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取士,是明清時期科舉選官制度的主要特點,體現在考試內容和文章格式兩個方面。明朝科舉考試基本內容,開始是《五經》、《四書》並重,後來逐漸發展成主要根據《四書》成績錄取,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現的變化。這個變化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 八股文取士,雖主要考《五經》、《四書》,以至專重《四書》,但卻不採用要求考生死記硬背之法,而是規定必須撰寫文章,闡述經義,以“代聖賢立言”。這樣,一方面防止了死記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書不讀,胡亂聯絡歷史與現實,故為新奇詭異之論的毛病。從考試內容上說,也就是說,在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鞏固王朝統治為目的的傳統政治格局中,八股取士是能夠找到的最好辦法了。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謂“排比有定式”。明清科舉考試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組文句,每組兩個段落,相互對仗。因共有八個段落,即八股,故稱八股文(又稱時文、制義、制藝等)。防止考官的主觀升降和徇私舞弊,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統治集團為選拔人才,經過長期摸索,總結經驗教訓,最後確定下來的。從考試內容上說,繼承發展的是北宋以來所肯定的一種指導思想,即透過闡述經義,最有利於督促士人閱讀《四書》、五經,體會聖賢心意,以培養、選拔合乎規格統治人才。 從文章格式上說,繼承發展的卻是詩賦寫作中的規矩準繩,以此種文學領域的規矩為楷模,經過長期摸索,演變而成的一種文章格式。這樣一套制度,從最初指導思想看,決不是為了禁錮士人思想,陷士人於愚昧無知。
八股文取士,是明清時期科舉選官制度的主要特點,體現在考試內容和文章格式兩個方面。明朝科舉考試基本內容,開始是《五經》、《四書》並重,後來逐漸發展成主要根據《四書》成績錄取,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現的變化。這個變化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 八股文取士,雖主要考《五經》、《四書》,以至專重《四書》,但卻不採用要求考生死記硬背之法,而是規定必須撰寫文章,闡述經義,以“代聖賢立言”。這樣,一方面防止了死記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書不讀,胡亂聯絡歷史與現實,故為新奇詭異之論的毛病。從考試內容上說,也就是說,在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鞏固王朝統治為目的的傳統政治格局中,八股取士是能夠找到的最好辦法了。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謂“排比有定式”。明清科舉考試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組文句,每組兩個段落,相互對仗。因共有八個段落,即八股,故稱八股文(又稱時文、制義、制藝等)。防止考官的主觀升降和徇私舞弊,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統治集團為選拔人才,經過長期摸索,總結經驗教訓,最後確定下來的。從考試內容上說,繼承發展的是北宋以來所肯定的一種指導思想,即透過闡述經義,最有利於督促士人閱讀《四書》、五經,體會聖賢心意,以培養、選拔合乎規格統治人才。 從文章格式上說,繼承發展的卻是詩賦寫作中的規矩準繩,以此種文學領域的規矩為楷模,經過長期摸索,演變而成的一種文章格式。這樣一套制度,從最初指導思想看,決不是為了禁錮士人思想,陷士人於愚昧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