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種說法來自《說文》:元,始也。從一從兀。

    但《說文》的解釋其實不怎麼準確,「始」是「元」的引申義,不是本義。但是許慎對字形的分析是正確的,從「一」從「兀」,他沒有說從「二」從「兒」。

    「元」的本義其實就是「腦袋」,引申意義為「開始、第一、首次、高處」等等,反正跟英文frist的意思很像。「元」和「兀」是一字分化。

    我們來看許慎沒有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元(兀)」字,字形像「人之形而突出頭部」,也就是本義「頭部」的造字意圖。

    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就有用「元」表示本義「頭」的用法,如: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冑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杜預注:元,首。《左傳·襄公九年》:“元,體之長也。孔穎達疏:於人則謂首為元。

    還有如經典:

    《爾雅 釋詁》:元,首也。《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趙岐注:“元,首也。

    所謂「元首」就是本義「頭」引申表示「領導人」。

    從「頭」經過不斷引申出十幾種意義:

    「元」和「兀」一字分化怎麼理解呢?

    「元」和「兀」在古文字中是一個字,就是一個字形的不同寫法:

    上圖中第一個字是金文,但是,甲骨文是刀刻文字,用刀刻寫出表示投的圓形很困難,就將圓形寫成【一橫】或者【兩橫】。有些甲骨文也寫【長方形】(當然,也有說兩橫中有一橫是所謂的「裝飾筆畫」,這樣說也可以。)

    這種寫法其實在漢字「天」中也存在,漢字「天」跟「元」造字意圖幾乎相同,只不過「天」是正視的人形,而「元」是側視的人形:

    「天」和「元」的「頭部」部分,都有三種寫法:【一橫】或者【兩橫】,

    「天」的甲骨文跟「元」一樣,有些將表示「頭部」的圓形寫成【方形】:

    後來,可能人們認為「兀」的字形好像「沒有頭髮」的人,就用「兀」來表示《說文》所說的「高而上平也」,或者「光禿」的意思。再引申有「砍斷、割斷」的意思,也是「髡、、」的初文。

    這種演變方式就叫做「一字之分化」,或者「異體字分工」,如:

    大————太;氏————氐;沈————沉。

    都是這樣演化而來的。

    不知道懂了沒有?我覺得我已經解釋得很仔細、通俗了。如果是對專業人士,用術語三句話十幾個字就可以非常清楚。

    如果還沒有懂,只要記住:1、「元、兀」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個字有細微差別的兩種寫法。2、後來「元、兀」分化了,表示不同的意義。3、「元」的本義就是「人頭」,許慎《說文》說的「始也」是引申義。4、許慎說的【元:從「一」從「兀」】,不太準確,但也不能說錯,因為學術界有種說法,:「兀」加裝飾筆畫「一」就是「元」。

  • 2 # 一老沈一

    有關“元”字的解釋裡,“從一從兀”一詞該如何理解?

    前面,已經有高人做了解答。其中還有專家。對於專家說到的“元”和“兀”的淵源,亦很贊同。

    所不敢苟同的,是專家關於許慎《說文解字》對“元”字解釋不夠準確的說法。

    另外,好像跑題了——講的確實精彩,但沒有回答題主所問的“從一從兀”該如何理解這個小事。

    我認為,許慎的解釋是準確的。

    確實,許慎無幸見到甲骨文,他見到的金文也有限。這,或許限制了他的眼界。但是,他所採用的對漢字研究的方法是正確的。

    漢字的最大特點,在於“形、音、義”三者的高度巧妙結合。

    大學者陸宗達老先生曾經說——《說文解字》是對漢字的“形體”、“訓詁”、“聲音”三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的專書,它為後世開闢了文獻語言學的研究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

    他還說——文獻語言學雖然包括“文字”、“訓詁”、“聲音”三個內容,但這三者決不能平列齊量視之。其中應以聲音為主導。《荀子・正名》說過:“名固無宜,約定俗成謂之宜。”一個詞是用語音作為標識的,但是聲音和事物並不存在必然性的聯絡,某個語音之所以代表某個事物,完全是“約定俗成”的。然而它一經為眾所公認,這個聲音便緊密地和事物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語詞的物質外 殼,並進一步用這個物質外殼,廣泛聯絡了同狀同類的事物,從而發展和豐富了詞彙。在語言形成和發展的條件中,聲音是基 礎,是綱領。

    陸老先生認為,歷代學者對《說文解字》都有所闡述,而其發揚光大,則在清朝一代。清人中深知此中真諦的,又以段玉裁為甚。段氏作《說文解字注》,於字形分析最為疏略,其書超越前人之處,乃在以聲音為線索貫串故訓,辨明本義、引申義和通借,並聯繫了語詞的派生現象。

    近代國學大師章炳麟和黃侃先生亦對段氏有極高評價。

    章先生說,段玉裁寫了《說文注》。當時還有桂馥、王筠兩人也有相同著作。然而段氏遠勝他倆。為什麼呢——“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不行——這是段氏稱雄的原因。

    黃先生也說——形、音、義三者之中,又以聲為最先,義次之,形為最 後——研究小學,徒識字形,不足以究言語、文字之根本。這是不行的。

    好了。繞了一個大彎,現在迴歸本題。

    許慎《說文》對“元”字的解釋是:“元,始也。從一兀聲。”

    (插上一句,題主問的似不很準確——“元”字不是“從一從兀”,而是“從一兀聲”。在許氏那裡,“從某某聲”是形聲字;“從某從某”一般是指事或會意字,如“兀”,就是“從一從兒”。)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關於“元”字,他說:“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而許慎所說始也,是解釋字義;從一,是解釋字形;兀聲,是解釋字音。他指出,許慎在這裡講的,是“元”屬於形聲字。

    “一”是“元”字的形旁。

    關於“一”,許慎有一套解釋——“惟初大(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不管許慎的觀點是否科學。但以“一”作為“元”的形旁,絕對是恰當準確的。

    在《康熙字典》裡,“元”字被歸入“二”部——從二從人。想想也不合道理——真夠“二”的。這或許就是為何人們對這部字典褒貶不一的原因。

    “兀”是“元”的聲旁。

    怎麼發音呢?段玉裁考證——元兀古音相同。 《說文》對“兀”的解釋是:高而上平也。從一在兒上。讀若夐。 “夐”現音xuān。段玉裁的考證證明,“夐”的古音在“元寒”部。 這也印證了,“從一兀聲”的“兀”,作為“元”字的聲部是靠譜的。

    關於“元”在甲骨文的造字原則;關於“元”曾經意為“首”或“頭”;關於“元”和“兀”曾同為一字,我完全贊同。

    但是,許慎所生活的漢代,已去甲骨文的殷商千餘年。字已分化,義有引申。這個時候,老許從“形、音、義”三者結合角度來詮釋“元”字,毫無差錯吧。

    詩經有云“桃之夭夭”,後人說的是“逃之夭夭”。不一定非要厚古薄今的。

    再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元”確實有最初含義;“兀”和“元”最初可能是一個字。 但後來分化了。“元”有其主要含義;“兀”也有了自己的含義。 這個時候,許慎要告訴人們,“元”是形聲字,“從一兀聲”。當時,“兀”和“元”屬同一聲部。 有問題嗎?我認為沒有。 “元”,“從一兀聲”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 3 # 嚴師說字

    元(圓)、無(無)(這個兩個字上面的都有兩橫,這兩橫都代表陰。在易經的八卦爻符中,一橫為“陽”,兩橫“- -”為陰。元中的兩橫“二”意思是指母親的陰道,兩橫下面的“兒”,是人的變形,指不會走的嬰兒或者說小孩子,這個字的圖畫場景是嬰兒從母親的子宮陰道出來的過程。孩子出生,正常順產是頭先出,所以“元”有開始的意思,如常說“從頭開始、元月、元旦、元年等;頭是圓的,讀音借了“圓”的音,元的本意是人頭,如可衍義為元帥、元首、元勳等。無上面兩橫“二”代表陰,指陰間,下面也是人的變形,指躺著的人,死人,以“人入陰間”表示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了,借“無”聲表示人死什麼也不知道了,即無知。所以,易經是漢字產生的理論基礎。

  • 4 # 漢字谷主

    【元】

    《説文解字》: 元,始也。從一從兀。

    【元】由兀和一造出,元是合體字。

    在人頭兀上畫出一字,拼出一個元字,指天生元氣,天生元氣從元一開始,

    【兀】——人頭

    【元中有兀】——【元】有人頭、首之義

    【元中有一】——【元】有一元開始、初始、一最大之義

    【元】之本義:開始、初始、頭、首、始,大等意思。

    我們常常說的“天元”,以為就是圍棋的天元子位,實際上,天元,指天,天之始為天元。

    漢字的特點是一字多義,義多從組成的獨體文中出,元由獨體文兀、一組成,元就具有一、兀的特性,組詞過程中就能體現就些意義,如天元、元一、元首、元氣等。

    漢字源於自然影象的抽象,解字時把漢字分解並反譯成影象時,文字中本義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

    .

  • 5 # 一衲翁

    元字:古時代表元始,也就是開始。如:元亨利貞乾(天之五常)。也代表春季,萬物發芽。一:代表著根,始。同元一個意思。天從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中起經倫。兀:同無。無中生有,有回無中去。一從無中生,生的是什麼?就是一〈宇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物;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香救母》出自哪個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