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桂農通
-
2 # 農學谷
臺灣和內地不少地方緯度相同,地理條件和東南沿海類似,人文歷史條件和內地一脈相承。臺灣的精緻農業,發展到海內外聞名,競爭力居全球第六。臺灣的經驗,對內地有很大的借鑑作用。具體來說,突出的包括以下幾點:
1、臺灣精品農業,以農業為本,以精品農產品為本!
臺灣的農業精品有哪些?主要指臺灣的茗茶、特色產品、農村美酒、經典好米、竹製精品、金鑽水產、優質畜產,結合農業精品整合營銷機制打造出來的特色品牌。當地的農場主經過幾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培育和打磨,已經並且一直生產出優質的、市場反饋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吸引了消費者的歡迎。
所以,臺灣精緻農業以農為本,這個基礎是牢固的。臺灣的休閒農莊或農民,不但沒有放棄農業,而且在打磨出精品農產品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改善和打磨,而且與時俱進。直接將自己的農產品對接到海外市場,掌握國際市場的動態,而且透過自己的精品農業的附加值,在國際上收穫了好知名度,和長期的訂單。
2、農業,以土壤為本。
1960年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臺灣農業也曾一度面臨著汙染嚴重、食品安全的問題。1965年以後,耕地減少,農產品(尤其是高階水果與非季節性蔬菜等)價格高漲,農友濫施化肥、農藥,農田土壤汙染以銅、鎳、鋅、錳、砷等較為嚴重。另外,養殖漁業的發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壤鹼化等。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臺灣市場上不合格農產品的比例一度高達30%以上。無毒化呼聲漸起。
在此情況下,1980年代以後,臺灣積極倡導健康農業,土壤改良和合理化施肥。在發展精緻農業的政策下,臺灣財政提供真金白銀的扶持:從1985年到1988年,投入近3億臺幣,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土壤修復、完善農業設施;出臺政策扶持引導生產有機農業,將自然生態及資源保護、防治汙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列為施政專案。把有機農業列入各縣市大力推廣的專案。鼓勵自制及施用有機質肥料,制定“農田永續生產培育計劃”,對部分“堆肥舍”的建設給予補貼。採取土地輪耕休耕制度,對休耕的土地,每畝每年補助新臺幣5000元。推動吉園圃安全蔬果、CAS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有機農業,從農場到餐桌為驗證安全把關,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逐步邁向無毒農業島的理想。
合作社和許多民間組織則陸續推動推動三減一省(減水、減化肥、減農藥,省資源),推動有機農業,期望降低濫用化肥的毒害問題。目前,臺灣用肥總量在減少,化學肥料平均施用量呈遞減趨勢。用肥趨向複合化和迴歸有機化。
經過多年發展,一系列資料表明,總體上臺灣農產品在安全農業、健康農業、有機農業上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成為臺灣精緻農業的基礎。打造放心安全的精品,也成為新農人的自覺行動。
3、臺灣農民發展休閒農業,促進產業融合,重視本土文化。
臺灣的休閒農業,琳琅滿目而又生機勃勃,結合“農業+旅遊業”的新業態,兼具農業生產、生活休閒、生態保護的特點,集吃、住、行、遊、購、娛多功能於一體,獨具規模特色。而且,他們的硬體投入和花費,並不大,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高大上的設施建設上,而是注重以創意和設計來打造特色專案、加深遊客體驗。
另外,臺灣的休閒農業,注重本土文化。突破種養的範疇,能發掘當地自然、文史資源,以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融合旅遊、餐飲等綜合經營,為人們提供休閒服務。實現了產品經營多樣化,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相結合:休閒農業能夠提供的產品,除了實物的產品,還有奇觀、氛圍、風景和主題等“情境消費”的產品,吸引了眾多遊客眼球。
回覆列表
首先糾正,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中農業做得比較好的地區之一。由於其歷史原因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臺灣在農業發展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有不少地方還是值得大陸地區借鑑的。
第一,學品種研發。臺灣在種業方面非常有研究,種業研發多年來一直長盛不衰,多個品種暢銷全球,在全國、全球均有一席之地。就我所知,目前中國最大糖蔗生產大省廣西,所種的糖料蔗用的品種,臺糖系列品種就佔了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已經十多年來地位穩固。
第二,學栽培技術。臺流農業栽培技術講究精細化管理,也稱之精緻農業,目的追求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最優質的農產品來。臺灣的土地並不算多,所以精緻農業更適合於臺灣人。為了養活臺灣人,為了闖出一條路,臺灣人對農業的種植、栽培、管理、採收等一整套技術,都值得借鑑。
第三,學精深加工。這一點,本人感受最深。本人曾到過臺灣學習培訓農業方面的發展,看到過臺灣人僅在一粒米上,就加工開發出幾十個如米茶、米餅、米咖啡等不同的產品來。用梅子釀酒,可以做出幾十種梅子系列灑來,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故事與特點,將農產品加工做得非常精細,甚至可以稱之為極致了。
第四,學農旅結合。臺灣農業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將農業與休閒觀光結合起來。臺灣不少農莊,可以體驗,可以品嚐,可以住宿,可以遊玩。這就是典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幾乎臺灣的每個鄉鎮,都有這樣的農莊。
第五,學文化營銷。臺灣人做農業,做得精緻,也很會營銷。每一種農產品,都會有一個故事或說法,都有一個歷史來由。賦予農產品文化內涵,讓農產品變得有生命力,這一點還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