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這句話來自義大利作家、歷史學家、國際符號學權威翁貝託·埃柯的不朽之作《玫瑰的名字》,是全書終結之語。
中國讀者都很熟悉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卻很少有人知道翁貝託·埃柯的《玫瑰的名字》。其實,早在《達·芬奇密碼》問世之前二十多年,《玫瑰的名字》就已經名聲大噪,影響了千千萬萬西方讀者,其中也包括尚未踏上寫作之路的丹·布朗。
1980年,埃柯的第一部小說《玫瑰的名字》(又譯《玫瑰之名》,義大利文 Il nome della rosa)在義大利出版,作者虛構了一篇中世紀的手稿,來自第一人稱的德國修士阿德索的回憶——
阿德索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師父威廉,來到義大利一座山間修道院,發現了一連串的重大凶案。故事發生在短短的七天中,在封閉的修道院空間內,結果卻引出修道院內部一個驚人的秘密。
《玫瑰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虛構出來的中世紀筆記,既然作者可以如此以假亂真地虛構,那麼以往我們所讀那些古代著作難道不會經過如斯虛構嗎?難道《論語》寫的真是《論語》,《莊子》寫的真是《莊子》嗎?這些遙遠往日的智慧,或許早已不是原來的真面目,今日我們所能得到的,也僅僅是這些智慧的名字——至於智慧的內容,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
《玫瑰的名字》封面
正如作者最後所言:“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歷史上留下的那些知識、哲學、包括真實的歷史,早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各種災難的經歷、隨著記錄者的人為因素……最終失去了原來的本相,而成為了記錄者的歷史,而不是被記錄者的歷史,誠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玫瑰的名字,歷經歲月的洗禮,如今僅僅剩下一個符號。
也許,絕大多數人心中的上帝也僅剩下一個符號。
然而,我想真正的信仰,絕非僅僅崇拜這個名字,而是崇拜這個宇宙之所以存在的真理。
但是,更可悲的是所謂“真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許多自以為掌握真理的人們,以他們每個人內心的理解方式,抑或每個人所處的不同位置,不斷進行修訂甚至篡改,使得今天的我們再也難以一窺真理的本來面目,剩下的只是一件華麗的袍子。
當我們用崇拜的目光、讚歎的語氣、信仰的精神,無比敬畏地揭開這件袍子的時候,卻發現袍子底下別無一物,就像慧能大師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所說的這件袍子,大概就是埃柯心中的那朵玫瑰吧。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這句話來自義大利作家、歷史學家、國際符號學權威翁貝託·埃柯的不朽之作《玫瑰的名字》,是全書終結之語。
中國讀者都很熟悉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卻很少有人知道翁貝託·埃柯的《玫瑰的名字》。其實,早在《達·芬奇密碼》問世之前二十多年,《玫瑰的名字》就已經名聲大噪,影響了千千萬萬西方讀者,其中也包括尚未踏上寫作之路的丹·布朗。
1980年,埃柯的第一部小說《玫瑰的名字》(又譯《玫瑰之名》,義大利文 Il nome della rosa)在義大利出版,作者虛構了一篇中世紀的手稿,來自第一人稱的德國修士阿德索的回憶——
阿德索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師父威廉,來到義大利一座山間修道院,發現了一連串的重大凶案。故事發生在短短的七天中,在封閉的修道院空間內,結果卻引出修道院內部一個驚人的秘密。
《玫瑰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虛構出來的中世紀筆記,既然作者可以如此以假亂真地虛構,那麼以往我們所讀那些古代著作難道不會經過如斯虛構嗎?難道《論語》寫的真是《論語》,《莊子》寫的真是《莊子》嗎?這些遙遠往日的智慧,或許早已不是原來的真面目,今日我們所能得到的,也僅僅是這些智慧的名字——至於智慧的內容,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
《玫瑰的名字》封面
正如作者最後所言:“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歷史上留下的那些知識、哲學、包括真實的歷史,早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各種災難的經歷、隨著記錄者的人為因素……最終失去了原來的本相,而成為了記錄者的歷史,而不是被記錄者的歷史,誠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玫瑰的名字,歷經歲月的洗禮,如今僅僅剩下一個符號。
也許,絕大多數人心中的上帝也僅剩下一個符號。
然而,我想真正的信仰,絕非僅僅崇拜這個名字,而是崇拜這個宇宙之所以存在的真理。
但是,更可悲的是所謂“真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許多自以為掌握真理的人們,以他們每個人內心的理解方式,抑或每個人所處的不同位置,不斷進行修訂甚至篡改,使得今天的我們再也難以一窺真理的本來面目,剩下的只是一件華麗的袍子。
當我們用崇拜的目光、讚歎的語氣、信仰的精神,無比敬畏地揭開這件袍子的時候,卻發現袍子底下別無一物,就像慧能大師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所說的這件袍子,大概就是埃柯心中的那朵玫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