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存在真實度,但並非能像非商業性的紀實性紀錄片那樣,由裡到外追求真實。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一定上的虛假。
早期的真人秀節目,比較熱門的是在那些情感節目當中,在訪談結束後,大家的情感都被帶到了一個高潮。
主持人就會說“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今天你的媽媽會不會出現在現場呢?”十之八九,主人公媽媽就會從後臺走出來。
然後大家都會感動的稀里嘩啦,小時候我是被這種套路套路很多次,覺得很神奇。
其實,這是導演組瞞著雙方,提早計劃好的,也是屬於節目的亮點的,雙方的情感可能是真的,但是形式上其實是受到編導安排的。
而且,很多情緒是被音樂拖著走的。話題緩音樂就緩,話題緊張音樂就緊張。故事與故事之間有自己排列方式。
以往的真人秀,算是平民草根,素人的真人秀,現在真人秀,尤其是請來了一些博出名,愛演戲的明星之後,真人秀的“真”成分大大縮水。
首先,真人秀是什麼?
“真人秀本質上是一種無指令碼、非表演的節目形式,節目的走向和情節是靠任務、規則引匯出來的,而不是照本表演。”
中國傳媒大學專門研究電視的50後教授苗棣在2015年的相關文字中這樣描述真人秀。
為了達到360度的觀察效果,真人秀一般會有更多的鏡頭。
《合夥華人》的一千平米的錄製現場,有十四臺攝影機器,捕捉投資人與創業者在場上發生的狀況,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
《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拍攝的時候,更是有一百多個機位取景,也是為了得到哪些稍瞬即逝的精彩畫面。
真人秀節目分很多種型別,比如很火熱的情感相親節目,甚至引起了許多同質化節目的《非誠勿擾》。
大型求職類:非你莫屬。
還有親子類: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
演藝選秀節目比較有影響力的有《超級女聲》、《夢想中國》、《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等。
情感類的有:湖南娛樂頻道的《為她而戰》,安徽衛視的《第12夜》
戶外類的《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花兒與少年》
好多好多....
真人秀是現在綜藝節目最熱門的。其實就是被冠以“真人秀”這種節目型別名稱的一種真人的秀。
1. 導演編劇要求的
真人秀節目是一個人造景觀,當他們被製片人、編導、投資方以及其他參與者幾近工業化的生產模式製造出來。
我們被這些濃縮的故事感染,並且希望從中受到教育,或者消磨無聊時光。楚門的世界也不過如此。
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不過是導演組所講的一個節目,講的一個故事,它裡面要有故事,故事要有矛盾,所以就會要先被策劃。
《中國好聲音》當中,有網友曬出節目截圖指出第4季中國好聲音的導師那英在聽一個選手唱歌時竟然換了一個髮型。
由此好聲音作假黑幕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有人會說這意味著什麼呢?我覺得如果在外國,這樣愚蠢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國外的真人秀之所以那麼成功,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把觀眾當一回事。
而我們國家,就類似這個,說明了這可以走虛假那一套,其實只是覺得我們就是節目的接受者,甚至是接受萬物的“垃圾桶”。
廣電總局不治理的話,我們在網上熱議它虛假,其實讓它更出名了而已。
耿直的趙麗穎之前也說過,她不喜歡參加真人秀,因為有劇本全程有安排,比拍戲還累。
2. 剪輯呈現的錯覺
尤其是在《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裡面所呈現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生活還原和人物還原。
記得第二季播出的時候,黃磊女兒備受爭議,她遇到陌生人示好會先懷疑對方是不是好人,被說她心機重,不單純。
其實剪輯出來的東西很單薄,不能還原時間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為了收視率,還會根據微博熱度、網友熱議的程度,來決定主角的戲份多少,《爸爸回來了》當中,甜馨的戲份就很多。
3. 演員自身加戲
你可以想象一下,讓你去參加跑男,你敢參加嗎,你能出名嗎?
演員其實還是要“秀”,就好像他們一出道,其實就被經紀人、公司做了形象定位,御姐就是御姐,逗逼就是逗逼,開心果就是開心果,誰都難免帶著鐐銬跳舞和演戲。
看跑男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陳赫很搞笑,你仔細觀察,其實他很多戲,跟男演員互嗆,玩的時候裝模作樣…
他能不這樣做嗎?如果他不是戲王,他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戲份。
by 洗缽去
個人認為“大假中含小真”,真人秀關係鏈決定其大假前提。
真人秀關係鏈可以簡單理解為“投資方——製作團隊——主持人/嘉賓——播放平臺(電視臺/網際網路影片網站)——觀眾”。
真人秀對於觀眾而言只是一種娛樂休閒方式,但是對於投資方而言,這是一次沉沒資本式投資。
即一旦專案因故中止,前期所有投入將完全失去,這就涉及到控制性。
真人秀動輒幾千萬,投資方投入這麼多,他們肯定希望一切都在可見的控制中。
而製作團隊作為乙方,為了拿到甲方(投資方)的投資必定盡最大可能控制整個過程,避免意外發生。
本人在公關公司待過,曾跟過主播直播活動,整個直播流程都是我們已經設定好的,而在直播過程中,我們工作人員還會跟著主播,避免她不按流程走。
一個小小的直播活動尚且這樣,何況一個涉及多方利益的真人秀?
真人秀包括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後期製作三部分,前面已經講了它必須大假的原因,後面將從這三方面說明其大假在哪裡。
前期策劃
方案裡面包括遊戲設定及流程安排,以最近幾年火起來的《奔跑吧兄弟》為例。
主持人及嘉賓按照節目組給的各種線索卡完成任務,而這些所謂的線索卡就是前期策劃方案裡面已經設定好的。
其次,前期策劃還包括主持人定位的設定。
真人秀都有主持人或者嘉賓、評委,還是以《奔跑吧兄弟》為例,“大黑牛”李晨為力量的代表,“撿漏王”王祖藍人小鬼大………
這些都是提前設定好的,但是這也涉及到“小真”部分,這在後面會詳細解釋。
除了節目策劃人員對主持人形象的設定,主持人自己也會考慮節目效果、觀眾喜好等,而加一些表演。
像南韓王牌真人秀《無限挑戰》其中有一期真心話特輯,各主持人彼此回憶自己在哪一期哪段注意到攝影機,有故意自己加戲。
中期拍攝
中期主要是根據前期策劃好的方案進行拍攝,這部分大假主要是表現在兩方面上。
其一是鏡頭內與鏡頭外。
一般我們可能覺得參加真人秀的明星鏡頭外也像我們在鏡頭內看到的一樣,在拍攝現場吃喝玩樂,其實不然,真人秀也是待機狀態。
像最近剛結束的真人秀節目《我們來了》,據跟組實習的朋友介紹裡面女神一起吃飯的鏡頭,只要導演喊停,各女神也就各自散開了。
但是這點各真人秀會有所差異,畢竟真人秀型別比較多,像《極限挑戰》應該不存在這種情況。
其二是NG問題。
影視作品拍攝過程,導演一定會喊NG,其實部分真人秀也會為了達到前期策劃的效果而重複拍攝一個鏡頭,並不都是一條過。
後期剪輯
後期製作的大假主要在於剪輯,剪掉沒有內容部分,根據內容調換幾個影片片段的順序,將突出表現某個點的相關片段拼湊在一起等等。
比如去年的《花兒與少年》前期鄭爽與寧靜之間的撕逼,兩人之間小摩擦是有的,但並不像節目表現的水火不容那般。
而這往往是節目組在後期製作過程為了節目效果剪輯造成的。
這些字型會突出表現明星的話語,表情,像《奔跑吧兄弟》鄧超經常說“We are 伐木累”。
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旁邊會出現彩色製作的“We are 伐木累”字樣。
真人秀“大假含小真”,而小真部分前面也提到過,其主要存在於主持人/嘉賓間。
明星在影視作品中扮演的是別人的人生,而在真人秀中,他們扮演自己,在節目組給定的方向內自由發揮。
在這個過程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有所“假”,但畢竟扮演的是自己,個人的思維方式,性格特徵還是丟不開的。
這也是為什麼業內人常說選對人,真人秀就成功了一半。
像去年《一路上有你》袁詠儀女漢子,逗逼;
《全員加速中》蔡少芬“港普”,傻傻分不清遊戲規則;
《極限挑戰》中黃磊的神機妙算,黃渤的壞,孫紅雷的自戀,羅志祥的瘋等,都是他們真人性格的真實表現。
以上回答只是針對於中國的綜藝節目,南韓綜藝會有一定差異,在此不展開解說。
by xyyoo
這一段時間隨著新一季真人秀節目的開播,這個問題似乎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本來我的回答想是不真,但是細想又還是覺得有一些絕對,這個“真”似乎包含了很多方面,這邊還是一一分析。
首先就是到底有沒有劇本的這個問題了,上面的回答裡也有很多明星的例子,這裡就不做重複論述。
這裡講講前兩天孫楊的一條微博,內容直指其參加的真人秀節目《真正男子漢》按劇本演,並艾特官方,隨後秒刪。
我想說這個節目已經夠火的了,還炒什麼啊。
第一集讓楊冪身高、楊冪體重等上了熱搜好長時間,節目中可以看出訓練也都真的是很殘酷。
尤其蔣勁夫胳膊都脫臼了,相信這些肯定不是演出來的,有些人的演技我相信也演不出來。
哈哈,但是肯定訓練專案,情節啊,肯定都是有安排的,這還用說嘛,總不能不和部隊交涉就開拍吧。
所以還是存在著“真”,當然我覺得還是分節目來看吧,大家也都不是傻子,肯定都能看出來。
然後如果沒有劇本,也會有角色設定,這個看綜藝年數久的人都比較理解,設定形象觀眾更容易記住你,喜歡你。
例如週一情侶啦,三傻三精等等。
張智霖在接受採訪是說在一路上有你第二季的時候就要給他設定成怕老婆的形象,他自己不怕老婆不滿意這點。
最後就是為了節目效果,可能會有多少的誇大,這裡最近上天天向上的好聲音冠軍梁博也提到:
自己的故事不感動人,導演不透過,需要再次渲染,給他寫了個稿子。。
就像這期節目側面的字一樣,真人秀節目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套路,雖然有真人,真事,真情,但具體含量多少,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百分之百。
但你要說不真,這也說不過去,畢竟是真的有人在做一個給大家看的秀。
最後,少一點套路,多一些真事,可能更得吃瓜群眾的喜愛,畢竟你當吃瓜群眾真傻啊~?
真人秀的節目,絕對不“真”,現在真人秀節目大家都知道是存在著一定的劇本的,特別是傳媒類專業的同學就更加知道這些“潛規則”了。
幾乎所有的真人秀節目,你所看到的,幾乎全是節目組想讓你看到的。
作為一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同學,在自己製作過一些真人秀節目之後,就更加多的知道了真人秀節目裡的這些套路,以至於我現在可以覺得,真人秀,就只剩下秀了。
你看到的笑點,全是事先設計的。
綜藝很好笑,對不對,我們在看到綜藝的時候捧腹大笑,基本上都是事先的劇本設定好的。
就拿《跑男》來舉例子,我們覺得好笑的情節點,還有人物本身的形象:
例如王寶強的憨厚,鄧超的“惡搞學霸”,陳赫的“天才”,王祖藍的“軟弱”,這些都是事先有劇本和人物形象的設定的。
當然臨場的反應和一些話不是設計好的,不過每個嘉賓都有一個框架,真人秀節目的嘉賓不會超出這個框架。
並且那些津津樂道的笑點,基本上都是設計好的,那些梗都是我們這些編導們想出來就是為了讓觀眾笑出來的。
你看到的撕逼點,全是事先設計和後期剪輯的。
這個想必大家都已經瞭解一二,有時候真人秀吸引人的,不是笑點,反而是那些撕逼點。
說到撕逼點,其實有些事先現設計的,有些事靠後期剪輯的。
舉幾個例子,《變形記》,我們看到的《變形記》裡面的小孩的叛逆,基本上都是編導所提供的劇本。
想必大家在微博上也瞭解了一些節目的內幕,有些主人公本身並沒有那麼叛逆和可可惡,但是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故意製造出一些特別叛逆的情節,這樣更加增加可看性。
這一類是屬於事先設計好撕逼情節的,還有一類就是靠後期的剪輯來製造出撕逼的情節的了。
例如《爸爸去哪兒》,本來好好的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大家都是衝著孩子們可愛的表現去看的。
但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硬生生的給年幼無知的稚嫩的孩子們製造出“撕逼的情節”,例如《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當中,多多,貝兒就“被剪輯”的撕逼了一場。
還有《花兒與少年》裡,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後期的剪輯造成錯覺,營造出撕逼的感覺,不得不譴責一下這樣的行為啊,讓真人秀節目本身都變了味。
你看到的感人點,全是經過排練的。
很多真人秀節目讓你落淚的地方,也是經過節目組精心策劃和安排的。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時候,有一位女嘉賓參加節目因為長相不好看,所以一直不敢掀開面殺讓大家看到她的長相。
於是導師劉歡當時就站起來摘下帽子說“我劉歡長成這樣,不也在中國的娛樂圈混跡了這麼多年嗎”。
當時在看這個地方的時候,很多人都深受感動,覺得劉歡這樣的行為簡直是太感人的。
但是當事後我看到一篇節目組編導的採訪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一情節是節目組一早安排好的。
並且要求劉歡在節目播出的高峰期說那一句話。當時這件事情就讓我徹底顛覆了對真人秀節目的看法。
最後我來說一下對真人秀節目的看法吧,因為自己身為這個專業的學生,所以明白真人秀節目一定是需要劇本的。
因為沒有劇本一定會超過控制範圍,為了節目效果設計情節這些無可厚非,就像《跑男》。
雖然有劇本,但是一樣能引起大家歡樂不是嗎?
但是有些真人秀的劇本就太過了,反而造成了很多不好效果,例如《變形記》。
所以節目在設計劇本的時候應該要多體現真人秀節目當中的“真”,而是小一點“秀”。
by 故事之外(中北大學)
節目嘛,都會有劇本的,如果是真實的拍攝出來的,可能效果也不會那麼好。
因為一個節目真的會被人喜歡的話,是需要有一些元素的,比如如何引導大家去思考,引起大家的好奇心這些都需要做到。
而如果簡單地讓演員去做一些事情的話,可能不會有那麼多的賣點,我們想象一下,大家在玩樂的過程中,其實大家都會做得比較好。
因為都是成年人,所以在玩樂的過程中摔倒,出醜的時候不會特別多,而在一些綜藝節目中,好像大家的智商都不線上,各種事情都可能發生。
有一些時候我們都能看出來其實不是這樣的,可以從女神baby在跑男中的表現看得出來。
有一些時候是有“演”的成分的,想要讓真人秀節目有良好的效果,保證真人秀節目達到娛樂的效果。
有一些劇本也是可以理解的,刻意的在裡面加上一些搞笑的元素,加上一些讓人深思的元素,都會比較好。
在傳播快樂的時候還可以傳播一些良好的品德,而且我們看到的一些真人秀也會說自己有劇本。
我記得跑男有一期是在錄製前一天去成員們的房間,鹿晗就說自己在看劇本呢,也有在環節中有人無意間提起劇本不是這麼寫的什麼的。
然後再除了跑男,極限挑戰之外的真人秀節目,也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劇本,哪個環節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都是安排好的。
比如在非誠勿擾上面,一些嘉賓其實就是在那裡徵集人氣而已,都不是真的去相親的。
所謂的“真人秀”也就是部分是真人秀的地方,100%的節目裡面,30%是真實的真人秀就夠了,其他的部分需要用來吸引別人,加入廣告這些商業東西。
我覺得真人秀節目不一定要全部都是“真”,因為電視節目需要達到一定的影響力和效果。
在這些基礎上是可以有一些事先安排存在的,然後在其他方面都讓嘉賓們自由發揮,也是真人秀的部分。
還有就是在剪輯上,加一些字幕,做一些神剪輯,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也不能說是不真,而是一種很合適的表現形式。
by 鹹誒(重慶大學)
我認為真人秀還是有劇本的吧,基本框架和發展方向是大致固定的,其過程讓參與者適當發揮,適當“真”。
首先在選角的時候就不是隨心所欲地“真”。
在一個隊伍中一般會包含不同性格的人,或開朗,或內向,或搞笑,或嚴肅,或帥氣,或平庸,這些看似形形色色的人其實一開始就是導演設定好的性格扮演者。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樣不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如果每個人的性格都相似那就沒有什麼衝突性,更沒有什麼賣點了。
其次真人秀的劇情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真”。有人說,真人秀這一形式的本質,是向商業化妥協的紀錄片,對此我是認同的。
真實性雖然是紀錄片的一大特色,但其市場一直都很小眾,原因之一就是紀錄片形式較為單一,內容的劇情性不夠,很難吸引觀眾。或者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商業化程度不夠。
而真人秀就彌補了這個不足,在真人秀中可以有適當的劇情和設計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小衝突來作為賣點。
但同時又保有一定的真實性,二者相結合就大大提高了真人秀的商業化程度,且真人秀的製作成本也遠低於紀錄片,這也是其火的一大原因。
如今國內的真人秀節目飽受詬病的一大原因:
就是節目組為博收視率不惜刻意製作過分的衝突來吸引觀眾,參與者也很不走心,表演痕跡太明顯,讓觀眾有一種被敷衍的感覺。
中國真人秀節目起步太晚、經驗不足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
所以不管是真的“真”還是演的真,“真”一定都是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方向。
而且真和秀是不排斥的,說不在乎“真”只在乎“秀”的觀眾,相信想法會被未來又“真”又“秀”的真人秀改變。
它存在真實度,但並非能像非商業性的紀實性紀錄片那樣,由裡到外追求真實。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一定上的虛假。
早期的真人秀節目,比較熱門的是在那些情感節目當中,在訪談結束後,大家的情感都被帶到了一個高潮。
主持人就會說“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今天你的媽媽會不會出現在現場呢?”十之八九,主人公媽媽就會從後臺走出來。
然後大家都會感動的稀里嘩啦,小時候我是被這種套路套路很多次,覺得很神奇。
其實,這是導演組瞞著雙方,提早計劃好的,也是屬於節目的亮點的,雙方的情感可能是真的,但是形式上其實是受到編導安排的。
而且,很多情緒是被音樂拖著走的。話題緩音樂就緩,話題緊張音樂就緊張。故事與故事之間有自己排列方式。
以往的真人秀,算是平民草根,素人的真人秀,現在真人秀,尤其是請來了一些博出名,愛演戲的明星之後,真人秀的“真”成分大大縮水。
首先,真人秀是什麼?
“真人秀本質上是一種無指令碼、非表演的節目形式,節目的走向和情節是靠任務、規則引匯出來的,而不是照本表演。”
中國傳媒大學專門研究電視的50後教授苗棣在2015年的相關文字中這樣描述真人秀。
為了達到360度的觀察效果,真人秀一般會有更多的鏡頭。
《合夥華人》的一千平米的錄製現場,有十四臺攝影機器,捕捉投資人與創業者在場上發生的狀況,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
《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拍攝的時候,更是有一百多個機位取景,也是為了得到哪些稍瞬即逝的精彩畫面。
真人秀節目分很多種型別,比如很火熱的情感相親節目,甚至引起了許多同質化節目的《非誠勿擾》。
大型求職類:非你莫屬。
還有親子類: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
演藝選秀節目比較有影響力的有《超級女聲》、《夢想中國》、《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等。
情感類的有:湖南娛樂頻道的《為她而戰》,安徽衛視的《第12夜》
戶外類的《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花兒與少年》
好多好多....
真人秀是現在綜藝節目最熱門的。其實就是被冠以“真人秀”這種節目型別名稱的一種真人的秀。
1. 導演編劇要求的
真人秀節目是一個人造景觀,當他們被製片人、編導、投資方以及其他參與者幾近工業化的生產模式製造出來。
我們被這些濃縮的故事感染,並且希望從中受到教育,或者消磨無聊時光。楚門的世界也不過如此。
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不過是導演組所講的一個節目,講的一個故事,它裡面要有故事,故事要有矛盾,所以就會要先被策劃。
《中國好聲音》當中,有網友曬出節目截圖指出第4季中國好聲音的導師那英在聽一個選手唱歌時竟然換了一個髮型。
由此好聲音作假黑幕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有人會說這意味著什麼呢?我覺得如果在外國,這樣愚蠢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國外的真人秀之所以那麼成功,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把觀眾當一回事。
而我們國家,就類似這個,說明了這可以走虛假那一套,其實只是覺得我們就是節目的接受者,甚至是接受萬物的“垃圾桶”。
廣電總局不治理的話,我們在網上熱議它虛假,其實讓它更出名了而已。
耿直的趙麗穎之前也說過,她不喜歡參加真人秀,因為有劇本全程有安排,比拍戲還累。
2. 剪輯呈現的錯覺
尤其是在《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裡面所呈現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生活還原和人物還原。
記得第二季播出的時候,黃磊女兒備受爭議,她遇到陌生人示好會先懷疑對方是不是好人,被說她心機重,不單純。
其實剪輯出來的東西很單薄,不能還原時間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為了收視率,還會根據微博熱度、網友熱議的程度,來決定主角的戲份多少,《爸爸回來了》當中,甜馨的戲份就很多。
3. 演員自身加戲
你可以想象一下,讓你去參加跑男,你敢參加嗎,你能出名嗎?
演員其實還是要“秀”,就好像他們一出道,其實就被經紀人、公司做了形象定位,御姐就是御姐,逗逼就是逗逼,開心果就是開心果,誰都難免帶著鐐銬跳舞和演戲。
看跑男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陳赫很搞笑,你仔細觀察,其實他很多戲,跟男演員互嗆,玩的時候裝模作樣…
他能不這樣做嗎?如果他不是戲王,他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戲份。
by 洗缽去
個人認為“大假中含小真”,真人秀關係鏈決定其大假前提。
真人秀關係鏈可以簡單理解為“投資方——製作團隊——主持人/嘉賓——播放平臺(電視臺/網際網路影片網站)——觀眾”。
真人秀對於觀眾而言只是一種娛樂休閒方式,但是對於投資方而言,這是一次沉沒資本式投資。
即一旦專案因故中止,前期所有投入將完全失去,這就涉及到控制性。
真人秀動輒幾千萬,投資方投入這麼多,他們肯定希望一切都在可見的控制中。
而製作團隊作為乙方,為了拿到甲方(投資方)的投資必定盡最大可能控制整個過程,避免意外發生。
本人在公關公司待過,曾跟過主播直播活動,整個直播流程都是我們已經設定好的,而在直播過程中,我們工作人員還會跟著主播,避免她不按流程走。
一個小小的直播活動尚且這樣,何況一個涉及多方利益的真人秀?
真人秀包括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後期製作三部分,前面已經講了它必須大假的原因,後面將從這三方面說明其大假在哪裡。
前期策劃
方案裡面包括遊戲設定及流程安排,以最近幾年火起來的《奔跑吧兄弟》為例。
主持人及嘉賓按照節目組給的各種線索卡完成任務,而這些所謂的線索卡就是前期策劃方案裡面已經設定好的。
其次,前期策劃還包括主持人定位的設定。
真人秀都有主持人或者嘉賓、評委,還是以《奔跑吧兄弟》為例,“大黑牛”李晨為力量的代表,“撿漏王”王祖藍人小鬼大………
這些都是提前設定好的,但是這也涉及到“小真”部分,這在後面會詳細解釋。
除了節目策劃人員對主持人形象的設定,主持人自己也會考慮節目效果、觀眾喜好等,而加一些表演。
像南韓王牌真人秀《無限挑戰》其中有一期真心話特輯,各主持人彼此回憶自己在哪一期哪段注意到攝影機,有故意自己加戲。
中期拍攝
中期主要是根據前期策劃好的方案進行拍攝,這部分大假主要是表現在兩方面上。
其一是鏡頭內與鏡頭外。
一般我們可能覺得參加真人秀的明星鏡頭外也像我們在鏡頭內看到的一樣,在拍攝現場吃喝玩樂,其實不然,真人秀也是待機狀態。
像最近剛結束的真人秀節目《我們來了》,據跟組實習的朋友介紹裡面女神一起吃飯的鏡頭,只要導演喊停,各女神也就各自散開了。
但是這點各真人秀會有所差異,畢竟真人秀型別比較多,像《極限挑戰》應該不存在這種情況。
其二是NG問題。
影視作品拍攝過程,導演一定會喊NG,其實部分真人秀也會為了達到前期策劃的效果而重複拍攝一個鏡頭,並不都是一條過。
後期剪輯
後期製作的大假主要在於剪輯,剪掉沒有內容部分,根據內容調換幾個影片片段的順序,將突出表現某個點的相關片段拼湊在一起等等。
比如去年的《花兒與少年》前期鄭爽與寧靜之間的撕逼,兩人之間小摩擦是有的,但並不像節目表現的水火不容那般。
而這往往是節目組在後期製作過程為了節目效果剪輯造成的。
這些字型會突出表現明星的話語,表情,像《奔跑吧兄弟》鄧超經常說“We are 伐木累”。
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旁邊會出現彩色製作的“We are 伐木累”字樣。
真人秀“大假含小真”,而小真部分前面也提到過,其主要存在於主持人/嘉賓間。
明星在影視作品中扮演的是別人的人生,而在真人秀中,他們扮演自己,在節目組給定的方向內自由發揮。
在這個過程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有所“假”,但畢竟扮演的是自己,個人的思維方式,性格特徵還是丟不開的。
這也是為什麼業內人常說選對人,真人秀就成功了一半。
像去年《一路上有你》袁詠儀女漢子,逗逼;
《全員加速中》蔡少芬“港普”,傻傻分不清遊戲規則;
《極限挑戰》中黃磊的神機妙算,黃渤的壞,孫紅雷的自戀,羅志祥的瘋等,都是他們真人性格的真實表現。
以上回答只是針對於中國的綜藝節目,南韓綜藝會有一定差異,在此不展開解說。
by xyyoo
這一段時間隨著新一季真人秀節目的開播,這個問題似乎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本來我的回答想是不真,但是細想又還是覺得有一些絕對,這個“真”似乎包含了很多方面,這邊還是一一分析。
首先就是到底有沒有劇本的這個問題了,上面的回答裡也有很多明星的例子,這裡就不做重複論述。
這裡講講前兩天孫楊的一條微博,內容直指其參加的真人秀節目《真正男子漢》按劇本演,並艾特官方,隨後秒刪。
我想說這個節目已經夠火的了,還炒什麼啊。
第一集讓楊冪身高、楊冪體重等上了熱搜好長時間,節目中可以看出訓練也都真的是很殘酷。
尤其蔣勁夫胳膊都脫臼了,相信這些肯定不是演出來的,有些人的演技我相信也演不出來。
哈哈,但是肯定訓練專案,情節啊,肯定都是有安排的,這還用說嘛,總不能不和部隊交涉就開拍吧。
所以還是存在著“真”,當然我覺得還是分節目來看吧,大家也都不是傻子,肯定都能看出來。
然後如果沒有劇本,也會有角色設定,這個看綜藝年數久的人都比較理解,設定形象觀眾更容易記住你,喜歡你。
例如週一情侶啦,三傻三精等等。
張智霖在接受採訪是說在一路上有你第二季的時候就要給他設定成怕老婆的形象,他自己不怕老婆不滿意這點。
最後就是為了節目效果,可能會有多少的誇大,這裡最近上天天向上的好聲音冠軍梁博也提到:
自己的故事不感動人,導演不透過,需要再次渲染,給他寫了個稿子。。
就像這期節目側面的字一樣,真人秀節目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套路,雖然有真人,真事,真情,但具體含量多少,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百分之百。
但你要說不真,這也說不過去,畢竟是真的有人在做一個給大家看的秀。
最後,少一點套路,多一些真事,可能更得吃瓜群眾的喜愛,畢竟你當吃瓜群眾真傻啊~?
真人秀的節目,絕對不“真”,現在真人秀節目大家都知道是存在著一定的劇本的,特別是傳媒類專業的同學就更加知道這些“潛規則”了。
幾乎所有的真人秀節目,你所看到的,幾乎全是節目組想讓你看到的。
作為一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同學,在自己製作過一些真人秀節目之後,就更加多的知道了真人秀節目裡的這些套路,以至於我現在可以覺得,真人秀,就只剩下秀了。
你看到的笑點,全是事先設計的。
綜藝很好笑,對不對,我們在看到綜藝的時候捧腹大笑,基本上都是事先的劇本設定好的。
就拿《跑男》來舉例子,我們覺得好笑的情節點,還有人物本身的形象:
例如王寶強的憨厚,鄧超的“惡搞學霸”,陳赫的“天才”,王祖藍的“軟弱”,這些都是事先有劇本和人物形象的設定的。
當然臨場的反應和一些話不是設計好的,不過每個嘉賓都有一個框架,真人秀節目的嘉賓不會超出這個框架。
並且那些津津樂道的笑點,基本上都是設計好的,那些梗都是我們這些編導們想出來就是為了讓觀眾笑出來的。
你看到的撕逼點,全是事先設計和後期剪輯的。
這個想必大家都已經瞭解一二,有時候真人秀吸引人的,不是笑點,反而是那些撕逼點。
說到撕逼點,其實有些事先現設計的,有些事靠後期剪輯的。
舉幾個例子,《變形記》,我們看到的《變形記》裡面的小孩的叛逆,基本上都是編導所提供的劇本。
想必大家在微博上也瞭解了一些節目的內幕,有些主人公本身並沒有那麼叛逆和可可惡,但是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故意製造出一些特別叛逆的情節,這樣更加增加可看性。
這一類是屬於事先設計好撕逼情節的,還有一類就是靠後期的剪輯來製造出撕逼的情節的了。
例如《爸爸去哪兒》,本來好好的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大家都是衝著孩子們可愛的表現去看的。
但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硬生生的給年幼無知的稚嫩的孩子們製造出“撕逼的情節”,例如《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當中,多多,貝兒就“被剪輯”的撕逼了一場。
還有《花兒與少年》裡,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後期的剪輯造成錯覺,營造出撕逼的感覺,不得不譴責一下這樣的行為啊,讓真人秀節目本身都變了味。
你看到的感人點,全是經過排練的。
很多真人秀節目讓你落淚的地方,也是經過節目組精心策劃和安排的。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時候,有一位女嘉賓參加節目因為長相不好看,所以一直不敢掀開面殺讓大家看到她的長相。
於是導師劉歡當時就站起來摘下帽子說“我劉歡長成這樣,不也在中國的娛樂圈混跡了這麼多年嗎”。
當時在看這個地方的時候,很多人都深受感動,覺得劉歡這樣的行為簡直是太感人的。
但是當事後我看到一篇節目組編導的採訪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一情節是節目組一早安排好的。
並且要求劉歡在節目播出的高峰期說那一句話。當時這件事情就讓我徹底顛覆了對真人秀節目的看法。
最後我來說一下對真人秀節目的看法吧,因為自己身為這個專業的學生,所以明白真人秀節目一定是需要劇本的。
因為沒有劇本一定會超過控制範圍,為了節目效果設計情節這些無可厚非,就像《跑男》。
雖然有劇本,但是一樣能引起大家歡樂不是嗎?
但是有些真人秀的劇本就太過了,反而造成了很多不好效果,例如《變形記》。
所以節目在設計劇本的時候應該要多體現真人秀節目當中的“真”,而是小一點“秀”。
by 故事之外(中北大學)
節目嘛,都會有劇本的,如果是真實的拍攝出來的,可能效果也不會那麼好。
因為一個節目真的會被人喜歡的話,是需要有一些元素的,比如如何引導大家去思考,引起大家的好奇心這些都需要做到。
而如果簡單地讓演員去做一些事情的話,可能不會有那麼多的賣點,我們想象一下,大家在玩樂的過程中,其實大家都會做得比較好。
因為都是成年人,所以在玩樂的過程中摔倒,出醜的時候不會特別多,而在一些綜藝節目中,好像大家的智商都不線上,各種事情都可能發生。
有一些時候我們都能看出來其實不是這樣的,可以從女神baby在跑男中的表現看得出來。
有一些時候是有“演”的成分的,想要讓真人秀節目有良好的效果,保證真人秀節目達到娛樂的效果。
有一些劇本也是可以理解的,刻意的在裡面加上一些搞笑的元素,加上一些讓人深思的元素,都會比較好。
在傳播快樂的時候還可以傳播一些良好的品德,而且我們看到的一些真人秀也會說自己有劇本。
我記得跑男有一期是在錄製前一天去成員們的房間,鹿晗就說自己在看劇本呢,也有在環節中有人無意間提起劇本不是這麼寫的什麼的。
然後再除了跑男,極限挑戰之外的真人秀節目,也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劇本,哪個環節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都是安排好的。
比如在非誠勿擾上面,一些嘉賓其實就是在那裡徵集人氣而已,都不是真的去相親的。
所謂的“真人秀”也就是部分是真人秀的地方,100%的節目裡面,30%是真實的真人秀就夠了,其他的部分需要用來吸引別人,加入廣告這些商業東西。
我覺得真人秀節目不一定要全部都是“真”,因為電視節目需要達到一定的影響力和效果。
在這些基礎上是可以有一些事先安排存在的,然後在其他方面都讓嘉賓們自由發揮,也是真人秀的部分。
還有就是在剪輯上,加一些字幕,做一些神剪輯,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也不能說是不真,而是一種很合適的表現形式。
by 鹹誒(重慶大學)
我認為真人秀還是有劇本的吧,基本框架和發展方向是大致固定的,其過程讓參與者適當發揮,適當“真”。
首先在選角的時候就不是隨心所欲地“真”。
在一個隊伍中一般會包含不同性格的人,或開朗,或內向,或搞笑,或嚴肅,或帥氣,或平庸,這些看似形形色色的人其實一開始就是導演設定好的性格扮演者。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樣不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如果每個人的性格都相似那就沒有什麼衝突性,更沒有什麼賣點了。
其次真人秀的劇情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真”。有人說,真人秀這一形式的本質,是向商業化妥協的紀錄片,對此我是認同的。
真實性雖然是紀錄片的一大特色,但其市場一直都很小眾,原因之一就是紀錄片形式較為單一,內容的劇情性不夠,很難吸引觀眾。或者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商業化程度不夠。
而真人秀就彌補了這個不足,在真人秀中可以有適當的劇情和設計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小衝突來作為賣點。
但同時又保有一定的真實性,二者相結合就大大提高了真人秀的商業化程度,且真人秀的製作成本也遠低於紀錄片,這也是其火的一大原因。
如今國內的真人秀節目飽受詬病的一大原因:
就是節目組為博收視率不惜刻意製作過分的衝突來吸引觀眾,參與者也很不走心,表演痕跡太明顯,讓觀眾有一種被敷衍的感覺。
中國真人秀節目起步太晚、經驗不足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
所以不管是真的“真”還是演的真,“真”一定都是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方向。
而且真和秀是不排斥的,說不在乎“真”只在乎“秀”的觀眾,相信想法會被未來又“真”又“秀”的真人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