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點卡啊24

    是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出口的應是密集使用本國豐富的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的應是密集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根據這一觀點,一般認為,美國是資本相對豐富、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理所當然應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戰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W·Leontief,1906-)運用投入產出方法,對美國經濟統計資料進行驗證的結果卻與H-O理論預測相悖。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迅速發展。關於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實際上是從不同側面對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前提的修正,併為以後一系列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勞動熟練說(SkilledLaborTheory)勞動熟練說又稱人類技能說(HumanSkillTheory)、勞動技能說和勞動效率說,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後來由美國經濟學家基辛(D.B.Keesing)加以發展,用勞動效率和勞動熟練或技能的差異來解釋里昂惕夫之謎和影響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理論。 里昂惕夫認為,“謎”的產生可能是由於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比其他國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認為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其他國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勞動以效率單位衡量的條件下,美國就成為勞動要素相對豐富、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這是他本人對這個“謎”的解釋。為什麼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呢?他說這是由於美國企業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多、較好,以及美國工人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這些論點,可以看作是熟練勞動或人類技能說的雛形。但是,一些人士認為里昂惕夫的解釋過於武斷,一些研究表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克雷寧(Krelnin)經過驗證,認為美國工人的效率和歐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5倍,因此,他的這個論斷,通常不為人們所接受。 後來,美國經濟學家基辛針對要素稟賦理論關於各國擁有同質的生產要素的基本假定,認為一個國家的勞動要素很難說是同質的,而是可以分為若干個具有不同生產技能的組別。一個國家尚且不能說有同質的勞動要素,那麼,就國與國之間勞動要素的相互比較而言,就更談不上所謂同質性了。 基辛根據美國1960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將美國的企業職工區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兩大類。熟練勞動包括科學家、工程師、廠長或經理、技術員、製圖人員、機械工人、電工、辦事員、推銷員、其他專業人員和熟練的手工操作工人等;非熟練勞動指不熟練和非熟練工人。 基辛認為,由於每一個就業者接受的教育和所具備的專業技術特長不同,因而在他們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勞動技能的高低差異。透過研究,基辛發現,美國各行業的出口數量同該行業總產量的比率,即該行業的出口在全行業生產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同按以上序列劃分的美國就業人員勞動技能的高低呈現正相關關係;某一行業就業人員的勞動技能越高,該行業的出口佔全行業生產總量的比重越大。同時,基辛還發現,在美國的工業製成品出口中,如按以上序列將其中包含著的勞動要素加以細分,前7類高技能勞動大約佔55%,而在美國的工業製成品進口中,這一比重只有43%。這就是說,美國出口的是“高技能勞動密集型商品”(TheHighSkilledLaborIntensiveGoods),進口的是“低技能勞動密集型商品”(TheLowSkilledLaborIntensiveGoods)。 此外,基辛還就13個工業發達國家勞動要素的技能構成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了美國的各類高技能專業技術人員或者說高技能勞動要素相對豐裕的結論。 因此,在季辛看來,里昂惕夫對他自己的驗證結果所作的解釋是合理的。正是由於美國在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產業中具有國際比較優勢,才致使美國各行業的“出口/總產量比率”同該行業就業人員的勞動技能高低呈現正相關的關係,進而導致美國作為一個高技能勞動要素相對豐裕,而低技能勞動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大量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能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低技能勞動密集型商品。美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和商品流向同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原理並沒有矛盾。(二)人力資本說 有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優勢是擁有很多經過大量教育和培訓的高素質勞動力,而教育和培訓可視為對人力的投資,因此高素質勞動力可以稱為人才資本,如果把這部分人力資本加到物質資本上,美國就仍然是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里昂惕夫之謎就自然破解。 人力資本投資也要取得相應的投入回報。因此,對勞動要素的基本構成單元每一個從業人員說來,他所得到的工資收入就並非完全是就其眼下的勞動付出支付的報酬,其中必有一個部分,是就其過往進行的人力資本投資給予的相應回報。如果在一國的出口商品生產中使用的人力資本要素大於該國進口商品中包含的人力資本要素,該國實際上是在出口人力資本密集型商品(HumanCapitalIntensiveGoods)。倘若如里昂惕夫那樣,對人力資本要素完全忽略不計,就極有可能出現里昂惕夫之“謎”表現出來的“反常”現象。 綜合起來看,美國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地高於其他國家,美國的平均工資也高出其他國家。這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同其他國家相比,在人力資源投資及其回報上的相對差異,進而也證明了美國是一個人力資本要素相對豐裕的國家。美國出口商品中理所當然地包含著相對密集程度較高的人力資本要素。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將美國出口商品中勞動要素的密集程度相對較高,籠而統之地理解為美國是在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不符合現實情況,顯然是不正確的。當然,要相對準確地測算人力資本投資的數量的確存在技術上的困難。較為粗略的方法是直接將從事較為複雜勞動的“白領員工”的平均收入同從事較為簡單的勞動的“藍領員工”的平均收入的差額作為人力資本投入的參考指標;較為精細的方法是將實際發生的教育費用、職業培訓費用、醫療保健費用、社群服務費用等等加以彙總,測算出人力資本投資的約數。無論採取何種測算方法,人力資本在美國的對外貿易中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決定美國發揮比較優勢,進而決定美國對外貿易結構和商品流向的重要因素。 (三)技術差距說 (四)自然資源說 經濟學家範尼克認為里昂惕夫在計算時只考慮了勞動和成本兩種生產要素,而忽略了自然資源這一要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在美國進口的自然資源產品中大部分為其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對這些資源的加工等過程中又大量的投入資本,故這些產品在美國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這樣一看就容易解釋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較多的現象。 (五)生產要素密集度逆轉 (六)需求偏好的逆轉 (七)貿易政策的扭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收集的蚯蚓糞怕有蟲卵和細菌,可以用烤箱殺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