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唱歌的畫師
-
2 # 火器工坊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康熙年間的《尼布楚條約》,但是對於雍正年間的《恰克圖條約》不夠了解,或者說不知道的也是大有人在。《尼布楚條約》的內容是劃定中俄東部邊界,而《恰克圖條約》則是劃定中俄中部條約,正如題主所說,在《恰克圖條約》中,中國給予了沙俄大片領土,並放棄了貝加爾湖的主權。看起來這很像一個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清朝自身狀況來看,卻又是個必然的結果。
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後,在沙俄支援下,繼續侵擾大清的西北邊境。這對當時的清帝國來說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因為自康熙晚年開始,大清的吏治癒發的腐敗,軍備也稍有廢弛,而雍正的改革才剛剛開始,成果還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在這個環境下,雍正皇帝只能一件事一件事的處理,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眼下處理好內政是雍正的第一要務,可如果外界環境帶來的壓力太大,就會嚴重干擾雍正皇帝改革的進行。因此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消停的國際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
(得到俄國軍事援助的準格爾軍)
再說當時的俄羅斯,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羅斯各方面實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就綜合軍事實力而言,已經超過了清軍的實力。北方戰爭的勝利扭轉了俄羅斯對瑞典的劣勢,並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西部戰略的成功進行使得俄羅斯有了更多的精力來投入到遠東戰線。出於雅克薩之後對清國實力的瞭解,俄羅斯採用不直接交火,而是透過拉攏蒙古部落和準格爾汗國來對抗削弱大清的實力,以謀求最大利益。因此在噶爾丹策零繼位後,俄羅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支援,並不斷挑撥清準之間的矛盾,同時不斷侵擾邊界待定的喀爾喀蒙古區。
出於西北壓力和國內壓力過大,雍正皇帝決定跟俄羅斯在桌面上解決中俄中部邊境問題,來給自己省省心。於是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中俄兩國全權使臣在恰克圖正式簽訂了兩國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的總協議《恰克圖條約》。期間還有個特別複雜的過程,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總體而言就是清方一直在有條件讓步,除了限制俄羅斯在喀爾喀的軍事入侵以外,還要求俄羅斯斷絕對準格爾的軍事支援。而俄羅斯一貫的在得寸進尺,並最終成功的索取了大片領土。條約具體內容是:①邊界,其內容與《布連斯奇界約》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關於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地區暫行存放的規定;②貿易,規定俄國商隊每三年來北京一次,恰克圖為邊界貿易地點;③允許俄國在北京俄羅斯館內建造東正教堂;④交換越境人犯。(其中《布連斯奇界約》於雍正五年簽訂,條約規定東起額爾古納河,中經恰克圖附近的楚庫河(赤奎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即沙賓達巴哈)的邊界走向,中間樹立界碑,以南屬於中國,以北屬於俄國。)
對於清王朝而言,這次條約的損失並不大,因為喀爾喀蒙古本就不是稅收區,沒什麼生產力,還要靠長城內的經濟去補救,而對喀爾喀的削弱可以很好的保證大清對漠北蒙古的控制力度。而且這次條約之後,清國透過中俄貿易獲得了不少先進的軍火裝備,這在和伯通之戰後清軍軍事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而俄羅斯雖然沒有斷絕對準格爾的戰略支援但是力度明顯減小了,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什麼效果,但是十幾年後,清準之間的軍事實力便有了明顯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乾隆就可以比較容易的消滅準格爾汗國。因此說這個不平等條約並沒有那麼不平等,而清國也只是丟了面子。
-
3 # 韓楓3897
雍正六年(1727年),中國清政府與俄羅斯沙皇政府為了解決蒙古邊境問題在恰克圖草原簽訂了【恰克圖條約】,這份條約內容涉及兩國的政治.經濟貿易.宗教.文化等方面,對清政府唯一的好處是:有效地遏制了俄國侵略中國的野心,使中俄邊境保持較長時間的安寧,也使清政府能騰出手來戰勝另一重要隱患噶爾丹。
在此之前,帝國主義列強一直對中國虎視耽耽,俄羅斯也蠢蠢欲動,不斷地騷擾邊界,蠶食中國領土。噶爾丹更是野心勃勃,欲對清王朝取而代之。在這種形勢下清王朝簽訂【恰克圖條約】是不得以而為之。
當然,俄羅斯在這份條約中是最大的受益者。這份條約是繼【尼布楚條約】後,俄羅斯又一次在中國得到了大片領土,其中包括貝加爾湖。其次,俄羅斯還獲得了在華商貿的權利和東正教在華傳播的權利。
這份條約的簽訂留下了很多弊端。它讓俄羅斯看到了中國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從而激發了它更大的侵略野心,它也讓清政府失去了很多戰略緩衝地帶,它也使中國的領土逐漸喪失--包括美麗.富饒的貝加爾湖及周邊地區,從此,中國的領土接連丟失,直到蘇俄“十月革命”之前。
當然,這都是歷史了。我們可以回憶過去,但更應該立足現在,更好地創造未來。
-
4 # 世界人文通史
需要承認的是,與康熙皇帝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相比,雍正與俄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才是第一個真正的不平等條約。因為俄國在《尼布楚條約》中是承認了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以及庫頁島等大片領土都屬於清朝的。
不過,《尼布楚條約》的侷限性是它沒有完全確認清朝與俄國的北部邊界線,所以導致俄國與清朝的領土爭端並未因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這就是《恰克圖條約》簽訂前的歷史背景。
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初,正是西北的準噶爾汗國全盛時期,對清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清王朝雖欲對西北用兵,但又唯恐與俄華人交惡、陷入兩線作戰。而在當時,俄羅斯帝國也一直對之前的《尼布楚條約》不滿,所有迫切希望從清朝與俄國的北部邊界劃分中牟取更大的利益,這就促生了《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準噶爾汗國在康熙年間就活躍於西北)
1727年,雍正皇帝派代表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在此條約中,清朝做出主動讓步。條約規定,清朝與沙俄以東自額爾古納河、西至沙畢納依嶺為界線,北部完全歸屬俄國。此條約直接導致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國土喪失,而這些地區是臣服於清朝的漠北蒙古諸部(喀爾喀蒙古)的傳統遊牧地區。(清朝直到乾隆年間,才完全消滅準噶爾)
因此,《恰克圖條約》比《尼布楚條約》危害要大得多。清朝在《尼布楚條約》中雖然沒有佔得什麼便宜,但保全了內東北、外東北的大片領土,只有一小塊爭議地區被兩國圈了出來。而《恰克圖條約》是清朝主動放棄了貝加爾湖,況且當時的沙俄正在西亞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爆發劇烈戰爭,一時間根本無暇與清朝爆發大規模戰爭。可以說,《恰克圖條約》是雍正皇帝過高地估計了沙俄的實力,同時也希望抽出手來應對準噶爾汗國而做出的一時誤判。
-
5 # 品點歷史
在說中俄《恰克圖條約》之前,不得不溫習一下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因為本質上,《恰克圖條約》是清朝的沙俄之間的領土問題繼《尼布楚條約》之後的延續。
雅克薩之戰後,中俄雙方同意停火,坐下來談判,最後於1689年,即康熙二十八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一共有六款,涉及領土歸屬、貿易通商、居民往來等事宜,但是大家最關心的也是最重要的當然是領土歸屬問題,總之,條約確定了中俄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但同時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讓給俄羅斯。東段問題解決了,但中段邊界問題依然懸而未定,這就是《恰克圖條約》的由來。
沙俄在中段地區不斷蠶食中國領土,同時派出大批商隊進行貿易,賺取了大量財富。清庭不斷對沙俄政府提出交涉,要求確定雙方邊界,但沙俄一直不予理睬。無奈之下,雍正斷絕了同沙俄商隊的貿易,這下阻斷了沙俄的財路,沙俄才同意雙方坐下來,對中段的中俄邊界問題進行談判。
事實上,1727年,即雍正五年,中俄共簽訂了兩個條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其中,《布連斯奇條約》主要確定了雙方的領土歸屬,即邊界問題,這一內容包含進了《恰克圖條約》中。恰克圖是中俄邊境重鎮,設有要塞,原屬中國,中俄雙方在此談判。《恰克圖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
1 邊界問題
東起額爾古納河,中經恰克圖附近的楚庫河(赤奎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即沙賓達巴哈)的邊界走向,中間樹立界碑,以南屬於中國,以北屬於俄國。根據這個條約,清庭放棄了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國土。
2 貿易問題
沙俄商隊允許在恰克圖進行貿易,同時俄商可以每三年一次進北京貿易,清政府不收稅。
3 宗教問題
允許俄國在北京俄羅斯館內建造東正教堂
4 雙方必須交換越境人犯。
《恰克圖條約》本質上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清朝不僅割讓了10萬平方公里土地,還給予了沙俄大量特權。那麼,清朝當時為什麼要同沙俄簽訂這麼一個條約呢?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為了抵禦準噶爾汗國的威脅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因。1727年,準噶爾汗國汗王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即位。此時準噶爾汗國進入了全盛時期,領土包括新疆全部,中亞大部分,西藏、蒙古部分,面積達6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軍隊30多萬,擁有農耕區和遊牧區,還有自己的兵工廠,能夠生產火器裝備軍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帝國。清朝在西北方向面臨巨大的壓力,為了抵禦準噶爾的威脅,只能在東面同沙俄妥協。
二 換取沙俄的支援其實,在與準噶爾作戰中,最讓清朝頭疼的不是準軍的戰鬥力強悍,而是他們的神出鬼沒,四處流竄,這是遊牧民族軍隊的一貫特色。準噶爾與俄羅斯接壤,準軍經常流竄到俄羅斯進行修整。沙俄為了削弱清朝,對這種事情經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暗地裡還支援準軍,給他們提供火器,這使得清朝叫苦不已。還記得上面說到的《恰克圖條約》內容嗎,第四條就是雙方必須交換越境人犯,就是說沙俄再也不允許接納準噶爾的軍隊了,如果在清軍追擊過程中,有準軍逃入俄羅斯,俄方必須將越境人犯遣返回清朝。這項條款的實施極大的壓縮了準軍的活動空間,使清軍可以全力追擊。
三 雍正皇帝一心實行“攤丁入畝”政策,無暇東顧康熙平定三藩後,清王朝內部的軍事威脅基本上沒有了,但是土地問題卻越發嚴重。康熙後期,土地兼併問題越演越烈,"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無田者十九",按照原先按人頭收稅的收稅政策已經越來越不合理了。早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徵收丁稅。這一舉措對老百姓有好處,但是觸動了地主權貴的利益,要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下去,何其艱難。在這個節骨眼,雍正絕不想再在東邊樹敵。
四 目光短淺,對中俄邊境地區不夠重視清朝時期畢竟還沒有形成強烈的民族意識,沒有領土神聖,不可侵犯的概念。在加上中俄邊境離清朝腹地太遠,又是苦寒之地,產出貧乏。要在這片地區長期保持軍事存在,對清朝來說將會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所以,清庭上下都對這片地區沒有足夠的重視,在談判中將大片大片的土地割讓出去,也沒有感到心疼。
-
6 # 蜈到目時
清朝從沒佔領貝加爾,何來放棄一說?真是奇怪總有人說貝加爾和外東北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古代漢人軍隊從沒佔領過這些地方,是元清帶來的,包括西藏。
-
7 # 周方851
滿人剛入關時一方面舉族南遷圈地另一方面也給自己留了後路,所以封閉柳條邊不準漢人去東北。但是他們忽略了北面的老毛子!等到北面的遊牧民將毛子已經水陸並進到了海參崴的訊息口口相傳送達“天聽”,已經晚了!而且清朝注重發展大炮忽視單兵火器,而笨重的大炮在冰天雪地或藻澤地轉運艱難。這就給“敵進我退,敵返我進”的老毛子佔領今日俄國的遠東地區創造了條件。要不然,俄國不能自稱是橫跨歐亞2州的超級大國……
回覆列表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題主自己在問題中也寫了,為了應付準格爾汗國的威脅,準格爾和沙俄都是外患,但明顯準格爾危害更大,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敵人要一個個的消滅,因此需要穩定北疆和沙俄的關係,簽訂恰克圖條約也算兩害相較取其親,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古代的人和事,現在中國是一點都不能少,可當時華人的思想還是小農思想,對不能耕種的土地興趣小的很,甚至沒有,尤其是漢人王朝,放棄苦寒漠北之地的事比比皆是,就連輝煌如唐朝,鋼錚如明朝都因為覺得漠北負擔太大,得不償失而放棄,清朝作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也跳不出這個圈子,個人以為清朝做的已經很好了,大家對清朝的版圖印象都是秋海棠葉圖,廣大而美麗,其實那是清朝歷代打出來的,直到乾隆中期才實現,在簽訂恰克圖條約的雍正時期,新疆屬於準格爾,全盛時期甚至佔領了西藏蒙古,其版圖與清朝不相上下,基本東西對峙,清朝花了一百多年才徹底平定準格爾,過程非常艱苦,所以為了消滅朝廷頭號敵人,先穩定沙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所謂割讓給沙俄的土地,太過偏遠,遠離中央也沒有經濟價值(當時的情況而言)且多是名義上的統治,我甚至看過一種說法,所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其實是兩份瓜分蒙古的條約,清朝和沙俄都是擴張性的帝國,雙方在蒙古碰了頭,最終瓜分了蒙古,這種觀點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再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使現在一時委曲求全,將來騰出手來,照樣可以收拾沙俄,只是可惜清朝後來跟不上時代,統治者一代不如一代,直到滅亡都被沙俄壓制,清朝從來沒有在沙俄身上佔到便宜,估計這也是大家一直覺得尼布楚恰克圖都是不平等條約都是割地條約的原因。一家之言,不到之處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