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痙證是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古稱為“痓”,俗稱“抽風”,也稱“痓厥”、“抽搐”。痙證多見於各種急慢性疾病的危重階段,涉及內、外、婦、兒等學科,就內科病證而言,主要由外感熱病及某些雜病重症所引起。

    痙證可單獨發病,但也可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熱性痙厥以及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結核性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膿腫、腦寄生蟲病、腦血管疾病、各種急慢性疾病失水、水電解質紊亂等出現痙證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痙證的病因病機有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外感是由於感受風寒溼熱之邪,壅阻經絡,氣血不暢,或熱盛動風而致;內傷是由於久病體虛、稟賦不足,或誤治失治,導致陰虧血少,筋脈失於濡養;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陽亢化風而致痙。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風、寒、溼邪,壅滯經絡,以致氣血執行不利,筋脈失養,拘攣抽搐而成痙;或外感溫熱之邪,或風寒溼邪鬱而化熱,傳變入裡,邪熱消灼津液,筋脈失於濡養;或熱邪入營血,熱極生風,燔灼肝經,風火相煽,而發為痙證。

    2.久病體虛,稟賦不足

    久病不愈,氣血耗傷,氣虛血行不暢,瘀血內阻,不能濡養筋脈;久病臟腑功能失調,或脾虛不化水溼,或肝火灼傷津液,或肺氣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產生痰濁,痰濁阻滯,筋脈失養而致痙。久病體衰,勞欲過度致腎精虧損;飲食勞倦,化源不足,致氣血兩虛,均可使筋脈失養而致痙。先天稟賦不足,後天操勞過度,久之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肝陽上亢,亢陽化風而致痙。

    3.誤治或失治

    誤用或過用汗吐下法,如表證過汗及產後失血,風寒誤下,瘡家誤汗等,導致陰精耗散;汗證、血證、體虛等病證失治,傷精損液,導致精傷液脫,亡血失精,筋脈失養,均可致痙證發生。

    二、病機

    痙證病在筋脈,與肝關係最為密切,筋脈有約束、聯絡和保護骨節肌肉的作用,其賴肝血的濡養而保持剛柔相兼之性。如陰血不足,肝失濡養,筋脈剛勁太過,失卻柔和之性,則發為痙證。病變髒腑除肝之外,尚與心、脾、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如熱陷心包,擾亂神明;或脾失健運,痰濁阻滯;或胃熱腑實,陰津耗傷;或腎精不足,陰血虧虛等,均與痙證發生有關。

    痙證的病理變化主要是陰虛血少,筋脈失養。外感因風寒溼邪壅阻經絡,氣血不運,或熱盛傷津,陰血匱乏,筋脈失於濡養。內傷由亡血、過汗、誤治失治,或久病傷正,導致陰虧血少,筋脈失養;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陽亢化風而致。正如《醫學原理·痙門》所說:“雖有數因不同,其於津虧血少,無以滋榮經脈則一。”

    痙證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方面。外感致痙,主要由於邪壅經絡,或熱盛動風,故病理性質以實為主。內傷致痙,主要由於陰血虧虛,故病理性質以虛為主。但實證可以轉為虛證。如熱甚發痙,是為實證,但若熱甚耗損真陰,虛風內動,則其病理性質已由實轉虛。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多突然起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徵。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譫語等意識障礙表現。

    3.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癇證

    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的神志異常疾病,其大發作的特點為突然昏僕,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聲,大多發作片刻即自行甦醒,醒後如常人。鑑別要點是:癇證多為突然發病,其抽搐、痙攣症狀發作片刻可自行緩解,既往有類似發病史;痙證的抽搐、痙攣發作多呈持續性,不經治療難以自行恢復,痙證多有發熱、頭痛等伴隨症狀。

    2.厥證

    厥證是由於陰陽失調,氣機逆亂,導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厥證無項背強硬、四肢抽搐等表現。

    3.中風

    中風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不經昏僕,而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要特點。痙證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無偏癱症狀為臨床特點。

    4.顫證

    顫證是一種慢性疾病過程,以頭頸、手足不自主顫動、振搖為主要症狀,手足顫抖動作幅度小,頻率較快,多呈持續性,無發熱、神昏等症狀。痙證肢體抽搐幅度大,多呈持續性,有時伴短陣性間歇,手足屈伸牽引,弛縱交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兩目上視,神昏等症狀,再結合病史分析,兩者不難鑑別。

    5.破傷風

    破傷風古稱“金瘡痙”,現屬外科疾病範疇。因金瘡破傷,傷口不潔,感受風毒之邪致痙,臨床表現為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發痙多始於頭面部,肌肉痙攣,口噤,苦笑面容,逐漸延及四肢及全身,病前有金瘡破傷,傷口不潔病史,可與痙證鑑別。

    三、相關檢查

    臨床應根據不同疾病進行相關的檢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規、細菌學檢查,以明確感染的性質。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及肝腎功能等檢查,有助於一般內科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鑑別診斷。腦部影像學檢查和腦脊液檢查,有助於明確神經系統疾病的病變部位與病變性質。

    【辨證】

    一、辨證思路

    首先辨外感與內傷。外感致痙起病多急,同時伴見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即使熱邪直中,可無惡寒,但必有發熱。內傷發痙病多漸起,病情進展緩慢,多無惡寒發熱,可同時兼有內傷之症。

    其次是辨虛證與實證。實證抽搐突然發作,來勢兇猛,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大,多有感受六淫外邪或肝陽上亢的病史。虛證抽搐持續遷延,時休時止,表現為手足蠕動,瘛瘲,震動幅度較小,神疲倦怠,常為實證抽搐的病理轉歸。

    二、證候

    1.邪壅經絡證

    症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苔薄白,脈浮緊。

    病機分析:本證為風寒溼邪侵於肌表,壅滯經絡。風寒溼邪壅阻經絡,上擾清竅,故項背強直,甚則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溼阻經隧,故肢體酸重;外邪客表,營衛不和,則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脈浮緊均為感受外邪之象。

    2.熱甚發痙證

    症狀:高熱頭痛,口噤齘齒,手足躁動,甚至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舌苔薄黃或少苔,脈弦細而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邪熱熾盛,傷津動風,筋脈失和。邪熱熾盛,熱擾清竅,故見高熱頭痛;熱盛擾動肝風,肝風內動,則可見口噤齘齒,手足躁動;肝主筋脈,熱邪消灼津液,筋脈失養則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舌苔薄黃或少苔,脈弦細而數皆為熱盛傷津損液之象。

    3.陽明熱盛證

    症狀:壯熱汗出,項背強急,手足攣急,甚則角弓反張,腹滿便結,口渴喜冷飲,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陽明胃熱亢盛,腑氣不通,熱盛傷津,筋脈失養。陽明胃腑熱盛,煎灼胃津,故可見壯熱汗出,口渴喜冷飲,腹滿便結;熱盛灼津,筋脈失於濡養,而致手足攣急,甚則角弓反張;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為陽明熱盛傷津之象。

    4.心營熱盛證

    症狀: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熱入心營,擾亂神明,灼傷陰津,筋脈失養。邪熱熾盛,內傳心營,擾亂心神,熱閉心包可致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熱盛煎灼津液,筋脈失於濡養,故可見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細數為熱入心營、營陰虧損之象。

    5.痰濁阻滯證

    症狀:頭痛昏蒙,神識呆滯,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胸脘滿悶,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病機分析:本證為痰濁壅盛,阻滯經絡,筋脈失養。痰濁壅盛,蒙閉清竅,故見頭痛昏蒙,神識呆滯;痰濁阻於經絡,氣血執行不暢,肢體經脈失養,故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胸脘滿悶,嘔吐痰涎為痰濁中阻的表現;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為痰溼之象。

    6.陰血虧虛證

    症狀:項背強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NFAB1]],直視口噤,頭目昏眩,自汗,神疲氣短,或低熱,舌質淡或舌紅無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陰血虧耗,筋脈失養,因虛致痙。久病或產後、外傷致氣血津液虧虛,筋脈失於濡養,則見項背強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NFAB1]],直視口噤;血虛氣弱則見自汗,神疲氣短;陰血虧虛,頭竅失養,故見頭目昏眩;血虛生內熱,故見低熱;舌質淡或舌紅無苔,脈細數為陰血虧虛之象。

    【治療】

    一、治療思路

    痙證的治療應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急性發作,以標實為主者,當以祛邪瀉實為主,可針藥並施,以舒筋解痙。若為感受風寒溼熱之邪致痙者,治以祛風散寒,清熱除溼;肝經熱盛者,治以清肝潛陽,息風鎮痙;陽明熱盛者,治以清洩胃熱,存陰止痙;心營熱盛者,治以清心涼血,開竅止痙;瘀血內阻致痙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痙;痰濁阻滯致痙者,治以祛風豁痰,息風鎮痙。病勢較緩則治其本,治以養血滋陰,舒筋止痙。臨床津傷血少在痙證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陰養營是痙證治療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基本治法

    1.祛風散寒,燥溼和營法

    適應證:邪壅經絡證。

    代表方:羌活勝溼東加減。

    常用藥:羌活、獨活、防風、藁本、秦艽、白芷、蔓荊子祛風除溼;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營,緩急止痙。

    加減:寒邪較甚,項背強急,肢痛拘攣,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或汗出,病屬剛痙,可予葛根東加減。

    2.清熱涼肝,息風鎮痙法

    適應證:熱甚發痙證。

    代表方:羚角鉤藤東加減。

    常用藥:水牛角、鉤藤、桑葉、菊花清熱涼肝,息風止痙;川貝母、竹茹清熱化痰通絡;茯神寧神定志;白芍、天冬、生地、甘草酸甘化陰,補養肝血,緩急止痙。

    加減:口苦、苔黃加龍膽草、夏枯草、梔子、黃芩清肝熱,瀉肝火;口乾渴甚加生石膏、天花粉、麥冬清熱生津止渴;痙證反覆發作,加全蠍、蜈蚣、殭蠶、蟬衣息風止痙;神昏痙厥者,選用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或紫雪,清心洩熱,開竅醒神,息風定痙,其中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力勝,至寶丹開竅醒神作用強,紫雪則長於息風止痙。

    3.清洩胃熱,增液息風法

    適應證:陽明熱盛證。

    代表方: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東加減。前方清洩陽明胃熱;後方滋陰增液,洩熱通便。兩方合用有洩熱通腑,存陰止痙作用,適用於陽明熱盛,熱結陰虧之痙證。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玄參、生地、麥冬清熱養陰生津,濡潤筋脈;大黃、芒硝軟堅潤燥,盪滌胃腑積熱;鉤藤清熱涼肝,息風止痙。

    加減:熱邪傷津而無腑實證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救津;腹滿燥實加厚朴、枳實行氣除滿;抽搐甚加天麻、地龍、全蠍、菊花、鉤藤息風止痙;熱甚煩躁加淡竹葉、梔子、黃芩清心瀉火除煩;熱甚動血,斑疹顯現,舌質紅絳,加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熱涼血止血。

    4.清心透營,開竅止痙法

    適應證:心營熱盛證。

    代表方:清營東加減。

    常用藥:水牛角清解營熱;黃連、蓮子心、淡竹葉、連翹清心洩熱,透熱轉氣;玄參、生地、麥冬甘寒清熱,養陰養津。

    加減:高熱煩躁明顯,加生石膏、知母、梔子清氣洩熱;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加鉤藤、全蠍、蜈蚣、殭蠶、蟬衣涼肝息風止痙;痰涎壅盛,加天竺黃、膽南星、石菖蒲清熱豁痰;伴有神昏譫語,躁動不安,四肢攣急抽搐,角弓反張,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

    加減:本證為心營熱盛致痙,臨證時當辨其營血熱毒之深淺輕重,選用化斑湯、清瘟敗毒飲、神犀丹化裁;若肢體抽搐無力,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氣短汗出,舌淡,脈細弱,證屬亡陽脫證,當予急服獨參湯、生脈散。

    5.豁痰開竅,息風止痙法

    適應證:痰濁阻滯證。

    代表方:導痰東加減。

    常用藥:半夏、石菖蒲、制南星、薑汁、竹瀝豁痰化濁開竅;茯苓、白朮運脾化溼;廣鬱金、枳實、陳皮行氣開鬱;全蠍、地龍、蜈蚣息風止痙。

    加減:言語不利加白芥子、遠志以豁痰開竅醒神;胸悶甚加瓜蔞、黃芩、天竺黃、竹茹、青礞石;痰濁上壅,蒙閉清竅,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瀝加薑汁、沖服安宮牛黃丸。

    6.滋陰養血,息風止痙法

    適應證:陰血虧虛證。

    代表方:四物湯合大定風珠加減。前方以補血為主,用治血虛血滯,筋脈失養證;後方滋液育陰,柔肝息風,適用於熱灼真陰,陰血虧虛,虛風內動證。

    常用藥:生熟地、白芍、麥冬、阿膠、五味子、當歸、麻子仁補血滋陰柔肝;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育陰潛陽,息風止痙;雞子黃養陰寧心。

    加減:陰虛內熱,手足心熱,加白薇、青蒿、胡黃連清退虛熱;心煩失眠加梔子、夜交藤、炒棗仁清心安神;陰虛多汗,時時欲脫,加人參、沙參、麥冬、山萸肉、五味子益氣養陰固脫;氣虛自汗,衛外不固,加黃芪、浮小麥益氣固表斂汗;久病,陰血不足,氣虛血滯,加黃芪、丹參、川芎、赤芍、雞血藤,或用補陽還五湯益氣養陰活血;虛風內動,肢體拘急攣縮,加全蠍、天麻、鉤藤息風止痙。

    三、復法應用

    適應證:熱毒熾盛,燻灼氣營證。症見高熱煩躁,壯熱汗出,神昏譫語,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渴欲冷飲,或有發狂,舌絳焦,苔黃少津,脈細數。

    代表方: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東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芩、梔子瀉火解毒;生石膏、知母清氣洩熱;水牛角、赤芍、丹皮清熱涼營;生地、麥冬、玄參養陰生津,固護營陰。

    加減:腹滿而痛,大便乾結難解,加生大黃、枳實等通腑行氣瀉實。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蚯蚓5~10條,洗淨搗爛,白糖浸泡,取糖水內服,有退熱止痙之功。

    (2)蜈蚣(或全蠍)3~5條,煎服,宜於止痙。

    (3)荊芥穗不拘多少,微炒為末,每次9~15g,以大豆黃卷炒,以熱酒汰之,去黃,用汁調下。治新產血虛發痙,汗後中風。

    2.常用中成藥

    (1)萬氏牛黃清心丸: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豁痰開竅,鎮驚安神。用於邪熱內閉,煩躁不安,四肢抽搐,神昏譫語,小兒高熱驚厥。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孕婦慎服,感冒發熱等表證未解時不宜用,以防引表邪內陷。

    (2)紫雪: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鎮痙開竅。用於溼熱病之神昏譫語,高熱抽搐。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1支,每日1~2次。

    (3)萬應錠: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鎮驚開竅。主治驚風,昏迷,痰多氣急,煩躁。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2~4粒,每日1~2次,3歲以內酌減,孕婦忌服。

    (4)清開靈注射液:功能與主治:清熱開竅,息風止痙。用於熱甚動風證。用法與用量: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內靜脈滴注,每日1~2次。

    五、臨證勾要

    對痙證的治療應結合辨病。痙證常常是一種臨床急危重症的表現,大多發病較急,變化迅速。因此,除採取必要應急措施及對症處理外,其關鍵在於對原發疾病的治療。例如對各種高熱致痙,應積極查詢引起高熱的原因,並針對原發病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各種急性熱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均可出現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痙證的表現,此時應充分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病情惡化。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痙證治療不可一味息風止痙,必須辨明外感和內傷

    痙證的病理因素總屬風邪為患,故治療痙證以平肝息風止痙為要法。但周仲瑛教授強調切不可見痙止痙,不分外感與內傷,一味使用息風止痙藥。凡病屬外感所致者,當先祛其邪,採用祛風、散寒、除溼法;若邪熱入裡,消灼津液,當以洩熱存陰為主。內傷者,以陰傷血少者為多見,治療當以滋陰養血為大法。

    2.息風止痙藥的應用

    肝主筋,主風主動,《臨證指南醫案》雲:“津液受劫,肝風內鼓,是發痙之原。”對痙證的治療,周仲瑛教授常在辨證用藥基礎上,合理選用平肝息風止痙之品。常用藥為天麻、鉤藤等。如痙證頻作,抽動幅度大,常以生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等重鎮平肝,息風止痙;抽搐頻作,反覆不已者,用炙蜈蚣、炙全蠍、炙殭蠶、地龍等蟲類藥搜風剔絡,化痰止痙;陰虛風動抽痙者,常以炙龜板、炙鱉甲等介類藥育陰潛陽,鎮肝息風。

    【預後及轉歸】

    痙證患者的預後取決於其發作的輕重、頻率、持續時間的長短及原發病的輕重等因素。發作程度輕,次數少,持續時間短,抽搐後神清者,病多輕,預後良好。反之,發作時程度重,頻發且持續不止,抽搐後神昏不清者,病情為重,預後較差。如救治不當,可以危及生命,或後遺頭痛、痴呆、癇證諸疾。

    【預防與調護】

    預防的關鍵在於勞逸結合,增強體質,防治外邪侵襲及外傷感染,對易引起痙證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痙證發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

    痙證病人要有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減少噪音刺激,病床要平整鬆軟,加設床欄。發病時應減少病人搬動,保持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解開衣襟,鬆開腰帶,取下假牙、眼鏡、髮夾等物,注意保護舌體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對頻繁肢體抽動者,要避免強行按壓和捆綁,以防骨折。發作階段宜給質軟易消化食物,避免過涼或過熱,以免因冷熱刺激引起發作。發作停止後要保證病人安靜休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生肖裡有那種動物是草行露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