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葛先

    機遇號在火星上的最大發現,就是它正站在一條古老的海岸線上。它發現,火星上溫暖和溼潤存在過含有鹽分的液態海洋。這一發現還被《科學》雜誌評為了2004年最大的科學突破。

    機遇號最初獲得的一條線索是灰赤鐵礦。灰赤鐵礦其實就是一種鐵鏽,地球上大部分的鐵在地球形成早期沉到了地心,而火星因質量比地球小得多,就有很多鐵留在了它的表面,為灰赤鐵礦的形成提供了原料。在地球上灰赤鐵礦廣泛地存在著,你通常可以在靜水、溫泉中找到它,有時火山活動也可以帶來灰赤鐵礦。所以,灰赤鐵礦的存在就意味著很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後來,機遇號透過對火星岩石的分析又陸續發現了其他四條證據,它們共同強烈暗示著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海洋機遇號在岩石中及岩石周圍發現了直徑為數釐米的球狀物體,它們的化學組成與岩石不同,它們應該是由液態水中的物質凝固而成的;機遇號的照片中顯示,岩石上有一些扁平的小洞,這些小洞應該是結晶體在水中分解後遺留下來的;機遇號的光譜儀在岩石內部探測到了大量的硫磺,這些硫磺只有可能來自於水環境中形成的硫酸鹽;機遇號的另一架光譜儀找到了黃鉀鐵礬,這是一種通常在水中形成的罕見物質。

    機遇號發現火星海洋之後不久,勇氣號在火星的另一面也發現了液態水留下的痕跡,只不過那裡的水看起來要少很多,

    當“機遇號”剛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子午高原(Meridiani Planum)上就有了具有轉折點的發現,它發現該著陸點的岩石形成於一個遠古酸性湖泊,其證據來自於赤鐵礦,這種礦石一般形成於水中,形成於一種頗似藍莓般的微小球形顆粒。這種獨特的曲線沉澱物是由於柔和的水流沖刷形成的,當含鹽水分蒸發之後,硫酸鹽之後才析出,最終形成了這種岩石結構。

    2005年1月份,“機遇號”在接近其丟棄的擋熱板附近發現一塊不同尋常,類似金屬的岩石,探測器上攜帶的分光儀證實了這塊岩石是由鐵和鎳構成,顯示它可能是來自太空的一顆隕石,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外星體上發現隕石。

    2005年4月份,“機遇號”陷入了一片較淺的沙質山脊中,最終它花費了5個星期時間才從30釐米厚的沙質山脊上擺脫出來,這片漣漪狀沙質土壤被命名為“煉獄沙丘”。

    2006年9月份,“機遇號”從著陸地點“鷹坑”( Eagle Crater)旅行了9公里抵達了800米直徑的“維多利亞隕坑”,維多利亞隕坑的直徑是鷹坑的40倍,該隕坑於2004年研究了6個月。 “機遇號”經過為期一年在維多利亞隕坑周邊勘測和探測塵暴,2007年9月份,它開始進入這個隕坑,這個隕星碰撞形成的隕坑深30米,是之前機遇號所勘測隕坑深度的6倍。更重要的是,維多利亞隕坑將見證子午高原整個生命歷程,該隕坑覆蓋著硫酸鹽砂岩,這種岩石被認為形成於數十億年前,當時的沙丘與水發生互動作用,這些水很可能來自淺水湖泊,之後接合加固形成固體岩石火星探測器科學家雷-阿維德森(Ray Arvidson)說:“這種環境證實了遠古火星存在湖泊是區域性,而並非本土性”這處維多利亞隕坑懸崖被命名為“聖文森特角”(Cape St Vincent)。

    2008年8月份,“機遇號”吃力地攀爬在維多利亞隕坑中,並開始朝向一個多洞穴叫做“奮進”的隕坑前進,這一隕坑的面積是維多利亞隕坑的20倍。

    “機遇號”號仍然“身體健康”地在這顆紅色星球表面工作,並在2012年2月慶祝了它在火星上工作8週年的紀念日。2011年8月份,經過差不多3年的跋涉,這輛飽經風霜的火星車終於抵達了它夢想中的目的地:直徑約22公里的奮進號隕石坑(Endeavour Crater)。機遇號還發現了被地質學家們認為是證明液態水曾經流淌在火星表面的最好證據線索。

    對於火星的勘探任務,很多人把視線放在了好奇號的勘探工作上,其實早就已經有一個來自地球的身影“機遇號”火星車在這片神秘的紅色星球上進行了勘探計劃,而機遇號正在對火星上的“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進行勘探計劃,機遇號上的拍攝工具拍攝到從“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上俯瞰的影象,整個“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寬14英里,而且這裡還存在著一個名為“奮進”的隕石坑。火星車,它已經駕駛著遠離陸點近22英里了而這裡的岩石中也含有豐富的鐵元素。

    火星上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中的小球體有不同的組合物和內部結構。機遇號的科學團隊正在評估這一帶岩石元素的成分,還有這些球狀體是如何形成的。每個球體的直徑大約有3毫米寬。

    機遇號發現這些球狀岩石的結核形成裡存在水合礦物質,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岩石會形成球狀顆粒的原因之一。不過對於這種理論還是推測,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據證明火星存在水分才導致這些小球體的形成。這些小球體的形成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因為火山灰的噴發,導致這些小球體的形成。當然還可能存在別的可能性。

    “目前對於小球體的形成,我們存在非常多的假設存在,都是針對小球體的形成和形態展開的假設研究”機遇號的主要研究者——史蒂夫斯奎爾斯說到“研究發現小球體的形成對於我們瞭解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非常有幫助我們將在未來的幾個月之內好好的研究我們的假設可能性,並拿出最有可能導致小球體形成的原因”,

    這項研究結果是藉助火星軌道探測器定位分析機遇號當前所在位置的化學成份獲得的,2011年8月,機遇號火星車在延長服役期1000天、在梅里迪安平原穿越20公里之後抵達奮進隕坑。化學勘測結果顯示這裡富含多種黏土在地球上黏土有助於形成水。

    據悉,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於2004年1月著陸在火星表面,它們負責勘測尋找火星曆史上存在水資源的證據這兩個火星車掌握到水資源對於火星遠古時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火星液體化學性經測定具有強酸性,類似於蓄電池電解液,並不適應於我們已知的生命體,

    該研究負責科學家史蒂夫-斯奎爾斯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會議上稱,黏土礦物與中性水資源的化學性質密切相關,中性水是可以飲用的水。

    如果機遇號火星車的服役期能夠繼續延長,科學家則有希望獲得更重要的發現。火星軌道勘測器的火星緊湊勘測成像光譜儀(CRISM)發現奮進隕坑邊緣和內部包含著更多型別的黏土礦物質,遠比之前報告聲稱發現的兩種型別黏土豐富,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家詹姆斯-雷伊副教授稱,如果機遇號火星車能夠發現火星黏土樣本,讓我們近距離觀測分析,我們便能確定這種黏土是如何形成的,從而確定它們是否形成於深水湖泊、淺水池塘或者火山噴發過程。

    更進一步的火星黏土勘測分析資料有望來自好奇號火星車,2003年8月6日這個火星車著陸在隕坑底擁有一個4.8公里高分層沉積高地的巨大隕坑中不同於機遇號火星車,好奇號裝配著複雜的機載化學實驗室,可用於分析岩石和土壤樣本。而機遇號的兩個重要科學儀器已不再正常工作。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

    這也是機遇號將在火星表面迎來它的第10個年頭。機遇號是在2004年的1月24日著陸的,其最初的目標是在火星表面尋找水是否曾經存在過的線索。這原本只是一個為期三個月的任務,但其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機遇號的執行時間已是原計劃的36倍。

    自登入火星以來,機遇號已經行駛了22.03英里(3萬5千多米),比其2000英尺(609.2米)的目標要"走得更遠"。最初的3個月,NASA的科學家們充滿了興奮,因為機遇號提供的證據表明,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火星表面曾流淌過水這些天來,機遇號一直忙於在火山口之間,試圖更深入地看到火星的地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辦公用品創業怎麼做才能快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