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古不論今

    可以說,在科舉制創立之初,我們是可以忽略考慮它的劣勢,因其改變人才舉薦制度,為寒門學子開闢了一條向上晉升的常規渠道。當時如果拋開揭竿而起和亂戰取慄的武人。科舉制的劣勢只是表現在科考的內容上和形式上,制度上沒什麼問題。

    事實上,歷代王朝雖然都處於封建時代,卻在不斷改進科舉的制度和內容。宋朝在發現科舉考詩賦的弊端——不切實際之後,變改為考經義,可謂是與時俱進。但宋之後,因為程朱理學的盛行,考試範圍逐漸固定,經過數百年的考試,題目出處範圍越來越小。到了明朝,八股文的出現,不僅在內容上,形式上也進行了大幅度限制,這種情況下想要讓考官出個沒有出過(那時也是有參考題,練習冊的),且有難度的試題變的太難了,為此變出現了七拼八湊的考題。當然也就是這樣的考試內容成了現代人批判科舉制度的依據,但並不能否認這個制度。

    至於讀書成為升官之道,無可厚非,科舉便是舉人才,可以說是每個朝代和平時期的選拔制度,就像現在的高考一樣,無論它有什麼問題,確實沒有一個絕對公平,更加理想的制度來替代它。尤其是在封建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他行業都被分為三道九流,當官這種高階的事除了軍工外,當然讀書科舉成為不二之選。希望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 2 # 小南讀

    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不需要去太深入地瞭解,從大的歷史脈絡去看,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科舉制度已經是一個潮流。

    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整個中國混亂的根源在哪?就是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直接掌握了國家從低層到高層的晉升通道,基本沒有寒門說話的地方,甚至連皇帝都需要這些大族的支援。隋文帝除了自家本身就是大族之外,背後還有李家和宇文家,李家就不說了,就是李淵李世民的家族,宇文家更是前朝皇族。

    基本上,皇帝的話語權與後世相比起來弱的多,楊家也想自己獨佔權威,想用科舉的方式去慢慢侵吞其他世家的跟腳。其他家族看著不對勁,也知道科舉實行久了絕對能擠佔他們的生存空間。所以聯合起來滅了楊家,推倒了隋。楊家倒臺,其他幾家也想著當皇帝,畢竟宇文家之前也當過,就像爭武林盟主一般,開始打的天昏地暗。結果個個都打殘了,留下李家坐位子。

    然後李世民發現,好像現在實施科舉也沒有什麼世家大族能反對了,然後各種政策很順利地就展開了。

    如果說科舉能真正讓寒門開始有晉升機會,種種好處說之不盡,在這我也簡單說一下這樣的壞處!

    說來人類一般都有個毛病,叫矯枉過正,就是什麼覺得做的不對了,就會開始改,改到最後弊端都很嚴重還是不願改,而當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又開始痛恨起來,然後就開始走政治錯誤道路,開始全盤否定。你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認為科舉在中國歷史是有巨大的負面作用?

    科舉的產生確實導致整個國家以讀書為業,其他除了種地都是壞的,鄙視奇淫巧技,鄙視工匠,鄙視商人等等。還有不少人說高考如何不好,可是吐槽的人也不提個更好的方法,只會在一旁酸溜溜的說這說那,那竭斯底裡的勁兒活生生一個聖人一般。你真讓他拿出方案能解決問題的他又說不了。真是好笑,這些人真以為自己比古人聰明!

  • 3 # 人文之光

    一、隋朝之前的朝代如何選拔人才

    在隋朝之前的那些朝代裡,朝廷選拔人才的辦法,都沒有太過公平的。

    夏商兩朝太遠,資料太少,姑且不去說它。

    周朝奉行世卿世祿制度,貴族生來就是貴族,平民生來就是平民,奴隸生來就是奴隸,至於說改變社會階層,倒是可以:比如,貴族得罪天子淪為平民,平民因為衣食無著而賣身為奴,這些都可以。

    而平民想躋身貴族,一般來說只能在夢裡。

    漢朝實行察舉制度,所謂察舉,就是由一些名士,向朝廷推薦人才,而這種推薦,在起初也許真的會給朝廷推薦一些人才,但到了後期,往往這些得了實權的人才,會對推薦自己的人名士家族,投桃報李,時間久了,這些人就形成了一個小圈子。

    到了東漢時期,這些小圈子,逐漸形成了多個世家。

    到了曹魏,魏文帝尊重世家存在的現狀,將人分成九等,不同等級的人,只能做不同等級的官,這個就是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製造成的社會影響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這九品中正制到了東晉時期,算是到了巔峰:東晉皇帝不過是世家門閥的共主,至於皇帝的命令能貫徹多少,完全得看門閥們的心情。

    到了南朝,世家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南朝皇帝的權力,還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受世族的壓制。

    二、隋文帝的革新

    隋文帝登基初年,就是在上文說的背景下。

    整個朝廷,都是世家子弟的人做官,而隋朝的地方,往往都被各地的名門望族操縱。

    也就是說,隋文帝的權威,不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都不能和明清時期的皇帝相比。

    而為了改革這一點,隋文帝推出了兩大政策:

    1、科舉制度

    透過考試,不問出身、不問貴賤,來選拔人才。這便是科舉制度。

    隋文帝推行這個制度,倒不是打算為出身差的子弟出頭,而是打算透過科舉提拔寒門子弟,來稀釋世家門閥權力,並利用新興的寒門官員,來打破門閥家族壟斷朝政的局面。

    不過,門閥對朝政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唐朝。直到黃巢之亂以後,門閥勢力才開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宋代,門閥基本被肅清。

    隋朝滅亡後,這個制度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清末,清朝宣佈廢除科舉制度為止。

    近年來很多無聊網民和無良自媒體為了哄騙流量,說科舉制是隋煬帝的功勞,其實這是胡說八道。

    2、地方官任命方面

    隋文帝除此之外,還頒佈另一項改革:那就是地方行政長官,不能由本地人來擔任。

    隋文帝此舉的目的,是讓外地的、在本地沒有根基的官僚,在本地壓制當地的豪強,而當地的豪強和外來的官僚,也形成不了合力。

    而這一舉措,最大的獲利者,就是隋文帝。

    三、後世影響

    隋文帝的改革,為後世的皇權至高無上,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可能性。

    皇權在隋文帝的改革下,開始出現史無前例的高峰,而之後歷代王朝不斷強化這一點,到了明朝,皇帝權力開始走向巔峰,而到了清朝雍正帝時期,古代皇權走上了巔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裝修既能顯示出主人的風格又能體現出審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