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875635050

    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上的(即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低於進口替代產品的)。這一結果恰與俄林的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的巨大爭議。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創始人。投入產出分析為研究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特別是系統地分析經濟內部各產業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易提供了一種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事實表明,投入產出分析不只在各種長期及短期預測和計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適用於不同經濟制度下的預測和計劃,無論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還是中央計劃經濟。

    為了解開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許多理論,從不同角度對赫-俄的要素稟賦說進行補充和解釋。這些補充和解釋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要素稟賦理論前提條件進行修正。例如里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勞動效率差異論,修改了要素稟賦學說認為各國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種生產要素之中每一種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假定,透過認定美國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是其他國家的三倍而進行釋謎;二是對貿易格局及其變動的新的要素進行解釋。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凱恩(P.B.Kenen)等人提出的人力資本說和英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V.Posner)提出的技術差距論等。

    另外,以“里昂惕夫之謎”為先導,相繼湧現了一大批國際貿易的新理論,這些新理論突破了原有理論的模式,從新的角度對有關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戰後國際貿易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的理論成果有美國經濟學家弗農(R.Vernon)提出的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克魯格曼(P.Krugman)等人提出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基辛(D.Keesing)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論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挏”字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