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耐庵簡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大豐),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1]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內容簡介 《水滸傳》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透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侷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透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汙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水滸傳》背景介紹 《水滸》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水滸》歷史地表現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階級壓迫是這場農民起義戰爭的社會根源。高俅等奸臣貪官對人民進行壓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眾復仇之火,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 小說熱情地歌頌了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農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這次農民起義演變為悲劇的內在歷史原因。
作者施耐庵簡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大豐),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1]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內容簡介 《水滸傳》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透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侷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透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汙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水滸傳》背景介紹 《水滸》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水滸》歷史地表現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階級壓迫是這場農民起義戰爭的社會根源。高俅等奸臣貪官對人民進行壓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眾復仇之火,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 小說熱情地歌頌了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農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這次農民起義演變為悲劇的內在歷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