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共分為四代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製彈道圖。這臺簡稱MarkI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訊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複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誌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透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程式設計,還擁有平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比Mark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臺普通用途計算機。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電晶體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電晶體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裝置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電晶體在計算機中使用,電晶體和磁芯儲存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效能更穩定。首先使用電晶體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資料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電晶體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印表機、磁帶、磁碟、記憶體、作業系統等。計算機中儲存的程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階的COBOL(CommonBusiness-Oriented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位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程式設計更容易。新的職業,如程式設計師、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與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電晶體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電晶體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積體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整合到單一的半導體晶片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作業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執行許多不同的程式。

    第四代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積體電路後,唯一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可以在一個晶片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VLSI)在晶片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片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基於“半導體”的發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所使用的微處理器內包含了2,300個“電晶體”,可以一秒內執行60,000個指令,體積也縮小很多。而世界各國也隨著“半導體”及“電晶體”的發展去開拓計算機史上新的一頁。

  • 2 # 使用者6338718972581

    最初的作業系統出現在IBM/704大型機上.

    而CP/M就是第一個微機作業系統.

    主設計人:Gary Kildall博士

    出現年月:1974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 豆漿渣可以做什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