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姐在北京

    每每誦讀唐詩宋詞元曲,都會感慨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同樣是寫悲情,卻總能寫出不一樣的感覺來。“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是白居易寫唐明皇和楊貴妃天人永隔的悽楚之感,而“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則是馬致遠感嘆自己孤身一人漂泊的羈旅愁思,一句是愛情之痛,一句寫漂泊之苦,但都是一樣的直擊人心。可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古人寫悲痛之情總是要用到“斷腸”或者“腸斷”呢?這背後到底有何典故。

    “斷腸”一詞最早出自晉代幹寶的《搜神記》,這是一部古代志怪小說,記錄了很多神怪奇異的故事,對後世的小說影響非常大,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便是受了《搜神記》的影響。《搜神記》卷二十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臨川的東興,相傳有一座山上有很多的猿猴,這群猿猴非常有靈性,這天有一個人上山,忙活了半天后才捕抓到了一隻小猿猴,看到天色晚了便打算回去。沒想到小猿的母親一直跟隨著那人,跟著他回到家裡,想救回自己的孩子。那人發現母猿之後,便將小猿綁在樹上掛起來,展示給母猿看。母猿不願意看自己的孩子受苦,當著那個人的面露出哀求的樣子,無奈不能說話,母猿只好用拳頭一直擊打自己的臉頰,希望那人能明白。但那個人不但不放小猿,還將小猿活活打死,母猿看到眼前的情景,痛不欲生,悲鳴不斷,竟然一頭撞死了。母猿死後,那人將母猿開膛破肚,發現母親的腸子斷成了一截一截,如果不是萬分悲痛決不會如此。因為這個故事,便衍生出了“斷腸”和“腸斷”這兩個詞語,借母猿的喪子之痛來表達人的悲痛之情。

    在古代的詩文中,猿鳴也代表悲哀、悽楚的意思,尤其是秋天的猿鳴,顯得尤為淒厲,成了詩歌中的經典意象。猿這種動物,因為“斷腸”的故事以及其叫聲的淒厲而被古人賦予了悲情的形象。在詩歌中,時常可以看到猿猴的意象,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就非常形象地寫出了山路之險和猿聲之悲,幾聲猿鳴便足以讓旅人潸然淚下了,這是古人的敏銳的感情,而現代人已經很少能體會到這種感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捐款重建巴黎聖母院,你會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