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鄉土

    我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在我的記憶中對頭伏的印象很少,唯一記住的就是聽村裡人說今天入伏了。至於吃餃子就更是少見了,一般都是隨便對付一下,不僅在我家是這樣,在其他家也是這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入伏的時節也是農民最忙的時候,這時候不僅要給莊稼除草,還要追肥,很多農民都是戴個草帽,頂著大太陽在地裡幹農活。每天早起晚歸,累的要死,回到家做飯的力氣都沒有了,所以總是什麼簡單吃什麼。吃完飯抓緊時間眯一會,下午接著去地裡。

    很多農民都是晚上看天氣預報時才知道入伏了,在我們這裡農民對二十四節氣在吃的方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吃什麼完全看莊稼地的情況,趕上不忙的時候就做一些複雜點,忙的時候就是簡單應付一下。一入伏也就意味著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了,農民在地裡幹農活就會更苦了,不僅要忍受太陽的炙烤,還要忍受莊稼的劃傷以及蚊蟲的叮咬。其實,在吃的方面並沒有多少農民在意,他們和你關心的還是地裡莊稼的長勢和產量。由於我們這裡屬於晉南,麵食比較盛行,所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吃麵食,有炒麵,有拌麵,有撥魚子,有刀削麵,有湯麵,有貓耳朵等等,不過頭伏吃的最多的還是麵條。因為餃子做起來比較麻煩,所以吃的比較少。這大概就是我們這裡的情況。

  • 2 # 海洋257307482

    謝謝您,黑龍江大慶土生土長的,我只說我們這兒,我也只能代表我自己,也有您說的習慣去吃頭伏餃子,但是沒有形成什麼傳統,我們這兒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個平臺裡有很多人說起東北菜就是豬肉燉粉條鍋包肉,殺豬菜,其實我們這個城市在吃很多適合我們口味的改良菜,滿大街的川菜,湘菜,四川火鍋,老北京涮肉,內蒙的烤全羊,還有各式燒烤,松原狗肉延吉狗肉,他們說的那個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鍋包肉殺豬菜一年,我都吃不了三四回,如果說應節氣的話,我覺得立春吃春餅,冬至吃餃子,好像還比較靠譜

  • 3 # 與萌寵的寫意慢生活

    三伏天來臨,入伏的第一天,小區的人們都在忙碌著伏天養生的食物。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有著自己不同的三伏天飲食養生進補的習俗。都有一些什麼好辦法呢?讓我就聊一聊吧:

    伏天酸甜少不了,糖醋里脊特別妙:補腎養血、滋陰潤燥

    北方人認為:“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祛除溼氣、提升陽氣

    ”頭伏的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補充體力,幫助恢復體力

    綠豆蓮子薏米粥:健脾去溼,清熱解毒。

    藜麥山藥粥:調節免疫和內分泌、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

    頭伏吃豬蹄:補充豐富的維生素,提高免疫力

    伏天吃蓮藕:清熱養血、安神除煩

    三伏天,氣溫高,溼度大,白天長,睡眠相對少。伏天進補要注意防暑祛溼。也要結合各人的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哦。

  • 4 # 新晚報

    北方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我們哈爾濱,頭伏吃餃子是一直以來的傳統習俗,多年來我們家一直是這麼“嚴格”執行的,嘿嘿。7月17日入伏那天,很多小夥伴都在家裡包餃子吃,也有不少人是去餃子館吃的,一些餃子館還出現了排隊等號的火熱場面,朋友圈一度被曬圖吃餃子刷屏。

    據說,伏天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為每逢伏天,天氣炎熱,人們沒胃口吃東西,除非有特別好吃的食物能勾起食慾,而在中國傳統習俗裡,餃子是解饞的食物,從前都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餃子,所以,在伏天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 5 # 純愛李老師

    俗話說,熱在“三伏”。

    “三伏”最熱在中伏!

    進入中伏,暑熱損傷人體的津液,

    加上夏季陽氣上升,

    很多人會出現心火旺盛,

    從而導致一系列類似於上火症狀,

    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

    伏前加強灸:7月7日--7月16日

    初 伏:7月17日(正式入伏)--7月26日

    中 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 伏:8月16日--8月25日

    伏後加強灸:8月26日(出伏)--9月5日

    天暑下逼,地溼上蒸,人居其中

    中伏階段,天氣以溼熱為主。此時太陽灼熱大地,地溼上升,形成暑熱和潮溼交替兩大特點。人會感覺到身上粘、乏力,特別是會感到悶熱甚至喘不過氣來。此時,著重要防溼邪!

    三伏正值長夏季節,

    此時雨水增多,水氣上騰,溼氣極盛。

    溼性重濁、粘滯,易與熱結,

    溼熱交蒸,溼遏熱伏,

    使得汗液難以蒸發、排洩。

    溼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

    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慾不振;

    溼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腹瀉。

    明代醫書《理虛元鑑》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溼。”意思是說,長夏養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溼,同時還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

    溼邪傷脾,暑天如何養護脾陽?

    長夏和人體五臟中的脾氣相通,脾易被溼困,溼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脾陽。脾臟“喜燥而惡溼”,一旦受溼氣困擾,則會導致脾氣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減退,久之出現氣血化生乏源,在內會導致其他臟腑功能低下,在外則易被外邪侵犯。

    01、健脾祛溼之艾灸法/按摩法

    1、點揉艾灸承山穴

    艾灸承山穴可以運化水溼,固化脾土。

    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2、點揉艾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系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之會(三條陰經的交會穴)。通調脾、肝、腎,是為婦科必灸穴位。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三陰交穴的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點揉艾灸陰陵泉穴

    艾灸陰陵泉穴具有排滲脾溼的功效,有緩解治療暈眩、腹水、腹痛、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等作用。

    陰陵泉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4、點按艾灸足三里穴

    艾灸足三里穴能生髮胃氣、燥化脾溼、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

    5、艾灸神闕穴

    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

    神闕穴的位置: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配合三伏貼貼敷神闕穴(肚臍眼)可起到很好的溫脾防溼效果。

    02、健脾祛溼之祛溼步

    為什麼溼氣大的人腿容易腫?因為溼性下注,溼的重點是在下面,所以走的時候,著重對於腿的鍛鍊,怎麼練呢?

    溼氣大的人可以這麼散步:雙手叉腰,後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腳尖勾著蹬出去。走得不用太著急,走穩一點、慢一點,只要把腿抖起來,氣血迴圈就舒暢開,經絡就疏通。

    祛溼步,其實就是一個蹬腿的動作。我們這樣走起來,它特別有效,可以促進腿的氣血迴圈。腿的氣血循好,溼氣就能很好地消利出去。

    03、健脾祛溼之食療方

    除了穴位艾灸+祛溼步,如果配合食療方,祛溼效果絕對是所向披靡!

    中醫專家楊增良有一款粥方,專門針對溼毒。

    利溼降脂粥

    食 材:冬瓜帶皮150克,炒白扁豆15克,玉米碴60克,雞芡實30克,以常法煮粥,久服。

    方 解:冬瓜皮利尿作用非常強,冬瓜利水消腫,炒白扁豆要去藥店買,健脾化溼,多餘的水走二便就排出去了,楊老先生一家經常吃。玉米碴也能健脾化溼,排出身體多餘發的水分,芡實同樣是祛溼高手,還能補腎固精。

    這個粥可以長期喝,至少保證一週喝兩次,健脾化溼、排毒、減肥美容,功效很多,並且一個月就能見效,多餘的溼毒排出體外,一身輕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去掉臉上的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