,公子重耳、夷吾出逃,跟隨重耳一併出逃的有狐偃、趙衰、介子推等。重耳在前往齊國的途中,一隨從偷了一行人的乾糧細軟,棄他而去。重耳飢餓難耐,只能去問附近的農家去討飯,可是沒有討到,幾番折騰下來,重耳都快要餓暈過去了,為了不讓重耳餓死,介子推便去山上隱秘的地方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然後採摘了一些野菜,用野菜和自己的肉混合煮了給重耳送去。重耳餓得不行,自是一飲而盡,後來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的肉,大為感動,並說以後若是做了國君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這割股奉君的大恩。

    十九年後,重耳結束了逃亡生涯,成為晉國國君,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晉文公“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一些貪圖富貴之人便主動邀功論賞,介子推很看不慣這種行為,對他們感到羞恥和鄙視,認為忠誠於君主的行為是發乎自然的,不是為了得到獎賞,這種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是不需要得到獎賞的。但是,狐偃等人認為介子推這樣做讓別人也得不到封賞,這樣的人跟盜賊沒什麼差別,所以他們都疏遠介子推。介子推考慮到重耳現在是一國之君,自己一個人與眾不同,很難在朝中生存,同時也讓晉文公從中難做,於是憤然之下決定隱退。 晉文公不知此事,後來傳見介子推不在,才知道他已經到綿山隱居。聽到這個訊息,晉文公親自去綿山尋找,但是山高林密,道路崎嶇,找一個人猶如大海撈針,最後晉文公命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孝順老母,一定會避火而出。沒想到,直到大火燃盡介子推也堅死不出,人們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倚坐在一起的母子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哭拜良久,在安葬遺體時發現其後背堵著一個樹洞,裡面有一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淚如雨下,明白了介子推的一片丹心天地可鑑,良苦用心日月可昭,遂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息:“悲哉足下。”順便說一下,“足下”一詞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就是來源於此。 說完了歷史故事,再說他的現實意義。分析事物往往要一分為二,不過我們在這裡只說積極的一面,因為我不認同一些人提出的介子推過於迂腐、特立獨行、不孝不忠之說。

    第一,忠心耿耿。介子推為了不讓自己的主公因餓致死,不惜忍著劇痛割下大腿上的肉給他熬湯喝,這得需要多麼大的意志力和精神力,內心世界得強大到什麼程度?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奉獻一切,忠心天地可鑑。許多革命烈士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許多時代精英為了新中國的發展建設與和平安定勇於獻身甘於奉獻,他們的行為不正是介子推“割股救主”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第二,功不言祿。介子付出不求回報,居功不自傲,這一點和其他功臣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了介子極其高貴的人格魅力,也正是後人對介子最為推崇和景仰的精神和價值所在:視金錢名利如糞土。現在黨中央紮緊制度的籠子,從上到下“打虎拍蠅”,要求各級官員廉潔從政,又與介子推的這種廉潔自律精神何其相似,忠於理想,不求回報,嚴於律己,淡泊明志,有了這種精神做基礎,黨風何愁不正,國風何愁不正! 第三,淡泊名利。介子推放棄唾手可得的巨大名利退隱山林,這是難能可貴的君子之為,幾乎可以和安貧樂道的仁者顏回有的一比。這一點更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為官者,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才能真正視金錢如糞土,才能真正心繫於民使命與心,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做到權力無處可租,官員無地可腐。

    第四,敢於同不良風氣作鬥爭。介子推指責晉文公的其他追隨重臣居功自傲,他敢於當仁不讓、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了文人、大丈夫的氣節和血性。黨中央提出黨內關係要正常化,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這也正是介子推“敢於直言”精神的真實體現,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團和氣,避免一言堂,有力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

  • 2 # 大蠍子王

    前兩天我出了個上聯,"柳明清水清明柳”。既是個春天景聯,又是個哲理聯。此聯就是化典於介子堆。"清明柳",就是勸有點兒職權職責的人,要為政為人清明。

    古代奠祀先人、逝者都是在中元節,俗稱是鬼節。清明節主要是踏青丶郊遊、放風箏去晦氣。什麼朝代清明節成了人們拜山、祭祖、奠祀先人,無從查考。

    介子推對主人忠心耿耿,不圖所報。死了還在勸重耳為政要清廉明智,像那棵燒不死的柳樹一樣條理清晰,富有生命力。

    重耳聽了重耳的話,才成了春秋五霸的晉文公。(介子推的故事,原來有小人書,此故事應人人皆知了)。

  • 3 # 傲世萬年雪

    介子推割股救主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故事的大概是重耳在沒有登基之前,晉國出現了動亂,重耳逃到其他國家,由於路上所帶食物用盡,重耳危在旦夕,這時候他的隨從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度過了難關,後來重耳請介子推出山,還引出了清明節來歷的一段故事。

    縱觀介子推割股救主的歷史典故,是歷史上有名的忠君救主案例,介子推本人也被史學家推上了仁義的歷史高度,但是這個典故在當今有沒有意義,應不應當學習,這是值得思考的,這涉及封建社會三從中的一從,就是臣從君的道理,說的狹隘一點是不是需要類似的忠心。

    我們可以推演一下介子推的故事,如果重耳不是晉國公子,介子推和重耳也不是主從關係,而僅僅是朋友關係,介子推還會不會為重耳割股?以我本人的思想感情,我認為介子推能夠做到,但是放在那個大的歷史背景裡,又讓人很難確定,在當時臣以君為綱,唯命是從的思想還是相當深入的,特別是春秋時期,統治階級對下屬有著生殺大權,狹隘的說,介子推是根據當時社會的愚忠心理做出的判斷,但是割股確實反映了他的勇氣。

    在現如今我們自由開放的年代,我們更多的求同存異,而存異成為了一種指引正確道路的必然,我們喜歡質疑、應當質疑,在不同觀點裡求得更大進步,這也是社會的趨勢,而介子推不分青紅皂白,不過為對與錯,盲目的崇拜,盲目的跟隨,其實和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是相悖的。

    最後我認為介子推是一個好人,他認清了明主,但是他割股救主的典故放在今天已經沒有很大的意義,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放在歷史的長卷裡。

  • 4 # 知常容

    介子推不是割肉救主,當時重耳沒有餓死的地步,只是覺得很久沒有吃肉了。所以就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為什麼這個故事會被宣揚和反覆流傳和宣揚。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對統治階級,或者說對皇帝最有利的,這是一種忠君的表現。凡是忠君的事蹟,基本上都會被宣揚,因為這個對皇帝最有利。

    而且介子推還有一個優勢不知功不邀功,這更是統治的想要的。如果你細想去的話,有很多不合理,重耳聽到了人肉,為什麼不噁心不嘔吐?他的傷勢為什麼沒有人被發現?那麼大面積的創傷為什麼沒有感染,是怎麼處理的,割了大腿肉之後怎麼行走,那麼以後又是怎麼樣的?等等那些現實的細節問題都被掩蓋了。

    那麼介子推這個事情現實的意義有沒有?我覺得沒有,這個就如同24孝一樣,你只能仰望而不能去實踐。24孝中的每一個孝都會讓你感動,但是每一個孝普通人都很難去做到。同樣介子推這件事情也是做不到的,因為我覺得拔高成分太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婆和媳婦關係是不是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