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桑阿令
-
2 # 春風渡雨
菊花是陶淵明的自喻,是個人生活的喜愛。而桃花源則是陶淵明理想之中的世外桃源,是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是陶淵明畢生追求的方向。對陶淵明來說這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才有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而且非常喜歡,這是和他的性格以及追求有很大關係的。陶淵明是一個獨立率真的人,其性情清高耿直、質樸淳厚。菊花高雅、柔和,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而歷年來菊花是形容一個人高情遠致、高風亮節、玉潔冰清、光明磊落的品質。
所以陶淵明喜歡菊花,以花喻己,追求菊花的高雅、潔淨品質!
陶淵明受老莊之道影響,從年輕開始就非常向往自然之道,這種嚮往及追求貫穿了他的一生。
自始至終陶淵明都向往著隱居鄉野,自然而然的生活,在自然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迴歸自然。而菊花也大多生長在偏僻之地,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自然中來、自然中去,菊花就是花中的隱士。周墩頤在《愛蓮說》中寫到:“菊,花之隱逸者也”,正因為這些,陶淵明對菊花有著特殊的好感,因此也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與愜意。
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菊花被人們所蘊含的意義和陶淵明的追求相互共鳴。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而“陶菊”就是象徵著陶淵明。
於是人們就遐想,為何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的時候,不寫菊花源記呢?其實這是人們強行的把兩者聯絡在一起,菊花只是陶淵明個人品性上的自喻,是個人追求的精神上的愉悅。而桃花源是陶淵明的思想表達,是陶淵明畢生的思想追求,是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世外桃源”,所以陶淵明寫的是桃花源記,也只能是桃花源記!
陶淵明信仰莊周之道,而莊周講了個故事“莊周夢蝶”!《桃花源記》是陶淵明七十一歲的時候寫的,這時候的陶淵明其思想已經趨於大成,其老莊之道的影響也已經深入內心。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這個故事被後人稱之“莊周夢蝶”: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莊周。待到夢醒時刻,卻是依然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何為“物化”?就是一種泯除事物差別、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我贊同一個觀點,“要使人性復歸,讓人按照人原來的自然天性自由自在地、痛快淋漓地去生活。”可見,“物化”的狀態是消除了我與物、主與客、古與今、現實與夢境等差別之後合為一體的至真至美的最高境界。
就本人的理解,莊周的這則故事依然是其哲學思想上的演繹。“莊周夢蝶”無疑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新註解。
老子主張無慾、無知、無為,回覆到人生最初的自然狀態,莊周依然繼承了這種思想。這就是“返樸歸真”,讓人從精神上便與萬物融合。而人從自然中來,而最終也應回到自然中去,這就是解脫,解凡世之憂,脫凡塵之惑,這就是人生得大自在!
陶淵明“順應自然”的思想無疑是來自於莊周。這種順應自然的思想表現出來,其理想的狀態便是陶淵明構造的桃源社會。在那裡,人們自己耕種,自己生活,不會受到任何外來因素的干擾,甚至連曆法也不用,因為沒有必要。人們只需根據大自然的運轉,與天地萬物同呼吸,順其自然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在桃花源裡,沒有私慾,沒有心機,沒有爾虞我詐,混沌之中已然返璞歸真,因而不會有狡詐與爭鬥,所以安寧祥和。總之,這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又是寫的什麼呢?
“桃花源記”對應“莊周夢蝶”,寫桃花源而望蝶,陶淵明給出了自己對老莊之道的理解與追求!《桃花源記》也是一個故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漁夫告密而終不可尋、名人重尋而不可得四段故事。
“溪行捕魚”何嘗不是代表著陶淵明追索自然之路的歷程,這條路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但始終覺得希望就在眼前,這條追尋之路貫穿了陶淵明的一生。
“桃源仙境”是追索的過程中在陶淵明內心中已經勾畫出了自己的理想港灣,這處港灣是如此的契合老莊的自然之道,讓自己內心充滿了雀躍,充滿了安寧,那就是容納陶淵明“大自在”之所,那裡就是返璞歸真。
“漁夫告密而終不可尋”就是隱喻,漁人是惡念,官府是世俗,充滿惡念的世俗想侵擾自己內心的理想國度而不得門入。那是世外桃源,那是容納“大自在”之所,凡塵俗念必須遮蔽在外,不可進入。
“名人重尋而不可得”何嘗不是陶淵明內心的遺憾,桃花源的國度是充滿自然之道的,那是陶淵明畢生追尋的方向,桃花源裡所有的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雖然內心中已經明悟,那道門是如此的近在眼前,垂手可得,卻始終只見其門而不得入之。
最後總結:是蝶也好,是桃花源也好,都只是內心之中對自然的感悟。“莊周夢蝶,蝶夢莊周”,桃花源何嘗不是陶淵明畢生追求的那隻蝶。
蝶是什麼?
蝶是自然!蝶是“返璞歸真”!蝶是“天人合一”!
莊周已得大自在,可以和蝶融合,可以共存,在與蝶共融的過程中去尋找自己“返璞歸真”的路。而陶淵明的那隻蝶確始終只存於自己內心深處,陶淵明已經看見了那隻“物化”的蝶,希望那隻蝶可以停靠在自己掌心,而蝶卻始終翩翩起舞,讓陶淵明就那麼看著,確無駐留之意。
陶淵明畢其一生也沒有尋找到自己的“大自在”之所在,內心之中雖已構築完成,但現實中確只留下《桃花源記》的遺憾。“返璞歸真”的路、“天人合一”的路又在何方?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牆下采擷清菊的心情徜徉,悠然抬頭見到南山的勝景絕妙。這就是陶淵明人生中追求的真義,但又該怎樣去融入其中而達到“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呢?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陶淵明愛菊花。宋朝詩人周敦頤在作品《愛蓮說》中寫到:“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多次提到菊花,例如: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和郭主薄·其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飲酒·其七》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膠靡由,空服九華。――《九月閒居》菊花品性高潔,孤清冷傲,以象徵詩人純樸務實,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
既然陶淵明這麼愛菊花,那為什麼不寫一篇《菊花源記》呢?是有什麼典故嗎?題者這樣問,顯然是知曉陶淵明著有一篇叫《桃花源記》的文章,那我就從這篇文章分析一下,為什麼是《桃花源記》,而不是《菊花源記》。
這篇文章選入初中課本,基本所有人都接觸過。文章講的是一個捕魚人誤打誤撞來到一個美麗的桃源世界,那裡桃花遍野,芳草優美,落英繽紛,風景甚是優美。除此之外,桃源內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唯一讓人覺得疑惑的是他們對桃源以外的的世界一無所知,宛若兩個不同的世界。捕魚人在桃源裡吃喝玩樂數日後,決定離開,回去的時候他一路做標記,並且不聽村民勸告,將此事對武陵太守悉數告知。太守得知這世上還有如此好地方,便組織人手前去尋找,只是什麼都沒找到,既沒有找到捕魚人的標記,也沒找到世外桃源。有一個號稱高尚志士的劉子驥前去尋求,也未果,此後就再沒有人去找這世外桃源了。
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在於想向大家呈現一個無世無爭,世風純潔的美好世界。陶淵明為官半生,在朝為官並不是他志之所向,他一生所求乃是“一鋤一柳一壺酒”。他嚮往自由的無拘無束田園生活,厭倦官場上的同流合汙爾虞我詐。
歸園田居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他想要的生活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是的,就是這樣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可能他在現實世界中沒能找到這樣一個心之所愛,所以只能藉助豐富的想象力來描繪一個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這個清靈的桃源世界與汙濁的現實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令現實中人嚮往。
那麼桃花有何寓意?桃花,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詩經》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形容待嫁的美少女。李白口中的桃花:“桃李出深井,花豔驚上春”;王維筆下的桃花:“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曾鞏眼中的桃花:“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李煜書寫的桃花:“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
桃花是最具善意花朵,她溫和,柔美,鮮豔,生機勃勃,充滿希望,寓意春天。千古以來,無人詆譭,只有讚不絕口者,李漁在《閒情偶寄》中給了她最高的讚美,稱她是“領袖群芳者”
所以,在我看來,陶淵明既然要塑造一個世外仙境,想必用桃花是最合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