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暈者

    賈平娃先生非常具有獨創性,他以前有一段時期非常冷靜非常理智,但後來孤獨感攫住了他,他開始語不驚人不動筆,同時又揮起了如椽大筆,大寫榜書。賈先生著作等身,隨便翻翻他的書,要找些名言驚句,那是俯拾即是,要讓我們這些無名之輩評論,真是忙不過來。

  • 2 # 火煮水壺84501

    壞人之所以壞是超越了道德與法律約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搶劫,強姦,迫害別人,達到利己的目的。好人之所以為好人是因為不踩道德與法律的紅線,潔身自好,不超越一些規矩。

    所以說做個壞人容易,一個念頭,一個慾望,一個想法足以讓你墜入壞人的地獄,從此放縱自己,樂此不疲,走上犯罪道路。比如新近出現的勞榮枝案件,平時一個溫柔內向的弱女子,為了金錢,夥同男性同夥作案,色誘有錢男人於出租屋,勒索錢財,並先後殺掉7人。這樣的女人十惡不赦,內心已被金錢腐蝕的麻木不仁,拿別人生命當作兒戲,可謂是壞人中的壞人,等待她的是法律的嚴懲!

    而好人呢,是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修身養性,潔身自好,不觸碰道德與法律的界限,表面上看活的很累很辛苦,但他們內心是豐盈的,美麗的,成功的。如屠呦呦,袁隆平,這些好人,他們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是可歌可頌,令人景仰的。

    讓我們寧願在規矩裡快樂成長,也不要在自由中羞恥的活著,做個好人,你將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 3 # 光速三千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七分認同,三分反對。我覺得看問題不應該一概而論!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呢?我相信除了那些本質上就很反社會的人之外,沒有人願意做一個壞人,有些人做一些事可能也是應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是人都有羞恥心,舉個例子來說:以前有一則很熱門的新聞,說一個貧窮小夥為了給生病的女友籌錢治病偷電瓶車入獄的事情,那麼這個小夥是好人還是壞人呢?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對女友來說他是個有責任心的好人,對社會來說他是個偷車的壞人,在入獄的時候他也有懺悔過,他也有羞恥心。可能現在我們眼中的一些好人,遇到重病的女友,直接就拜拜了您嘞!

    關於好人規矩多這個說法也是一樣,所謂的好人我覺得只不過應為自小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沒有脫軌道德的束縛,真正的遇到一些人力所不可及的事情,也有可能掙脫規矩的枷鎖。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結合具體的人和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生活中我也不會隨便去對一個人的對與錯,因為我覺得我沒有他的經歷,我看見的只是結果,沒有參與過程。

  • 4 # 白話石說

    賈平凹先生說:

    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

    季羨林老爺子說:

    壞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兩位文化大咖的觀點如出一轍,“英雄所見略同”。

    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人性本是天使與魔鬼集於一身,善與惡囿於一體。

    但是當一個人沒了羞恥不講規矩,人性的魔鬼就會瘋狂亂舞,人性的惡念就會荼毒天下。

    近日被抓捕的殺人女魔頭勞容枝,年輕時讀的師範專業,畢業後做過幾年教師,一個教書育人的“園丁”,難道不知道什麼是羞恥,什麼是規矩?

    上世紀九十年代拜金主義盛行,黑社會野蠻生長,頗有姿色的勞容枝搭識了黑道混混法子英,“鮮花插在牛糞上”,為了掙大錢撈快錢過上奢靡生活,她喪失了羞恥心,窮兇極惡,夥同法子英殘忍殺害了7個人。

    甚至在被抓獲時,她還露出詭異而嫵媚淡定的微笑,給人們留下一個恐怖的蒙娜麗莎微笑,令人不寒而慄。

    勞容枝的表現,正如賈平凹和季羨林二位大咖說的,沒有羞恥心,不知道自己是壞人。

    而好人心懷良善規矩多,恪守“慎獨”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都要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正確合理,是否公平正義,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所以,賈平凹說“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是很有道理且符合實際的,值得人們深思。

  • 5 # 抒新

    最有規矩的表現良好的莫過於那些古今的鉅貪們。他們沒被揭露時為什麼都是人們心中的概模呢?所以說任何話都不是絕對的,只是某些人這樣罷了,還有某些人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壞人。

    象貪官都是有規有矩知情達理,而且還會說教他人如何知羞行善,象這種說一套做一套南轅北轍的人屢見不鮮,這樣又怎能確定壞人就是不知羞恥、沒規沒矩的人呢?真正的大壞蛋不是不知禮儀廉恥的,相反他們會在這方面做還功夫的。現實中那些不拘小節,看似沒規矩心直口快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讀書不能斷章取義,要與原文的內容、特定人物、特定歷史條件相結合融會貫通而論人論事,並不是某名家的一句話拿去到處亂用。

  • 6 # 張望鹽井

    現實生活中是這樣的。

    其實世上本沒有道理,道理因人而異。就某一件事情,有人說很有道理,有人說一點兒道理都沒有。

    所以壞人所做的一切,他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什麼羞恥不羞恥之說。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講,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壞人,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是壞人。

    我們公認的壞人,被大眾所認可的羞恥,是公序良俗,與一個民族的傳統,與一個時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遵守大多數人所認可的道德準則,但有極少數人,他們不認同這一點,反其道而行之,認為自己的惡劣行徑不是一種羞恥,是一種生存的需要。

    當然,不能隨他們任意“作亂”,他們的不良行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相應的法律來制裁。

    好人的規矩多,是因為這部分人很傳統,也很正統。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養成了很多自律的習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規範。

    他們對身邊的人,也會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約束別人,給人的感覺就是規矩很多。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可以嚴格要求自己,因為自己願意這樣做。但別人只要不危害社會,不影響社會和諧,人家要怎麼做是人家的權利,就隨他去吧,自己安安靜靜當個好人就行了。

  • 7 # 拾月文化

    賈平凹妙語談人生,此話原為:

    “壞人沒羞恥,幹了壞事不受良心譴責;好人就是規矩多,遇事愛思慮,思慮過度就成疾了。”好人與壞人的意義所指

    作為漢語詞彙,壞人包含兩種意義:一是進行破壞活動的人,二是道德品行惡劣之人。而壞人其最大的惡劣之處,就是對他人以及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性。對待壞人,我們拒之千里,但往往卻防不勝防。這並非壞人存在的量的問題,而是當壞人在做出破壞性行為之後,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行為帶來的社會危害,而感到沮喪、自我懷疑與絕望。這也是他們能夠成為壞人的根本所在。

    而好人,在此句中則代表了思想品德良好,行為態度端正,有善心,樂於助人之人。而我們對好人常常的反饋,便是“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等。鑑於壞人的態度行為,我們可能有時會對好人的意義指向有所誤解。比如,會覺得一個思想不壞,行為也不會傷害別人的人是好人。其實好人並非只是簡單的不做壞事,不對別人造成傷害,帶去麻煩。這隻可以說是常人。而好人要突出一個“益”字,既有益他人,有益於社會。或者說不僅利己,還要利人。比如說在工作中,有人完成自己的任務,還時常甘願幫助同事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而感動中國中的典型人物,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捨己為人的好人,是好人裡的高光亮點。

    壞人無羞恥,源自其與世相違的固定化思維模式賈平凹還說:“壞人在一定的時間裡是活的很好的,又有錢,又有好身體,還常常攜著漂亮的女人,似乎忘了報應,這是因為壞人沒有羞恥心,不遵守道德約束,能吃能睡,從不失眠。但壞人最終下場的不善,都是因為他養成習慣的思維模式會造就他與世事的全面相違。”《〈行餘集〉序》

    一時衝動而造成的過失,卻以良心反思,更正,杜絕,彌補的,不是壞人。而真正的壞人,是他的內心,從未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定位和價值論斷。但正是這些所謂的已成習慣的思維模式,致使他們的思想與社會常態迥然相異,卻依然可以因為自己一些過分的需求,而自視為合理的存在。所以無論在你看來,這些行為的性質有多麼惡劣,可壞人自己卻不曾有正確的審視。自我良心無從受過譴責,談何羞恥?

    好人的思慮與規矩

    好人心中永遠都存有一份自我原則和社會規矩,正確的真善美認知,並以其作為人生追求之樂趣。真正的好人,並非時刻都要去把自己的行為對照社會規則與價值,他們思慮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將善意付諸行動,而不圖回報,是自己良知與悲憫心激發的一種本能行為,這一切便是無怨無悔的心安理得。然而做好人,就是在為他人設身處地的思慮周全。在同樣面對一個困境中的人時,壞人缺乏助人的敏感性,甚至還有取笑之嫌。而好人就多了一份如何施以援手的思慮,而在實施幫助的過程中,正如“感動中國”裡的那些人物,為供困難孩子上學,十幾年如一日,就需要對日子精打細算,心中自然也多了對這些孩子的牽掛。所以做一個好人,並非容易。有時或許是一個輕而易舉的隨手相助;有時卻是一生的身心付出。在常人看來,本該安逸的生活中,多出的這些疾苦,似乎有些自討苦吃。但這就是好人的價值追逐。再多的疾苦,終有精神的富足。

    而如今也有一些好人,被貼上好人標籤後,卻失去了一些人性的自由,甚至做常人之舉,都會被詆譭為涉嫌作假、欺騙大眾。可好人終究不是聖人,我們不能讓這些苛刻的規則,為好人徒增焦慮。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更多就是好人。王選覺得可以再降低一點: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就是好人。

    壞人做壞事,雖無內心的羞愧,卻自有社會公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好人樂善好施,隨時都有為他人的深慮思考,不僅給受援者以Sunny般的溫暖,還收穫了自我內心的富足,以及人性的光輝所賜予這個社會的正能量。

  • 8 # 喬鞅人物誌

    賈平凹先生在書中說,“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你覺得是這樣嗎?

    我覺得賈平凹先生這句話說得沒錯啊,的確是“壞人沒羞恥,好人規矩多”。因為:第一,“壞人沒羞恥”說的是壞人沒有底線,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第二,“好人規矩多”說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線,不會做出越過底線的事情。

    第一,“壞人沒羞恥”說的是壞人沒有底線,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如果誰被認為是壞人,那一般指的就是這個人做事沒有底線,只要他認為對他有利的事情就一定會去做,根本無所謂什麼羞恥之心,無所謂什麼倫理道德,這樣的人什麼缺德的壞事都幹得出來。比如東漢桓帝時期的外戚梁冀。梁冀此人就屬於“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那種壞人,真的可以說是壞透了,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毒殺漢質帝。

    公元146年,質帝年幼,但聰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時,眨眼看著梁冀,說:“這是跋扈將軍!”梁冀聽到以後,對質帝深惡痛絕。閏六月甲申(初一),梁冀讓質帝身邊的侍從把毒藥放在湯餅裡,給質帝進上。藥性發作,質帝非常難受,派人急速傳召太尉李固。李固進宮,走到質帝榻前,詢問質帝得病的來由。質帝還能講話,說:“我吃過湯餅,現在覺得腹中堵悶,給我水喝,我還能活。”梁冀這時也站在旁邊,阻止說:“恐怕嘔吐,不能喝水。”話還沒有說完,質帝已經駕崩。梁冀身為漢臣卻謀害漢帝,這種大逆不道、卑鄙無恥的行為,足以說明“壞人沒羞恥”這句話有多麼正確了。

    再比如《射鵰英雄傳》裡的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他也是屬於這種沒羞恥心的壞人。當年他帶隊追殺丘處機,反被丘處機反殺,把他帶去的一隊人馬殺了個乾乾淨淨,他自己也身負重傷、奄奄一息。被心地仁慈的包惜弱發現了已經奄奄一息,躺在雪地裡的完顏洪烈,包惜弱不忍心看著他活活給凍死,就把他拉到家裡,藏在柴屋裡,還為他療傷,救了他一命。甦醒過來的完顏洪烈看到眼前的救命恩人包惜弱貌美如花,就動了歪心思。幾個月以後,完顏洪烈買通臨安府的官兵,讓他們血洗了郭楊兩家,他再假裝英雄救美把包惜弱“救走”。包惜弱很快就做了他的王妃。完顏洪烈這種行徑就是完全沒有底線,沒有羞恥心的。

    第二,“好人規矩多”說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線,不會做出越過底線的事情。

    “好人規矩多”說的就是但凡好人做人做事心裡都有自己的規矩,這個規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底線,他們做任何事情一定不會越過自己心裡的底線,這麼一來,往往就會失去很多利益和機會,甚至有時候要傷及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性命。這也就是好人難做的原因。比如東漢時期的名臣楊震。

    楊震自幼孤弱貧困而好學,通曉歐陽氏解釋的《尚書》,而且知識豐富,博覽群書,儒家學者們稱他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生授徒二十多年,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延聘徵召。人們認為楊震年歲已大,步入仕途已晚,但他的志向卻愈發堅定。大將軍鄧騭聽到楊震的名聲以後,將他聘為幕僚。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接連出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在前往東萊郡的路上,途經昌邑,他先前所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正擔任昌邑縣令。夜裡,王密揣著十斤金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故人瞭解你,你卻不瞭解故人,這是為什麼?”王密說:“黑夜之中,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於是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楊震後轉任涿郡太守。他公正清廉,子孫經常以蔬菜為食,徒步出行。有的故人舊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但楊震不肯,他說:“使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當作遺產留下,不也很豐厚嗎?”楊震就是典型的“好人規矩多”,按道理,他接受那十斤金子日子不是過得更好嗎?但他不能越過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正如他所言,這種壞事做不得,因為“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

  • 9 # 馬到成功148659402

    確實如此,正如賈平凹先生說的那樣:壞人無羞恥,好人有規矩!

    所謂的壞人,無做人原則,無道德底線,極端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就象抗戰時期的一些漢奸,有奶便是娘,有錢就是爹,貪生怕死,賣國求榮,做日本鬼子的鷹犬爪牙,助紂為虐,為虎做倀,殘害華人民和抗日的仁人志士!

    而抗戰勝利後有些漢奸又投靠國民政府,繼續殘害百姓!

    好人為人處事有原則有底線,不會做違背良心道德的事,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賢士好色,納之以禮!

    這就是好人,與壞人的最基本的區別!

    損人利己是壞人的特點,為一己之利,害億萬人之公理!

    而好人捨己為人,好善樂施,有公益心,有公德心,最不濟,也能做到獨善其身!

  • 10 # 蕭嬰嬰

    古人云,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古人又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壞人之所以成為壞人,當然是因為沒有羞恥心,而好人則會自省,會約束自己。

  • 11 # 孫莉講家史

    是這樣的,好人是有做人底限的,超出道德底限是不會做的。

    年輕時,我遇到不公平的事,我憤憤不平,總想質問人家,難道你不知道這是錯的嗎?

    後來我就不再爭辯了,我也就明白了,他要是懂得是非黑白,他會那樣去做惡事嗎?

    曾經受到傷害時,我想報復回來,但是我連報復都學不會,是真學不會嗎?還是自己不願意去做。

    所以,人在做,天在看,遇見惡人學會智慧地躲避,他傷害你,別讓人傷到你,是最大的智慧。但是,你絕對不要傷害別人,因為惡人自有惡人報應,神會藉著惡人之手除滅了你。

    (撒下22:27)“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詩18:26)“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

    詭詐的人,神用詭詐的人待他。

  • 12 # 雕塑者1983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下面這一段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上段話語出《論語·為政》,是孔子他老人家至少七十歲以後寫出來的。

    翻譯一下就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都說人老成精,其實說的是人經歷的越多,自己的價值體系就越豐富,是非觀念就越來越強。

    就像上面引言說的,孔子他老人家到了七十歲,都修行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了,還得遵守規矩呢。所以說,只要自身的價值體系,符合當代的社會執行體系,有著明確的是非道德觀,那自己就會給自己立很多的規矩和底線。

    相反,壞人沒羞恥這句話,其實也就不需要再過多解釋了。

  • 13 # 辛如55

    是這樣,好人為人一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無論他信不信教,他都能自覺的守規矩,其實就是守戒,與生俱來的守戒,只是各人守的深淺不同,他這是在往上走,用現在的流行語說就是走在上升維度通道中。壞人是從三惡道來,習氣秉性纏繞一身,他只會作惡,無暇顧它,禮儀廉恥對他而言那是痛苦的枷鎖,只有作惡他才有幸福感,因為他作惡都是衝著利益去的,利益越大他的幸福感自然就越強,在利益的無盡貪婪驅使下,廉恥這種意識哪裡能入他心呢?習氣罩身,不得清涼,奈何奈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穿梭回古代做皇帝的話,你會選擇用你的權勢風流快活,還是用你的智慧治理國家?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