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叫我小張就好
-
2 # 一合行知若
先說說忠臣吧,寒食節大家都聽說過,這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節日,介子推何許人? “忠君之典範”。當年晉文公重耳逃亡之時,介子推跟著他不離左右。逃亡路上很苦,除了防著被追殺,還要每天為吃飯問題苦惱,有天重耳實在餓得走不動路了,再不吃飯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危急之時,忠臣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身上的一塊肉,就著野菜給重耳煮著吃了。重耳感動不已,說有朝一日自己登基,一定報答。後來,晉文公登基後,卻沒有對介子推論功行賞,介子推也不介意,寫下一首詩後,乾脆隱居深山,晉文公知道後,後悔不已,但是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沒辦法,聽信小人之言後,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呢,介子推就是不下山,最後抱著樹被燒死了!
付出不求回報,對君主忠心不二。
再說說大家耳熟能詳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的主人,于謙。朱祁鎮聽信小人之言,御駕親征,戰敗後失去了明朝幾乎所有精銳部隊,自己也成為了俘虜。朱祁鈺(也就是他弟弟)繼位後,也先帶著皇帝當盾牌,到處騷擾明朝,大有把明朝滅國的氣勢。明朝有亡國的危險。于謙力排眾議,堅決反對南遷,立下了軍令後,親自帶領多路部隊,守護了北京城,救國救民於危難之間。可惜朱祁鎮復位後卻聽信讒言,把他殺了,天下冤之。
說到清官,那似乎只有一個人當之無愧,那就是海瑞!最經典的段子就是:海瑞給母親買了兩斤肉成為了舉國笑談!
海瑞自己種菜自己織布,不貪腐更不行賄!即使後來身居高位,也一如既往。
-
3 # 飛豬不怕虎
中國五千年曆史,人才輩出,清官、忠臣那太多了,我們就單一個例子來說吧。
我們來說一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臣文天祥吧。
文天祥在二十歲時一一篇法不天息為思想的文章(文章中以獨特的觀點論策,並且充斥著忠君愛國的思想)被宋理宗親選為狀元。
開慶初年(1259年),蒙古軍攻宋,宦官董宋臣提出遷都,文天祥上書斬殺董宋臣,不被採納,文天祥辭官。後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繼續彈劾董宋臣,未果,出任瑞州知州,被當地官員多次議論罷職。當時賈似道用退休來要挾宋理宗,文天祥起草制誥,用的字都是譏諷賈似道的,文天祥被彈劾,多次被斥責。
鹹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任贛州知州,次年,長江上游告急,文天祥率軍勤王(但這個時候文天祥並沒有奪取一些權力,只有皇帝給的權力)。
之後,文天祥被派遣抵抗蒙古,出發時,文天祥向皇帝提出了非常多好的改革軍事的政策,但沒有被採納。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率軍到平江,元軍攻常州,文天祥率部支援常州,兵敗,文天祥接到召令退守餘杭。
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投降,文天祥與元朝丞相伯顏談判力爭,惹怒伯顏,文天祥逃跑
之後文天祥出任贛州,進入汀州。1277年,元軍攻入汀州,文天祥遷移漳州,降元將領吳浚遊說,被文天祥吊死
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俘,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寫下《過零丁洋》,之後又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
至燕京,忽必烈下聖旨招降文天祥,文天祥不降,忽必烈感念他的忠誠,與宰相商議釋放文天祥,但被降元官員以文天祥起兵為藉口阻止。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山有一人自稱“宋主”,向解救文天祥,忽必烈召見文天祥,文天祥依舊不降,走入刑場,忽必烈始終不忍,又下召阻止,但此時文天祥已死。
文天祥忠於國家的氣節是被千古流傳的佳話,他即使有功績也不會多要一點權力,對於宋朝可謂是肝腦塗地。毛主席對於文天祥亦具有頗高的評價:“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
4 # 龍劍飛
1、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華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幹,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 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讚。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讚頌。?
3、黃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釋出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 -- 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佈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
5 # 野史官人
古代中國歷史上有忠臣、清官很多,我這裡就給大家挑選幾個代表人物。
第一,晏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歷任齊靈公、莊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晏子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最著名晏子的外交案例就是晏子使楚,楚王想用狗洞侮辱晏子,晏子卻用造訪“狗國”還是“人國”來機智應對,楚王押上了一個齊國罪犯想要羞辱晏子,晏子卻用南橘北枳的典故來反擊。
晏子認為,節儉是一個賢人的基本品質,所以,他對那些富貴驕奢,鋪張浪費的人或行為從心底裡抱有一種反感。齊景公多次要給他調整住宅,還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堅決辭謝了。
第二,黃霸,西漢大臣,事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朝。漢宣帝五鳳三年,出任丞相,封建成侯,總攬朝綱社稷。黃霸善於治理郡縣,為官清廉、文治有方,政績突出,後世常將黃霸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並稱為“龔黃”。
黃霸在任時公正廉潔,因清正廉潔被舉薦為河南太守丞。漢昭帝即位後,各地官吏以執法嚴酷為能,以嚴厲的刑罰約束臣民,唯有黃霸愛民如子,因此贏得了仁厚的名聲。
第三,楊震,東漢時期名臣,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受他人忌恨。延光三年,被罷免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
荊州縣長王密去看望楊震,送給楊震黃金十斤,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揚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他的子孫,生活儉樸,他的一些老朋友想要他為子孫佈置產業,楊震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第四,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司馬光對財物視如糞土,沒有什麼愛好,對學問卻沒有不精通的。他在洛陽有田地三頃,妻子死後,他賣掉土地作為喪葬的費用。他一輩子粗茶淡飯、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第五,屈原,心懷大志,後被楚襄王迫害,幾經沉浮。在報國無門,不忍心看到國家滅亡,遂跳江自殺,現在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其實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去其他國家謀出路,卻不肯離開楚國半步,這也表現了他對自己祖國的無限忠誠。
第六,岳飛,其母刺字將忠報國,這也是他一生的信念。後被奸人秦檜所害。其忠貞不屈,為國為民的的表示是世人的楷模。滿江紅更是流傳至今,可悲可敬。民俗中嶽飛是武財神。
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清官、忠臣也是很多的,其忠誠清廉者,更是無數。如文天祥、包拯之類,也極為眾多。
-
6 # 戰慄的貴公子
近日讀史發現個有趣現象,一些忠臣、清官他們的處人、處事之道都有些另類,人們所總結的在人類歷史上所公認並遵循的一些處事原則;如外圓內方、謹言為先、留有後路、少得罪人、適時饒人、耐心忍讓、懂得寬容、剛柔相濟等等,這些忠臣、清官反倒少遵循而特立獨行。一方面他們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成為後世推崇的楷模,另方面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卻不按常理出牌,從而以悲劇收場。
舉幾個例子,先說說北宋的王安石,他曾經被看做孔孟之道的傑出繼承人,他的卓越的文學成就和清廉的人品操守,連他的反對者都不得不欽佩。但他絕對又是個另類,生活上極度不修邊幅,長時間地不換衣服,長時間地不洗臉、不漱口、不洗澡。吃飯時只夾眼皮底下的那盤菜,放遠點的菜視之無物。更絕的是有一次皇帝讓大臣釣魚比賽,每人發了一盤魚餌,別的大臣都在忙著釣魚而他不但不去釣,反而把一盤魚餌吃了個精光。
當別人一片驚訝時他確沉浸在自己的內心的世界裡。當時,王安石名滿天下,被視為奇才。人們普遍認為,此人不同凡俗的特立獨行之中,蘊藏了深不可測的才幹與品行,滿朝人士都認為他是可堪大任的人物。到他官拜副宰相主持變法時(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改革),他的處事的另一面就淋漓的展現了。他做起事來總是唯我正確,總是那麼激烈絕對,總是那麼一步不退,總是那麼缺少建設性空間。他所推行的變法新政中有些過急,有些只是小部分人得利,有些又是與民爭利,所以遭到了一些大臣特別是元老們的反對。此時的王安石聽不得一點點的反對意見,他的堅定與執著變成了執拗於剛愎自用,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信念,他不惜與眾多親人、朋友、同事反目。該著他時運不濟,變法後全國各地災荒不斷,災民流離失所,支援他變法的皇帝又死去,他
的新政在一片反對聲中遭到徹底否定。王安石也很快地在極度憂鬱中死掉了。
再說說南宋的岳飛,岳飛在中國歷史上是婦孺皆知的軍事統帥,他的人品才幹堪稱一流。他統帥的岳家軍打得金國部隊落花流水,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南宋朝廷的穩定,在不滿三十五歲時就官居僅次於宰相的太尉,有段時間皇帝對他是高度的信任。但岳飛又是個性情中人,自視甚高、個性倔強,處事、處人少考慮後果,是個一個筋似的人物。他二十幾歲時就以一個低階軍官的身份給皇帝寫信,指名道姓的攻擊當朝宰相。他在年輕時因跟上司不合發生衝突,竟拂袖而去,這犯了軍法差點被砍下腦袋。當他手握重兵時又三番五四執著地建議皇帝安排繼承人,這犯了皇家大忌。後又因對皇帝的一項安排不滿沒經批准就辭官而去,雖後被勸回,但讓本
來就對擁兵自重的軍事將領不放心的南宋皇帝對岳飛有了深深的猜疑。更要命的是當皇帝執意要和金國議和時他卻執意反對,當議和完成後皇帝沾沾自喜,對軍官們又是賞賜又是提級,此時岳飛連續三次堅決謝絕並和皇帝高唱反調,鬧的皇帝不快、心生殺機,此時岳飛被殺只是早晚的事。這位天才的軍事統帥,在政治上卻表現的十足的幼稚。
最後說說明朝那個敢罵皇帝的海瑞,這位被後世稱為海青天的海瑞、人品和官品就是按現代標準看也是楷模,而且做得還相當絕。他當縣令時帶頭只拿微薄的朝廷俸祿,堵死延續多年的官員的斂財渠道,下屬官員不願跟他受窮紛紛跑掉,而他為養活一大家人,自己在家種菜。上司過生日他不送禮只寫一封信祝賀。他做巡撫時不但制定了從從禁令,還在解決土地兼併流民失地的問題上,不惜和對他有大恩的前宰相撕破臉。就是讓他到南京當個閒差,依舊還是那麼認真地查辦下屬、仗打官員、整頓吏治,他把朝中的所有官員都看成敵人,有時他做事就是有意讓他們反感和痛恨。他對下屬極為嚴厲百般挑剔,因此沒人願意與他共事,對自己極為認真
如做錯了什麼事久久不能釋懷。在民間海瑞成為了神,在官場他成了洪水猛獸,麻煩製造者,就連皇帝老子內心都不喜歡他,最後只能成了朝廷的擺設。皆因他事事都不通達,不承認人之常情,理之必然,不按官場遊戲規則出牌。而他自認為他找到了可以改變世界的終極真理,按照聖人規定的教條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忠臣、清官是封建朝代樹立的精神標杆,但人們要按著他們的處事、處人原則去做就會成為社會的另類,這個悖論現如今不也是如此嗎?
-
7 # 科普道人
古代大忠臣
第一位:比干
殷商王的重臣,先後輔佐殷商兩代帝王,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為“亙古忠臣”。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公元前1030年商紂王聽信他人謠言,將其心挖了出來,隨後派兵包圍府邸欲滿門抄斬。
第二位:伍子胥
伍子胥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卻又再次遭拒。
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其謀反,便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第三位:屈原
屈原為人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一眾人等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諫屈最終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最終楚國淪陷,屈原在汨羅江以身殉國。
第四位:狄仁傑
狄仁傑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691年狄仁傑升任為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被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697年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力勸武則天覆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第五位:岳飛
140年岳飛揮師北伐,金軍大敗,隨後進軍朱仙鎮。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其“謀反”被關金臨安大理寺。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使得岳飛與其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
古代大清官第一位:包拯
包拯信守聖人所謂「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才正式出山,當了知縣這樣的小官。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明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讚,之後,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第二位:海瑞
海瑞在浙江淳安當知縣的時候,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米飯,家裡老僕人種菜,自給自足。有一次,胡宗憲聽說海瑞家裡買了兩斤肉,打聽後才知原來是給海瑞母親做壽的。知縣的老太太做壽才買兩斤肉,可見其簡樸程度。萬曆初年權傾朝野的首輔張居正派御史去看海瑞,但海瑞只殺了一隻雞,用粗米飯招待。海瑞沒有子女。海瑞死的時候,人們發現他比窮書生還不如。
第三位:徐有功
徐有功是唐代最出名的專司審案的仕宦。徐有功先前任過蒲州司法從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反叛,下有苛吏收羅,法律守正彼為不簡單。因為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性命數以萬計,因此不免獲咎苛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終極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極刑,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儘管云云,他仍持志不渝,不攀龍趨鳳,同心專心法律守正。也正因云云,使徐有功能成為史書上稀有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事先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第四位:湯斌
湯斌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終身,除著書立說,開展理學學說外,簡直一切精神都集合在河務和漕運的辦理上,並留意為蒼生加重擔負、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一直躬身理論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全國”的“民本”思惟,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稠密”為“亂世繁殖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必然奉獻,其為官廉潔,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敷,真正可謂是一代贓官。
第五位:孫叔敖
孫叔敖以賢能、清廉聞名於世。孫叔敖在任宰相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復職位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嘆息。孫叔敖作為宰相,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粟。據史書《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他為相時乘的是木棧車,駕車的是老母馬,吃的是粗米餅、青菜湯,冬天穿山羊皮襖,夏天穿粗布葛衣,一年四季,面帶飢色。
孫叔敖患疽病去世,年僅38歲。作為宰相,家裡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準備。據說他死後,其遺孀和兒子孫安搬出官府,寄居郊外,兒子窮得穿粗布破衣,以農耕為主,靠打柴為生,自食其力。
-
8 # 邢鈺
第一個忠臣要說比干了,被譽為“恆古第一忠臣”被後世稱國神。因為比干被挖心而死,沒有私心。很多的神話故事,都有講比干如《封神榜》。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屢進忠言而不被採納,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以死明志。死後讓人把眼睛掛到城牆,聲稱要看國家是怎麼滅亡的。
愛國詩人屈原,提倡美證,心懷大志,後被楚襄王迫害,幾經沉浮。在報國無門,不忍心看到國家滅亡,遂跳江自殺,現在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去其他國家謀出路,卻不肯離開楚國半步,這也表現了他對自己祖國的無限忠誠。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得罪商鞅變法大家都知道,也正是商鞅變法,才使得秦國強大。但是商鞅之法太過苛刻,也因變法得罪了家族的利益。因為他的特殊貢獻,被秦君所殺也算是忠臣。
晁錯,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多次上書中央集權,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但是因為得罪了藩國利益被殺,也是政治的替罪羊。
諸葛亮,大家耳熟能詳了,《三國演義》中神一樣的人物,未卜先知,運籌帷幄。最經典的就是劉備聲說:軍師救我!諸葛亮為了蜀國鞠躬盡,死而後已,忠臣的楷模。
狄仁傑,對唐朝有再造之功,被封為國老。他體恤百姓,佈局強權,深受百姓的愛戴。如熱播的“神探狄仁傑”也是推動唐朝昌盛的重要人之一。
岳飛,其母刺字將忠報國,這也是他一生的信念。後被奸人秦檜所害。其忠貞不屈,為國為民的的表示是世人的楷模。滿江紅更是流傳至今,可悲可敬。民俗中嶽飛是武財神。
包拯,北宋人,被世人成為包青天。相傳他面黑似碳,額頭有月牙。他的忠是為民做主,佈局強權,如歷史上著名的鍘美案。在他的治理下還民間一個晴天,各種故事也流傳至今。
于謙,明朝人。並非現在著名的相聲大師于謙。他力挽狂瀾,拯救明朝在危難間,讓明朝有了喘息至機,保衛了國家尊嚴。憂國忘身,性格剛直,遭受了眾人的妒忌,也因他重江山社稷輕君言,而被殺。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單身照汗青。
忠臣自會流芳百世,這是我們高貴的精神。他們擔當的上忠義二字。
-
9 # 歷史的小蟲
這問題太寬泛了,幾千年的中國誕生了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忠臣清官,他們忠誠、廉潔,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一列舉恐怕非一人所能為,這裡僅舉小蟲心中的代表——一代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1617—1684) ,字北溟,號于山,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45歲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開始了一生官宦生涯。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任兩江總督。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三次被舉“卓異”,被康熙譽為“清官第一”。
“治亂世,用重典”,使羅城迅速得到治理。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薦為廣西唯一“卓異”。在合州,招民墾荒政績顯著,政績突出,再次被舉“卓異”。主持武昌府後,查明“偽札”原委,平定暴亂。升福建按察使後審查通海之亂,為無辜平民申冤,再次獲得“卓異”。被擢為直隸巡撫第二年蒙康熙召對,贊其“清官第一”,隨後升為兩江總督。
于成龍“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於青菜”由此得名。宦海二十餘年,輾轉多地,不帶家眷,結髮妻二十年後才得一見。去世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百姓為之痛哭流涕,康熙破例親為撰寫碑文。
于成龍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清廉自守,深得百姓愛戴。
戴震:成龍清嚴忠直, 勤勞治事,官吏無不敬畏, 歸於廉慎。
-
10 # 二月一日
歷朝歷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王公大臣向來都有忠君愛國的思想,以家國興衰為己任,甚至不惜在國家危難之際獻出生命,流芳千古,為後世所敬仰。
忠臣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託孤丞相諸葛亮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各路梟雄紛紛迭起,身為漢室族親的劉備三顧茅廬終得奇才,諸葛亮出山後輔助劉備建立蜀漢,連吳抗曹,三國鼎立。
後劉備白帝城託孤,面對少主劉禪,諸葛亮精心輔佐,大小事務躬必親為,六出祁山,終病逝於五丈原。
劉禪在其死後為他上諡號忠武,忠武此諡號被稱為最高榮譽,後東晉又追封其為武興王。不管是面對伯樂劉備還是少主劉禪,諸葛亮一直以一個“大家長”的身份投入到匡復漢室的事業中,著名的《出師表》足夠言其志,表其心。雖最終未能如果,但諸葛亮對於蜀漢的忠心仍天地可表,流傳千古。
忠臣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生於南宋年間,後元軍南下入侵南宋,因為嘲諷權臣賈似道而被罷官的文天祥傾盡家財,招兵買馬,抵抗元軍。後被任命為談判使者前往元軍議和,被俘後逃脫繼續開展抗元鬥爭。
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與元軍戰鬥中再次被俘,次年文天祥被元朝強迫勸降抗元名將張世傑,文天祥斷然拒絕,並寫出了千古名詩《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後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許諾其丞相之職,文天祥不為所動,一心求死以報國。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刑場,在行刑前,文天祥問劊子手哪是是南方,劊子手指給他,文天祥說著其指引的方向(南宋所在方向)拜了三拜後對劊子手說:“我事已了,你可以動手了”,後從容就義,終年47歲。後世為其上諡號“忠烈”。後文天祥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他們面對異族入侵,奮起反抗,不惜以死報國,愛國氣節終將被歷史所銘記。
縱觀中國歷史上,被譽為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的官員不在少數,比如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龍,劉墉等等,他們清廉為民的形象受到歷朝歷代的讚揚,成為清正廉潔的典範。
清官篇:鐵面無私包青天——包拯在古代,人們長把清正廉明,為民做主的官員成為青天大老爺,而包拯也正是因此被人稱為包青天而名傳千古。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職責為監察百官)時,嚴肅朝綱,任何貪汙犯法的苟且之事都會被其彈劾,比較有名的就是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宋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以及當朝宰相宋庠,以及上書彈劾了七次的王逵,最終仁宗將王逵罷官。
包拯在那個時代,以近似於執著的行為來懲治貪官汙吏,也正因如此,包拯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為正義清廉的形象出現,甚至演繹出“日審陽間夜審陰間”的故事,這些都是基於真實歷史中的包青天而改編,也傳遞出民間對於清官的愛戴之情。
清官篇:“於青菜”——于成龍2017年電視劇《于成龍》的熱播讓人們瞭解了“清初第一廉吏”于成龍。于成龍先後歷任知縣,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最後官至江南江西總督,並病逝於任內。
于成龍在江南任職時,江南百姓多稱其為“於青菜”,因為他雖然位高權重,但每天都是喝粗粥吃青菜,史書記載:于成龍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為“於青菜”。
于成龍病逝後,史書記載:臨終,身邊無一親人。僚吏清點其遺物:床頭,僅靴、帶和綈袍一領:堂後,碎銀三兩,錢二千,粟米五六鬥,鹽豆豉數缽。靈柩歸回故里,士民萬人聚哭,家家繪像祭拜。于成龍作為一位封疆大吏,能廉潔到如此程度,不得不為之讚歎。後清朝為其上諡號“清瑞”以表其廉潔清明。
歷史中的忠臣清官還有許多,但由於篇幅原因,只列舉幾位代表性人物。
最後,筆者還想說的是,雖然這些忠臣清官早已作古,但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之處,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讓後人謹記的發光點。
我是小明嘮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事,喜歡可以關注哦!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十大清官
1、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華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幹,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 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讚。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讚頌。?
3、黃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釋出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 -- 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佈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儘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 " 法官 " ,被當時人譽為 " 自古無有 " 的好官。?
5、狄仁傑
(公元 630-700 ),字懷英,唐朝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為 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 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陳希亮
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 30 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 世,享年 64 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蹟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 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階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汙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汙,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讚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驚奇》講過一個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縣當知縣時,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個小民狀告大姓侵佔自己的祖墳。古人重風水,朱熹就是風水高手,當時豪門富戶佔奪小民好墳地的案子很多,朱熹決定親自去查驗。到墳頭一看,果然是塊風水寶地。大姓申辯說:“這本來就是我家新修的墳頭,大人您看,泥土還沒幹呢,怎麼成了他家的祖墳?”小民申辯道:“墳頭雖然是新的,那是新蓋的,底下還有老土,卻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鐵鍬挖,果然挖出了一塊墓碑,上面赫然列著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為憑,鐵證如山,必然是大姓貪圖小民祖墳風水好,惡意侵佔。於是判了大姓一個強佔田土之罪,將墳地判給了小民。 朱熹斷了此案,好不得意,覺得“此等鋤強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誰人肯做?”卻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來小民知道朱熹一向專門打擊富豪大戶,憎惡他們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後來告狀,朱熹果然中計。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夢溪筆談》記載過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鎮開封府時,有人犯法,按律應處脊杖。這人賄賂了一個小吏,想讓其幫忙免去這頓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錢,與他約定:開堂時只管大聲喊冤,其他的事交給我。開堂問罪,那人果真呼號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煩,惡聲呵斥:“不就是脊杖嗎,受就受了,囉嗦什麼?”包拯見小吏如此越權跋扈,大怒,將其杖責,卻把犯法的從輕發落了。小吏雖捱了打,卻得了錢,犯法者出了錢,免了一頓打,大家雙贏,輸的是包拯。
8、況鍾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徵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週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通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汙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 40 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 20 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經研發過一套斷案標準:“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世事繁雜,海大人不是福爾摩斯,遇到斷不了的案子,乾脆一律傾向弱者,自以為心安理得。海瑞絕不是這套原則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後,有很多官員都曾這麼幹過,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清官”。
10、湯斌
(公元 1627-1687 ),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最知名的大家知道最多的,當屬:包青天,能查上天入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