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設計的源頭還是在網路分層概念的時候,一開始阿帕網是沒有一個明確分層的,或者說分層概念也是伴隨著阿帕網起來的。這個時候,有一篇paper叫做《END-TO-END ARGUMENT IN SYSTEM DESIGN》,提出了End-To-End這種思考,這種思考對於當下網路架構的形成很有影響,包含了網路分層,協議間的相容,以及安全部分。在這樣的場景下,RFC 3724實際上比較有代表性,其引導了網路中瘦腰的特性(即網路層只有IP,其餘上下層都往這一層彙總),以及這樣引匯出了當下網路的架構。當時IP這種結合這種瘦腰的特性,把當時其他在網路層的協議都打敗了。當時這種瘦腰特性有很多的好處,當然,科技進步到了今日,瘦腰特性也有一些弊端限制了當下網路的發展,所以針對於這一點有很多改進,比如說NDN之類的網路。另外其實也可以讀讀RFC 1958,即然思考到題主這樣的問題,其實可以進一步思考下,網路分層的理念和網路協議設計的理念。
理解並沒有什麼錯誤,
2. 如果是家用的小型路由器,其實僅僅支援主流的鏈路層,比如標準的乙太網,WiFi,和光纖,其餘的一些鏈路層協議可以支援,比如openwrt這樣的路由,可以透過打補丁,增設硬體介面擴充套件支援。家用的小型路由系統是比較輕量級的。如果是商業路由的化,那麼確實是包含了很多鏈路層的協議,不過預設都是關閉的,也就是僅僅支援(太老的也不支援了),並不是被使用狀態的。
3. 要配置的呀,出現這樣場景基本都是線纜已經確定好了,存在異構型,然後做一些配置,比如說路由層面,或者建隧道(tunnel)做轉換之類的。當配置好之後,比如說透過路由方法的化,那麼在二層資料幀中會有一個Type欄位指示上層,二層(即資料鏈路層)採用的是什麼協議,路由器根據協議型別進行運作,這個Type欄位就叫做SAP(service access point),層與層之間的互動都是採用這個機制。
--------------------------------------------------------------------
從這個問題中感覺到,好像對於網際網路這樣的設計,感覺到很冗餘,設計有缺陷的感覺。這裡補充提到一些背景,可以去查查,可能會對網路如何是這樣設計,以及其理念有一些提高(或者說以後越學越多,可能理解會更深一些)
這樣設計的源頭還是在網路分層概念的時候,一開始阿帕網是沒有一個明確分層的,或者說分層概念也是伴隨著阿帕網起來的。這個時候,有一篇paper叫做《END-TO-END ARGUMENT IN SYSTEM DESIGN》,提出了End-To-End這種思考,這種思考對於當下網路架構的形成很有影響,包含了網路分層,協議間的相容,以及安全部分。在這樣的場景下,RFC 3724實際上比較有代表性,其引導了網路中瘦腰的特性(即網路層只有IP,其餘上下層都往這一層彙總),以及這樣引匯出了當下網路的架構。當時IP這種結合這種瘦腰的特性,把當時其他在網路層的協議都打敗了。當時這種瘦腰特性有很多的好處,當然,科技進步到了今日,瘦腰特性也有一些弊端限制了當下網路的發展,所以針對於這一點有很多改進,比如說NDN之類的網路。另外其實也可以讀讀RFC 1958,即然思考到題主這樣的問題,其實可以進一步思考下,網路分層的理念和網路協議設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