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自守候
-
2 # 杭tt
首先,我們要知道,長平之戰並不是預謀已久的決戰,而是南韓在被秦國打敗後割讓上黨給秦國,而上黨守將不願歸順秦,私下裡投降了趙國。然後秦國便發兵攻打,這並不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大決戰。不僅其他諸侯國沒料到,就連秦趙雙方當事國一開始沒料到這會決定著兩國的國運。
其次,在長平之戰持續的三年多時間內,兩國的使者是往來不絕的。換言之,在外人看來,秦趙兩國這場戰役並不是一定會打,隨時存在講和的可能性。由此,對於楚國來說,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楚國乘機進攻秦國,後者直接和趙國講和,就有充足的軍隊來迎戰楚國了。這是外部考慮。
楚國的內部考慮是,他們被白起打怕了,深深地畏懼這個屠夫,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就曾率軍攻破了除國的都城。而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在哪裡?主要在與楚國的對峙中!後來在戰爭前才秘密替代成為長命之戰主指揮,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楚國是畏懼的。
-
3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的觀點就是,當時楚國被秦國打怕了,根本不敢對秦國動手。這個情況可以從毛遂自薦這個事情當中看出。
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毛遂原本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當時秦國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隨即進攻邯鄲,邯鄲危在旦夕。於是平原君組織了30個門客,包括了毛遂,出使楚國,希望楚國能夠出兵相助趙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之後,進宮與楚王商談,從早晨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看情況是不會有結果了,毛遂便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實際上當時趙國和楚國已經到了唇亡齒寒的地步,一旦趙國被秦國消滅,那麼剩下的楚國根本就保不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楚王還是如此的猶豫,更何況當時長平大戰的時候,楚國的態度呢?就更慫了。
楚國懼怕趙國,是楚國在長平之戰時候不去偷襲秦國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在於趙國當時外交不力,使得各國以為趙國和秦國會達成協議,既然兩國達成協議,那麼其他國家去進攻秦國就是找死了。長平之戰的時候,實際上當時趙國的趙豹建議趙王出使各國尋求援助,但是趙王選擇出使秦國,找秦國和談。這個舉動被其他五國都看在眼裡,秦國也乘機造勢,營造秦國趙國要和好的跡象。這就使得各國認為秦國和趙國很快就會結束戰爭,如果貿然進攻秦國,那麼秦國的主力一旦從長平撤出,接下來就會對付自己,這就是找死了。
綜合以上來說,因此楚國當時沒有出兵秦國。 -
4 # 古樓殘卷
因為楚國被白起嚇破了膽!長平大戰時秦國對外的主帥是王齕,白起一直到後期才做了主帥的!因此有白起坐鎮的秦國楚國敢妄動嗎?
長平大戰首先是雙方爭上黨而引發的遭遇戰,結果戰爭擴大,雙方不斷增兵,而後長期拉鋸,在此期間雙方使者不斷往來!
在這種狀態下楚國為什麼不偷襲秦國呢?
一,白起未參戰
一直到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大家才知道白起是在後期偷偷做了主帥!
因此在拉鋸期間白起是坐鎮秦國的,而早已對白起之名聞風喪膽的楚國怎麼敢去偷襲?加之秦國曆來作戰傳統,武關對楚國的防備不可能鬆懈,秦國清楚,楚國更清楚!這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情,楚國不會去冒風險!
二,雙方隨時可能停戰
長平大戰前夕,秦趙是當時最強的兩國,趙國是唯一有實力抗秦的國家,而雙方長期拉鋸也是雙方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拉鋸期間雙方使者來往不斷,在此伐交頻頻的敏感時期,雙方很有可能隨時停戰!如果此時楚國去偷襲,恰好雙方停戰,則楚國就背這個黑鍋了,拉鋸了這麼久,秦趙雙方都憋了一肚子氣,正沒地方發洩呢,你來找事,不往死裡揍才怪了!
三,楚國也沒那個實力了
自鄢郢之戰楚國遷都之後,楚國實力大衰,加之楚國內亂不斷,根本無暇組織有效的軍事行動!此時連齊國都不敢吱聲,他幹嘛去逞強?
四,吃軟怕硬的心態
列國多次合縱均告失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吃軟怕硬的心態!
戰國幾大強國紛紛衰落,現在僅剩一個趙國有實力抗秦,加上列國之間複雜的矛盾關係,大家彼此心裡都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心態!平時合縱攻秦,你們不是著急做老大嗎,現在就一個趙很厲害,我們不服啊,誰曾經沒牛逼過?現在秦國強大,我們被秦國欺負也就算了,憑啥你趙國趾高氣揚的?現在好了,我們等著秦國削你,把你打敗了,你還有啥資本嘚瑟的?大家都一樣了,誰也不用笑話誰!
就是這樣,所以楚國隔岸觀火,不敢也不會去偷襲秦國!
-
5 # 青峰山女史
題主問題,楚國沒有趁機攻打秦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長平之戰秦趙兩強國放對廝殺,旁的國家無法插手。
第二,楚國如果出兵攻秦,很有可能出現情況是,秦國與趙國媾和,把怒火發到楚國身上,那才是自找苦吃。何況秦軍有令楚人畏懼的武安君白起在,楚人被白起打怕了,哪裡敢招惹這個殺神!(圖為武安君白起)。
最後一點是,戰國策有一則:趙孝成王聽了樓緩餿主意,派鄭朱入秦媾和。虞卿一聽就知道壞了說: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
-
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長平之戰楚國明明可以趁機攻打秦國,卻沒有付出行動。
首先,長平之戰的起因主要是因為秦國與趙國爭奪南韓的上黨郡。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是兩個國家都傾盡全力、決定戰國未來走向的大戰。而且,當時不論是秦國、還是趙國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都要強過楚國。不論是秦勝,還是趙勝,以後對楚國都是強大的軍事威脅。特別是這時,如果攻打秦國,導致秦國長平戰敗,得到利益最大的是趙國,讓趙國順利得到整個上黨郡。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一直處於主動,在受到楚國攻擊的時候,完全可以放棄上黨,回師全力對抗楚軍,到時候楚國就十分危險了。所以,對楚國最好的結局就是兩敗俱傷,只有在這樣的局面下,楚國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應該也是其他四國的想法。同樣,楚國在趙國長平戰敗後,才決定出兵救趙,也是為了儲存趙國,牽制秦國。
其次,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抵抗意志不堅決,也是楚國不敢冒然出兵的一個因素。當時,趙孝成王想要與秦國議和,並派遣使臣來到秦國。這時,秦國隆重接待了趙國使臣,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其他五國,這樣包括楚國在內的五國,就更不敢冒然出兵援趙。特別是秦國還對各國進行了恐嚇,誰要是去救趙國,誰就是下次的攻擊物件。一方面是秦國的恐嚇,一方面是趙國自身抵抗意志的不堅決,這就更讓楚國有了坐山觀虎鬥的心理。
最後,楚國的實力較戰國初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從楚懷王時期,楚國就一直被作為是秦國的重點打擊物件,或者分化楚國與各國關係,或者軍事打擊。特別是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白起攻下了郢都,燒燬楚國先人墳墓,隨後秦國又攻佔楚國巫郡、黔中郡,這時楚國核心的江漢平原與三峽地區全部成為秦國領土,楚國元氣大傷,楚國君臣已經失去了爭霸的雄心。在秦軍包圍邯鄲後,趙國平原君到楚國求救,要不是毛遂挺身而出,以微言大義說服楚王,那麼楚國就會放棄最後的出兵機會。
-
7 # 山家往事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定下的長期目標就是兼併天下,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尤其是在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後,巴蜀、關中成為秦國的兩大後勤基地,大大加快了秦國統一諸侯的步伐。
秦國的滅國戰略大體分三步:戰略試探、戰略相持、滅國大戰。
戰略試探就是不斷蠶食周邊,弱化對手,到秦昭襄王時期,這個任務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戰略相持,這一步最難做,因為當你打其中一國時,別的諸侯也會上前湊熱鬧,這就是合縱。秦國要想打破合縱,就要把最強的對手幹掉,這樣其他就不敢上前幫忙了。只要打破了戰略相持,對於秦國來說,剩下的就是秋風掃落葉了。
秦國攻佔上黨,南韓上黨的一把手馮亭將這個地方讓給趙國,這樣,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激戰。長平之戰充當了秦國打破戰略平衡的棋子,對於秦趙兩國,他們都明白,這其實事關國運之戰,所以都倍加小心,雙方對峙了三年多才開始決戰,最終還是拼的國力呀。
那麼問題來了,秦趙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何不攻擊秦國呢?
我想,原因可能如下:
一、局勢不明顯
秦趙兩國交兵,雙方的鬥爭不僅僅是在前線,背後的朝堂較量更是不可忽略!雙方投入了大幾十萬軍隊,如果算上後勤,至少超過五百萬,當時秦國的人口也就五百萬,也就是說,秦國半數以上的人都在為長平之戰服務!這麼龐大的數字,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這個時候,趙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不是撤掉廉頗換上趙括,而是對此戰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秦國幾十萬兵馬,所有的糧草全部起運自關中糧倉,三年時間,想想這是多麼大的一筆開支!假入每人每年耗糧800斤,五十萬人就是四萬萬斤!以當時關中平原最高畝產800斤算,這就是五十萬母的良田!這還不算路上損耗。秦國有關中、巴蜀糧食基地,趙國呢?
所以趙國首先耗不起,它採取了兩步走:
1、聯絡東方六國共同抗秦,就是所謂的合縱,這個倒也無可厚非,東方列國每次被秦國收拾都是這個套路。
2、與秦國溝通。
壞就壞在後面這一條上!
以範睢為首的秦國智囊團真不是白給的!
每次趙國使臣來咸陽溝通打架這事,範睢都會大張旗鼓的宣揚,甚至主動通報給六國的使臣。這樣做就一個目的:讓列國知道秦趙根本打不起來,我們馬上就散了,實際上他們真的談了三年,這三年間,秦趙兩國使臣不決於路,這樣就順利的麻痺了列國。最後長平決戰,兩個月就結束了。列國相救根本就來不及。
在這種局勢下,當事國趙國都對此很樂觀,長平馬上就解圍了,楚國敢上嗎?萬一秦趙撤軍,我這邊打過去,人家調頭打我怎麼辦?
二、楚國無力攻秦
換句話說,楚國被打怕了。
秦國佔據巴蜀,對楚國具有了高屋建瓴之勢,在都江堰建成之後,巴蜀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秦國在此建立兩大糧草---巴蜀、漢中。有了後勤保障,秦軍有事沒事就拿楚國練兵玩,這樣玩的時間長了,秦國地盤也隨著慢慢變大了。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白起,僅僅率領了幾萬人馬,就把楚國的國都攻陷了,可見楚國戰鬥力之弱。幸虧楚國地方比較大,東遷到陳,不然就此滅國了。
這還不算完,白起為了徹底打擊楚國公族,火燒夷陵!夷陵,是楚國公族的墓地,在重視家祠文化的中國,尤其還是兩千多年前,這做的太狠了,此舉在楚人心中種下了恐懼的種子。
三、楚國無路攻秦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火燒夷陵後,楚國失去半壁江山,遷都到陳。
陳,靠近韓魏兩國,如果此時楚國出兵,有兩條路可選:
1、經鄢而北,但是鄢這個地方,幾年前已經被武安君白起佔據,此時秦國亦有重兵把守,再者,從陳出兵向西經鄢而往北進擊秦國,行路不便,沿途多山,不適合輜重等穿行。
2、借道南韓或魏國。
此刻,東方列國雖然已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了,但是有些事或許不得不防。
啥事?
假途伐虢。
三百年前,韓趙魏的老東家,晉國的晉獻公幹過這活兒。採用荀息的謀略,賄賂虞國的國君,借道去打虢國,把虢國滅了,回師的時候順便又把虞國給滅了。
萬一楚王假借伐秦,順道也來這麼一出呢?所以韓魏兩國是不可能給它借道的。
總結
綜上,楚國懼秦是懼到家了,更無力抗秦,且無路可去,這是一個主觀、客觀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楚國斷然不會出兵,事實上,它連支援都沒有。
-
8 # 君山話史
秦與趙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中國的序幕之戰。此戰的結果,使得秦國一枝獨秀,再也沒有哪個國傢俱備與秦國抗衡的實力。那麼,當秦國傾國家之力進攻趙國時,楚國為什麼不從背後出手,乘虛而入,進攻秦國呢?
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在七雄中,楚國的戰力是比較差的楚國在春秋時期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戰國後,儘管楚國仍然國土遼闊,兵源眾多,但是楚軍的戰鬥力,著實不敢令人恭維。
從楚懷王始,楚國對外戰爭可以說一敗塗地。在公元前312年的丹陽之戰中,秦國大敗楚,斬首八萬;俘虜楚將七十餘人;公元前301年,齊、魏、韓聯軍攻楚於垂沙,大敗楚軍,殺其統帥唐昧;公元前300年,秦伐楚,斬首三萬,殺楚將景缺;公元前299年,秦伐楚,取八城,誘擒楚懷王;公元前298年,秦伐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公元前297年,秦將白起伐楚,破鄢城,楚軍民死數十萬;公元前296年,白起破楚都,楚被迫遷都;公元前277年,秦伐楚,取巫郡、黔中郡。
光是以上幾場重要戰爭,楚國軍隊損失便達數十萬之多,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戰鬥力真的不行。因此,秦國沒有攻楚,楚國就算運氣了,談何主動進攻秦國呢?
第二,長平之戰爆發前,秦、楚兩國的關係在長平之戰爆發前十年,即公元273年,秦昭王下達命令給白起,讓他做好攻楚的準備。楚頃襄王感覺問題很嚴重,遂派黃歇(即春申君)出使秦國。
到了秦國後,黃歇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他認為楚國無力抵擋秦國,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秦昭王的主意,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秦王。
在這封信中,黃歇試圖轉移秦國的進攻目標,他向秦昭王強調,魏、韓兩國與秦國百年戰爭,死者無數,是秦國的死敵。他認為,秦國最好的做法,就是與楚國聯手,共同遏制南韓與魏國。
這封信,確實改變了秦昭王的決心。從軍力上看,楚國並不強,可是要滅掉楚國並不容易。秦昭王接受黃歇的建議,取消伐楚的計劃,並派人前往楚國,締結盟約,楚國把太子完作為人質,送往秦國。
然而,在長平之戰爆發前一年,即公元前363年,由於楚頃襄王去世,在秦國當人質的太子完在春申君黃歇的籌劃下,秘密逃出秦國,返回楚國繼位,也就是楚考烈王。人質擅自逃跑,引起秦國的憤怒。
次年,即公元前262年,秦昭王發兵進攻楚國,楚國割讓州陵予秦國,兩國和解罷兵。秦昭王之所以與楚國和解,原因正是因上黨的歸屬問題,秦、趙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長平之戰拉開序幕。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開始時,秦國與楚國已經維持了十年的和平,兩國是締結了盟約,是屬於盟友的關係。
第三,長平之戰中,楚國的態度楚國雖然與秦國締結盟約,但楚人顯然心裡很明白,秦國是靠不住的。在長平之戰爆發後,楚國確實有認真考慮過援助趙國,最有力的救援,就是直接進攻秦國,迫使秦國回師,減輕長平守軍的軍事壓力。
對於這種可能性,秦昭王是極為擔憂的,他曾經跟范雎商量,判斷齊國與楚國都有可能出兵救援趙國。秦國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倘若齊、楚一旦出兵參戰,秦國就必須放棄長平,退兵回國。
然而,在要不要出兵這個問題上,楚考烈王猶豫不決。有幾點原因:其一,楚考烈王在秦國當了十年人質,對秦的實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其二,在與秦國締結盟約以來的十年裡,楚國獲得了難得的十年和平局面,治癒楚懷王以來的戰爭創傷,說實話,楚國上下對開戰的熱情並不高;其三,倘若楚國出兵,秦國放棄攻趙,轉而對付楚國,楚國又要大禍臨頭了。
與此同時,趙國做了一件最錯誤的事,終於讓楚國放棄援趙的念頭。
這是在長平之戰進行到一半時,趙孝成王派遣鄭朱到秦國,與秦昭王商談停戰請和事宜。這是趙國乾的最蠢的一件事,趙國一方面希望楚國、魏國、齊國等出兵相助,另一方面則私下與秦國談和。大家想想,你趙國都想談和不打了,楚、魏等國,怎麼可能去趟這渾水呢?
秦相范雎利用趙國主動談和,大肆宣揚秦軍在戰場上的勝利,對楚、魏等國實施心理攻勢。原來對出兵援趙猶豫不決的楚考烈王,到這個時候,也終於放棄了出兵的念頭。
因此,有人把楚國未出兵攻秦,歸因於楚國畏懼秦國,這固然是一大原因,但絕非全部原因。如果沒有趙國的外交失誤,以及秦國利用失誤發動的心理攻勢,楚國是否參戰,還真不好說。
-
9 # 關好走過的門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覺得多看看動物世界會有幫助。
一隻老虎衝入羊群,目標放在了最大最肥的那隻羊身上,而羊群裡面的羊多達幾百只。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對付老虎,我想老虎肯定佔不了多大便宜。但為何所有羊眼睜睜的看著最肥的羊喪命卻無動於衷?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懼怕老虎,誰都不敢先動手,誰都不想先去送死。這就是老虎之所以厲害的最大原因,別的動物光是看見他就已經魂飛膽喪,更別說和他對打了。所以,虎入羊群只能是予取予求,沒有半點危險。
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叱吒風雲的楚國了。經過鄢郢之戰以後,楚國在秦國的軍事打擊之下已經變得外強中乾,不堪一擊了。不僅僅是楚國,其他幾個國家的軍隊幾乎也都被秦軍屠戮殆盡,此時的秦國已經變成超級大國,他連合縱都不怕還怕你一國去偷襲?再說的直白一點,秦人就是主動開啟函谷關讓你進去你敢進去不敢?這個時候的列國只有一條信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秦人又不是來打我的,我幹嘛要去招惹他?這時候的列國其實就是看見老虎的小動物,逃命是第一要務,誰還敢主動湊過去找死?打到這份兒上,列國最怕的就是秦國派人來威脅自己,這比打他都管用。
秦軍為何屢屢大規模殺俘虜?一來破壞敵國的有生力量,讓其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二來殺人就是為了震懾活著的人。你們都看見了吧,膽敢和我秦軍對陣的都得死。連放下武器的人都是這下場,你還敢拿著刀槍再和他打?如果你看見一個亡命之徒拿著刀在砍一個人,又有幾個人敢拿著武器去制止這個亡命徒的?
-
10 # 西府趙王爺
又是一個上帝視角看問題的!
在楚國,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人,都不會選擇在長平之戰這個過程中動手
長平之戰是什麼?那是一場“爭霸戰”,是秦趙兩國“狗咬狗”,楚國最好的選擇就是,坐山觀虎鬥,等待鷸蚌相爭,坐收漁利!
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後期。當時的秦國已經崛起,是當時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國家。
而傳統豪強齊楚兩國皆已經衰落。
當年的齊國經歷了樂毅五國伐齊之後,已經是元氣大傷,淪為二流。至於楚國,被白起一頓暴捶,連郢都都被攻陷,楚襄王不得不遷都,以避其鋒芒。
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至於曾經的戰國霸主魏國,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兒了,不值一提。
然而,此時的歷史還並麼有發展的,“一超多強”的局面,秦國雖然強勢,但還算不上一家獨大。因為三晉之一的趙國,在當時也是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
在齊楚衰落之後,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趙國,已經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是唯一能和秦國掰手腕的存在。當年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是東方六國中對戰秦軍鮮有的大勝。
正是因為有資本,趙國才敢去接上黨這塊原本已經被割讓給了秦國的南韓故地,進而引發上黨之爭,最終長平慘敗。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當然,在其他五國看來,趙國也不是什麼好鳥,是何秦國一樣的角色,到處欺負人。當年秦國打楚國,趙國就打齊國。甚至於同為三晉一脈的韓魏兩國,也沒少受趙國欺負。
總之,當年這養馬嬴姓一族,在戰國後期,名聲都挺臭。
這也是為何,在長平之戰過程中,趙國在面對前線龐大的糧草消耗無以為繼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幫忙的。當時趙王去找過齊王借糧,結果齊王還記著當年捱揍的仇,一粒米也不給。
最後趙國實在撐不住了,這才換了趙括,主動出擊!結果被白起圍而擊之,全軍覆沒。
當然,那時候的秦國也是挺難的,補給也是大問題,這也是其派遣間諜去趙國賄賂郭開,散佈謠言的主要原因。
這種時候,對於楚國確實是最好的機會。
但是,當時楚國已經被秦國打怕了,先前白起那些操作就不說了,就在長平之戰爆發的前兩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國還因為楚國質子逃跑一事攻打過楚國,結果楚國戰敗,不得不割讓州陵,並締結盟約。
而正是因為這個盟約的締結,讓秦昭王免除了後顧之憂,最終全方位的投入到與趙國的戰爭中去。
當然,在他們那個時代,盟約僅僅是一張紙,並不具備太大的約束力,隨時可以背棄。但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鑑於之前的種種遭遇,楚國國力大損。而且在這之前,除了公元2前62年那一次“小插曲”之外,秦國由十多年沒欺負過楚國了。
和平來之不易,楚國由上至下,都不想打破。因為只要楚國出兵,必定會遭到秦國嫉恨,雖然有機會報仇,但是如果秦國緩過神兒來,又免不了一頓暴捶。
要知道當年秦國可是到處放迷霧,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這誰還敢動啊?
所以,楚國害怕啊!
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前面所說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對於包括楚國在內的關東國家來說,都是強敵。
讓他們“狗咬狗”,最終兩敗俱傷,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總而言之,在天下態勢尚未明朗之前,不管是楚國還是齊國,都不會動手!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南韓上黨地區,爆發了戰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秦強趙弱,最初趙名將廉頗採 取了堅壁不出、疲勞秦師的戰略。後來秦國使用離間計,趙王臨陣換帥,用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帥,秦軍則偷換名將白起為帥。趙括由守變攻,被白起分 割圍殲。圍囤四十六天,趙括被殺,四十萬趙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殺。
戰爭期間楚國為什麼不乘機進攻秦國呢?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長平之戰並不是預謀已久的決戰,其實只能算是遭遇戰,但是因為後期的層層加碼,也即雙方派出軍隊數量的不斷增加,最後變成了戰國最強兩國的決戰。但是,在長平之戰持續的三年多時間內,兩國使者也是往來不絕的。換而言之,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隨時存在講和的可能性。由此,對於楚國等諸侯國來說,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楚國乘機進攻秦國,後者直接和趙國講和,就有充足的軍隊來迎戰楚國了。
秦國雖然是起傾國之力與趙國作戰,但是,這不代表其他地方秦國完全無備!比如,秦國在武關佈下重兵,自從藍田之戰後,秦國從未放鬆過對武關的城防!尤其是白起和趙括展開長平之戰的決戰前,秦國便已經做好楚國來襲的準備。更為關鍵的是,在長平之戰的大部分時間內,秦國的主帥是王齕,而白起則是後期悄悄換上的。由此,對於楚國來說,因為白起在秦國坐鎮,自然不敢輕易偷襲秦國了。在之前的戰爭中,白起率領的秦軍給楚國帶來了重創。
對於楚國來說,楚國因為地域遼闊,不少士兵都分散在各個士大夫手中,也即楚國君主的權力相對較低。而這,意味著楚國短時間內集中士兵進攻秦國的難度也相對較大。
楚國進攻秦國的最好的時機,就是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打的難捨難分的時候,但是長平之戰對峙時間長,但是結束的很快。趙國40多萬大軍被白起直接坑殺,這是各方都沒有想到的。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楚國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輕舉妄動。
下面是秦趙長平之戰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