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其實武則天之所以會把大唐的江山還給李唐,除去譬如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誡之外,一個至關重要,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武家後人裡面(武承嗣和武三思兩人)根本沒人有能力繼承大唐的江山。她即使讓武承嗣和武三思兩人繼承皇位,最終也還是會回到李家手裡。那麼與其這麼做,還不如把江山還給李唐,也為自己身後留個名。

    我們知道,武則天以66歲高齡登上帝位以來,就因為“得位不正”頻繁遭到民間的非議,甚至引起了李敬業的討伐武則天起義。這點武則天自己是非常清楚的,並不會因為自己對大唐有“豐功偉績”而消失。但終歸是自己有“二聖臨朝”的經驗,便利用鋼鐵手腕將所有的非議都鎮壓了下去。

    到了公元698年,已經74歲高齡的武則天不得不考慮繼承人問題,其中武三思和武承嗣是武則天非常中意的人員,因為這可不是僅僅把皇位傳給武家人這麼簡單。因為如果一旦武家篡唐成功,武則天就是開國皇帝,以後不管是史書還是歷史中,那就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不管是歷史貢獻還是榮耀,那都不是“李唐過渡帝王”這個身份可以比擬的。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最終讓武則天拒絕了“開國皇帝”這樣的誘惑,一方面是來自如狄仁傑等李唐舊臣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則是武承嗣和武三思這兩個繼承人太廢物了,屬於有賊心有賊膽卻沒賊能力的那種,並且貪慾和殺欲極強,剛愎自用,根本就不是帝王之才。這點武則天是非常清楚的。

    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兩人在朝中前期由於仗著武則天的勢力到底得罪人,根本就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勢力,也沒有頂級大臣輔助。即使把這武家江山交給其中任何一個人,他們都守不住。

    既然如此,武則天最終還是立了自己的第三子李顯為帝王,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 2 # 中孚鑑

    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母親,李治駕崩後,李顯登基為帝,但沒多久就被武則天廢去帝位改立李旦為帝,之後武則天就登基為帝,成為一代女皇。

    那武則天為什麼去世前又把天下還給李家呢?

    首先,武則天雖然為一代女皇,建立武周政權,但他終究是李家的媳婦,雖然在她為政的時候,的確做出很多有利於民的政策,但天下人的心終究還是向著李唐的,同時李室宗親和很多大唐都是心裡想著大唐的。

    如果武則天強行傳位於武家,到武則天駕崩後,可能會出現動亂的局面。

    其次,武則天曾經也想立武家人為繼承人,但是當時有人向武則天說,自古都是兒子登基為帝,自己可以得到供奉,沒有聽說過侄子為帝,會供奉自己的姑姑的,同時兒子和侄子誰親誰疏,也是很明顯的。

    所以最終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

    最後,武則天晚年,雖然李顯被立為太子,但當時還有很多集團勢力,比如武家的勢力、張易之兄弟的勢力等,同時李顯雖然立為太子,難保武則天不會改變主意。

    所以張柬之等人為了保險起見,就發動了政變,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

    當張柬之發動政變時,那時的局面已經不是武則天能控制的了,雖然武則天對權利有些不捨,但也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最終武則天傳位於李顯。

    本來把天下還給李家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奪取李唐天下的武則天,最終還是把天下還給了李家。

  • 3 # 歷史的小學生

    武則天一共在位十五年,全部時間都是居住在洛陽,洛陽一時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武則天晚年,聽從狄仁傑的勸告,把中宗李顯從幽禁的房陵召回,重新立為太子,而把李旦降為相王。武則天雖然重用宰相張柬之,但實際上,國家政務還是由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把持。公元705年,武則天八十二歲,漸漸走入人生的盡頭。這一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太子、相王等朝臣中樞都見不到她,只有張易之兄弟日夜在身邊侍奉。武則天的情況,外廷一律不知。宰相張柬之擔心張易之兄弟乘武則天病重時煽亂朝綱,於是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等,把太子李顯擁到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斬殺張易之兄弟於廊下,並逼迫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將皇位傳於太子李顯,李顯即位稱帝,是為唐中宗。唐中宗恢復唐的國號,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死於洛陽上陽宮。

    武則天在立太子一事上確實大費腦筋,是立武氏為後?還是立李氏為後?她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自武則天稱帝后一直覬覦帝位,尤其武承嗣,他指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求立他為皇太子。在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大臣李昭德等人的堅決反對下,才沒有得逞。武承嗣和武三思屢次指使親信慫恿武則天:“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為謀求皇太子之位尋求合法性。武則天也猶豫不決,宰相狄仁傑規勸武則天道:“姑侄之與母子孰親!?”武則天在權衡母子和姑侄之間的親疏關係後,於公元698年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李旦為相王。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這時才正式確定下來,母位子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齡剩女沒有結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