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41264816021

    荊楚民歌是湖北省的傳統民歌。荊楚地區正是現在的湖北省,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以“楚辭”著名,詳見荊楚文化

    《詩經》、《說苑》

    荊州是楚國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聞名於世。據載,約在“唐虞之世”就產生“楚歌”的雛形了,相傳帝舜南遊時彈五絃之琴,以歌“南風”。歌中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僅《詩經》中記載的就有《漢廣》、《江有汜》等篇。劉向《說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辭體”發展的標誌。屈原在蒐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楚辭》,時至今天,民歌在荊楚大地廣為傳唱,種類繁多,有田歌、號子、山歌、情歌、燈歌、風俗歌等數十種,內容十分豐富。 在湖北江漢平原,農民種田必唱山歌,自古以來,相沿成習。荊楚田歌非常豐富,有薅草歌、打麥歌、車水歌(車水鑼鼓)、載秧歌、扯草歌等等。

  • 2 # 使用者9888178518830

    在遠古時代,人們在與大自然進行搏鬥和各種集體勞動中發出的呼喊聲,為勞動收穫而愉快地敲擊石塊、木棒,以及手舞足蹈發出的歡呼聲和歌唱聲,逐漸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劉安在《淮南子·道應訓》中寫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魯迅在《門外文談》中寫道:“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徜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

    以上論述中的“邪許”和“杭育杭育”雖可能還只是一種呼號,但它是集體勞動為協調動作、減輕勞累而發出的節奏、有音調的聲音,這就是最早的民歌——勞動號子的雛型。

    由此可見,民歌產生於人民的勞動實踐和社會生活。人們在勞動和鬥爭實踐中所產生的思想感情就是民歌音樂所表現的主要內容,勞動生活實踐的需要就是民歌音樂產生的重要原則,而勞動條件又為民歌音樂規定了具體的形式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