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ihao89757

    餘震 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

  • 2 # 狙擊手蛋蛋

    餘震是在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小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次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打一個形象的比方,餘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地震強,但威力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餘震的出現是在大震之後,其能量雖不足為患,但多次餘震也會造成災害的。如果一個房子主震時候快散架了 遇到強餘震的話就有可能徹底倒了

  • 3 # tang15260939961

    這個問題現在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解釋或設想、的確,發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還有待探討,但已經認識到的事實告訴我們:不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管哪一種或哪幾種物理現象對某一次地震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總是那裡的岩石發生了破裂,特別是要把能量轉化為機械能才能促使岩石破裂,產生震動。

    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地球最剛硬的部分——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的岩石層裡面。那裡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這個破裂處就成為震源,震動從這裡開始。

    剛硬的岩石為什麼會破裂呢?

    首先,正因為它是剛硬的,所以才會破裂。

    如果它像生麵糰那樣有很好的塑性,就不容易破裂了。如果是液體,更無所謂破裂。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下70千米以內,特別集中在地下5~20千米上下,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在地下較深的地方,溫度高,壓力大,在長期緩慢的力的作用下,雖是堅硬的岩石也具有一定的塑性,就不那麼容易破裂了。

    岩石具有受力後發生破裂的性質,這是它會破裂的根據,但還得有力作用於它的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這些力會在地下某些處所積累加強,當增大到使那裡的岩石承受不了時,破裂就發生了。在這個變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殼運動。

    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構造比較脆弱的處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變動。這種變動成為地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

    現在我們要預報、預防的,主要就是這種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數量都很少,規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說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餘震

    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

    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

    餘震發生的原因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

    主震發生過後,時隔不久最多一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但 Felzer和Brodsky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科研人員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間,發生在南加州的數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後的2至6次餘震的精確資料。他們發現,在距離震中50km之外,餘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更確切地說,他們發現至震中距離與餘震次數約呈指數-1。35左右衰減。

    他們說這意味著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作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餘震的罪魁禍首。他們還指出,地震波在距離上的衰減遵循指數規律。

    研究者說這個結果將對地震過後預測餘震的發生產生影響。

    Brodsky說:“我們研究餘震預測的一個關鍵點是,餘震發生可能性與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換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機率意義上預測在某點是否有餘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又要過去了,你還有什麼願望目標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