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由她

    從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沒有一刻停止過對漢朝人的屠殺和掠奪,他們就像架在漢朝脖子上的彎刀,隨時都想要在漢朝身上割出血。在匈奴人看來,漢朝人就是他們圈養的奴隸,他們可以隨時都可以去取他們需要的物資,而且他們就是這麼幹的。匈奴人一次一次去殺漢朝人,沒有將漢朝人殺光,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善良,而是他們知道漢朝人死光了,他們將失去這樣好的奴隸可以剝削可以壓榨可以搶奪。只要不讓漢朝做大,讓漢朝半死不活地存在,匈奴就可以在漢朝身上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和女人。

    漢武帝做得對,面對這樣的人,就是應該用殘酷的手段去對付他們。匈奴人是一群沒有任何道義的傢伙,任何對他們仁慈的手段都是對文明的侮辱。國與國之間有矛盾正常,紛爭也正常,但像匈奴這樣兇殘、無恥,並且以殺他華人為樂的行為存在,天要不滅匈奴,天都不長眼。

  • 2 # 小史寫小史

    首先,匈奴和漢族是世仇,從戰國就開始不是掠奪入侵中原。李牧成名之戰就是斬殺十萬匈奴。長城修建就是為了防禦匈奴。秦國的滅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匈奴。“亡秦者胡也”說是匈奴,也有一定道理,如果不鬧匈奴,蒙恬不會去守邊疆,扶蘇也不會去,秦始皇死後,繼位的很大可能就是扶蘇,秦也就有可能延續二三百年。

    其次,匈奴和漢朝皇室,也是世仇,白登山之圍,寫信羞辱呂后,文景時都打到首都了。這仇恨不是一般的大,這是啪啪啪打臉。所以漢武帝繼位沒多久就把年號定為元狩,就是要狩獵匈奴的意思。

    還有就是太祖地那句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打狗一次就要打死,打不死就會被咬。就是漢武帝這樣按著匈奴打了這麼多年,也沒把匈奴打死。五胡亂華還出來蹦噠。

  • 3 # 不啟不發

    匈奴是漢朝的大敵,而漢文帝和漢景帝並非不想打擊匈奴,而是因為天下紛擾多年,老百姓需要皇帝的體恤。所以實行了文景之治,與民休息。當時的政策主要是重視農業生產,解決吃飯問題。

    到了漢武帝即位後,國家的糧食有了一定的積累,從事商業貿易的人多了起來。人口不斷增加,百姓的就業和貨幣的通貨膨脹問題需要解決。並且由誰來管理撫育百姓,才能讓他們的生活更體面穩定,才是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所以武帝親征後的元光元年,武帝頒發求賢詔,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鬥,有藝能、有才幹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派使者用蒲輪安車去迎接經學家魯申公入朝,採納治國的建議。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

    初步地解決了用人問題,就可以考慮出征匈奴。當然有人說出徵匈奴,需要一大筆費用。但是漢武帝擁有人才,所以幫助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不僅使豪強商賈得到抑制,還大大擴充了財政用度。鹽鐵官營自漢武帝時代延續到近代,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佔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武帝還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實行推恩令,將藩王的財政大權通歸中央。

    終於,可以向匈奴出兵了。從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公元前133年,開始馬邑之圍,然而匈奴單于十分警覺,只好收兵而返。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派青年將領衛青率3萬騎出雲中(內蒙托克托縣),西至隴西(甘肅東部),收復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

    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而歸。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又湧現出一位18歲的將領霍去病。他是衛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馬當先,率領800騎兵突進匈奴營地幾百裡,取得大勝。漢武帝據此封他為冠軍侯,給他造了一座闊氣的房子,讓他去看。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 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裡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 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戰役規模最大。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內蒙呼和浩特東南)和代郡(河北蔚縣)出發,共擊匈奴單于(匈奴首領)於漠北。衛青北進千餘里渡過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闐顏山(蒙古杭愛山脈),殲敵1.9萬餘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擊匈奴左賢王兵到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敵7.4萬餘人,飲馬瀚海,到達了貝加爾湖(俄羅斯)。漠北之戰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並西遷。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 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這之後,漢武大帝決定重拾和親政策,並且派使者大通西域商路。所以漢武帝不僅僅會武力打擊匈奴,他實際上是很有經濟頭腦,知道文武之道、一張一馳的。西域同內地的聯絡開始於遙遠的歷史年代,到公元前2世紀左右,西域分為三十六國,互不統屬。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張騫到達烏孫後,原定目的雖未達到,但到達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武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裡 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羅馬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開闢了連結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歷山大的貿易通道。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派遣劉細君公主和親烏孫,當時烏孫是大國,而且佔據了絲綢之路的要衝,可見漢武帝的眼界之寬闊。在這之後,由趙破奴、李廣利等人率大軍,與匈奴數次征戰。然而武帝並非殘民之君。他重視禮樂,建立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公元前89年,武帝釋出《輪臺罪己詔》,敢於直面自已的過失,重拾漢初的息兵養民、輕徭薄賦的國策,為之後西漢極盛之世的孝宣中興奠定了基礎,可謂善始善終。

    參考引用:[1]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論貴粟疏》

  • 4 # 葉之秋

    漢武帝在位54年,卻花了44年去打匈奴,為何劉徹揪著匈奴不放?

      漢武帝在位54年,卻花了44年去打匈奴,可以說是窮盡一生,在和匈奴鬥,真正的死鬥到底,為什麼他要死揪著他們不放?

      簡單來講,世仇,解不了的,不滅不足以慰漢家先祖在天之靈。

      匈奴和中原的衝突由來以久,從戰國時起,秦趙燕開始修築長城,為的就是防止匈奴入侵,為了保證安全,各國都耗費了大量的兵力。秦國一統天下後,為了安全,派蒙恬的大軍鎮守北邊,因為蒙恬在北邊的時日太久,所以對國內局勢變更的掌控不夠,導致扶蘇自刎,最終秦王朝也分崩離析。當然了,匈奴也被打得很慘,被逐出了河套地區,只是秦末戰爭紛起,匈奴出了一個天才,冒頓單于一統北方,匈奴國勢超強。為保證大漢的安寧,劉邦親率大軍攻打匈奴,可惜白登一圍,漢高祖都差點回不來了。為了保命,只能是給人送東西吹枕頭風讓人放了自己,回國後把女人和禮物送去和親,雖然女人不過是普通女子,但是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劉邦死後,冒頓借書信調戲呂后,這事怎麼說呢,是個人就會有氣吧,調戲堂堂皇太后,還要娶去做老婆(八成是小),真是欺我漢家無能啊。只是,打也打不過,只能吃下這暗虧,繼續送“公主”,繼續送錢糧。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也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忍辱含垢地,發展著。(網路參考圖)

      到了漢武帝這會兒,國力強盛了,也不想再忍了,於是打,打不死就再打,不出這口氣不行。

      其實文帝景帝,甚至是漢惠帝時期,也不是想忍,奈何沒能力,拿什麼打呢?漢武帝上任時期,不但府庫充盈,更重要的是有不世出的大將,尤其是衛霍,簡直就是神將下凡,專門來配合漢武帝似的。想打仗的帝王,能打仗的將軍,重要的是國庫裡滿滿當當的錢糧,不打這個幾輩子的仇人(雖也是親戚)還等什麼呢?必須打,也能打,匈奴被打殘,也被打怕了。

      漢武帝作為一偉大的君王,他不能未卜先知,但是感知威脅的能力是很棒的,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個強大對手的存在,是不利於子孫的,所以當劉據勸漢武不要連年征戰時,漢武說武力上的事情他必須做完,這樣他和他的子孫們,才可以安心地做一個太平天子——雖然劉據沒有做成天子,但事實證明,匈奴自漢武以後,再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地折騰,到了東漢,只能被分化,或者遠走,最終消失在歷史煙塵裡了。

      所以,漢武雖征伐多年,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也是情有可原,為祖輩,也為子孫,他都必須打擊匈奴,直到死去。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 5 # 歷史爆破手

    事實也是這樣,等到漢武帝親掌大權之後,就開始揪著匈奴不放,一直把匈奴打到了漠北。原先的三十萬控弦之士,也被漢武帝打得所剩無幾。這裡面除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之外,還有很深的歷史原因。

    兩種文明的衝突

    以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文明,因為居住環境的原因,需要和惡劣的環境鬥爭。此外,他們還經常缺少食物,或者貪圖中原農耕文明的物產,所以經常劫掠。戰國時期,和遊牧民族接壤的諸侯國便深受其害。

    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便派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逐匈奴,以掃除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威脅。在佔領河套地區後,築城四十四座,並派人守衛,防止匈奴南侵。而漢武帝之所以揪住匈奴不放,這也是根本原因。

    漢高祖等人的恥辱

    秦始皇死後,匈奴出現了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他滅東胡、月氏,領土擴張到現在蒙古國以及中國內蒙、陝西、甘肅、內蒙、新疆、東北的一部分,成為不可輕侮的大國。等到漢高祖登基後,冒頓單于想要入侵太原,於是漢高祖親征。但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劉邦有“白登山之圍”,最後只好和親解圍。這對於漢朝的統治者來說,是一件大恥辱。

    等到劉邦死後,呂后當政,冒頓單于來信調戲她:“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就是很輕佻的話語了。呂后這個女強人自然不能忍,只是後來在大臣的勸諫下,對比了雙方的軍事力量後,最終也是嚥下了這口氣,以“年老色衰”做藉口推辭了冒頓單于。

    而至於所謂的和親,是用宗室女兒嫁給單于,並且每年需要給單于多少絲織品以及財物。單于並不計較和親的物件,而是看收到的禮物是否能讓自己滿意。這相當於漢朝拿錢買平安,對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不能忍。而且,即使和單于和親,每年給予對方大量財物,可對方的侵擾仍舊不絕。歷史上的家仇國恨以及匈奴的反覆侵擾,這是漢武帝下決心和匈奴死磕到底的另一層原因。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

    秦皇漢武歷來為我們推崇,他們的眼光自然也是放得很長遠。秦始皇和漢武帝正是看到了匈奴的潛在的巨大威脅,所以想在自己手中解除這個威脅,從而給子孫留下一個安穩的江山。匈奴不是脆弱的敵人,他們也知道重用投降的漢人,對於漢朝的優缺點也是很清楚。這樣的敵人在側,漢武帝焉能不心驚肉跳。我們看5世紀的匈奴橫掃歐洲,被稱之為“上帝之鞭”,使得歐洲淪入了黑暗時期。這就是漢武帝揪著匈奴不放的原因,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把對手打趴下,防止後世子孫懦弱而無力抵抗。

    再者,經過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等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也有實力支撐對匈奴的長期作戰。漢朝初期,皇帝想要找4匹一樣的馬拉車都困難,大臣甚至只能乘牛車。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馬匹的問題得到解決,曾一次出動馬匹二十萬匹對付匈奴。再者,經過一系列改革,朝廷的稅收充盈。拿著這些錢打敗匈奴,總比留給後人花天酒地強得多。

    雖然漢武帝幾乎花費一生的時間,只是把匈奴打怕了、打殘了,一直等到他的曾孫漢宣帝才徹底解決了匈奴的威脅。但如果沒有漢武帝和匈奴硬碰硬地打了幾十年,漢宣帝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漢武帝高瞻遠矚,看到了兩個文明之間的根本衝突,再加上祖上受到的恥辱,“和親”不能解決匈奴的隱患,那便痛痛快快地把對方打殘、打敗!也是這樣的雄心與決心,才打出了漢家男兒的威風、打出了大漢王朝的自信。也才有了後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響亮口號。

  • 6 # 責任即方向

    在秦漢之際,匈奴部落發展很快,實力大增,不斷騷擾北部邊境。漢初因為經濟凋敝,國力不足,再加上受“無為”思想的影響,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把漢是公主嫁給單于,每年送去大批的絲綢、糧食、酒等,與匈奴約為兄弟,但仍不能阻擋匈奴的侵擾。漢武帝即位後,隨著權力的不斷加強,國家經濟實力空前雄厚,已無內憂,反擊匈奴貴族的條件已完全成熟。漢武帝也一改“無為”政治,他採用儒家思想,推行多欲進取政治,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反擊。

  • 7 # 歷史名將錄

    匈奴是大漢王朝唯一的勁敵呀,而且在漢武帝之前,大漢的各任帝王都是受匈奴的氣的。大漢從建國之初,劉邦的時候,就開始選擇和匈奴和親了。

    和親的時候,大漢不但把皇帝的公主嫁給他們,而且還會帶去大量的陪嫁品。

    就這匈奴還不說漢朝的好,他們什麼時候想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直接到了大漢的邊界,搶劫一空就走,這是漢武帝最不能忍受的。

    漢初的時候,由於中原連年混戰的原因,導致了大漢的國力一點都不強盛,這時候的劉邦不敢和匈奴開戰也是情有可原的。

    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距離漢朝初期已經過了七十多年了,這一時期,漢朝的國力大大的增強了,尤其是經過文景之治之後,漢武帝有了可以和匈奴決一死戰的條件。

    要知道打匈奴一定要用騎兵,和匈奴交戰是在荒漠之中,速戰速決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那種鳥不拉屎,雞不下蛋的地方,若是打持久戰,不是被渴死,就是被餓死。

    這就是劉邦不敢和匈奴交戰的原因,因為劉邦沒有騎兵。

    恰恰在漢武帝時期,漢朝的馬已經多到不勝數的地步。

    面對這種情況,對於漢武帝來說是一個為先祖復仇的機會。

    下面我們細數一下,漢武帝之前的漢朝皇帝是如何受匈奴的氣的?

    第一個就是劉邦,劉邦當年想和匈奴作戰的時候,帶著三十二萬大軍被匈奴冒頓單于給圍困在了白登山,這一次若不是陳平用了一個說不出口的計策,說不定劉邦就死在這裡了。

    還好,最後冒頓單于讓出了一個口子來,故意讓劉邦逃跑了。

    劉邦回去之後,此生再也不說打匈奴的事情了,最後,他選擇了和匈奴和親,這件事才算瞭解。

    到了劉邦死後,呂雉統治的時期,冒頓單于又開始找事了,他挑釁大漢是從一封情書開始的,這封情書就是冒頓單于寫給呂后的性騷擾信,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呂后新死了丈夫,應該挺寂寞的,正好他冒頓單于也是孤家寡人一個,他問呂后看看他們兩個人能不能在一起搭夥過日子。

    這對於呂后和大漢來說是奇恥大辱呀,呂后可以說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吧,但是,當他看到冒頓單于給他寫的信之後,他也是不敢發火,原因就是打不過人家。最後,呂后又給冒頓單于回了一封很有禮貌的信,這件事才算完。

    到了漢文帝時期,匈奴又開始進犯大漢了,最嚴重的一次,匈奴人可是差點就打到了漢朝的都城長安呀。要不是這一時期漢朝出了一個叫周亞夫的名將,說不定大漢的宿命就會提前終結了。

    這一次匈奴的進攻,就是因為周亞夫駐軍細柳營,最後匈奴才沒有得逞,而是乖乖的退回了去的。

    漢景帝的時候,匈奴也是隔三差五的來侵犯漢朝的邊界,但是,漢景帝都選擇了隱忍。

    你看匈奴就是這樣欺負漢武帝的先祖的,漢武帝當了皇帝,有了和匈奴一戰的資本後,你說這個仗他要不要打。

    他肯定是想把匈奴人給剿滅的,因為只有這樣做,他才能為祖先報早年的一箭之仇。

    綜上所述,這就是漢武帝不得不打匈奴的原因。

    當然漢武帝在打匈奴的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他發掘衛青和霍去病之後,匈奴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他們兩個戰無不勝的將軍,竟然最終把匈奴給趕到了貝加爾湖(今俄羅斯境內)一代。

    最終漢武帝也算是為先祖們報了仇。

  • 8 # 唐代丹藥

    提及西漢,匈奴是無法繞開的。涉及到匈奴,漢武帝劉徹更是不得不說起。

    漢武帝對匈奴的持續打擊,在許多人看來是打出了大漢帝國的威嚴,打出了漢家男兒的血性,彰顯了大漢民族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

    也有一些人覺得,漢武帝的連年征戰,大漢帝國並沒有將匈奴這個頑疾去除,反而拖累大漢帝國進入到了賣官鬻爵,民不聊生的境地。應該及早的從中脫離出來,發展經濟,造福百姓。

    那麼,漢武帝為什麼執著於不斷征討匈奴近半個世紀?

    其實,漢武帝在做出征討匈奴前,也是頗為猶豫的。曾聚集朝臣廣泛徵求意見,而多數朝臣的意見偏向於遵循祖制,進行和親。只有一些武將極力反對,力主出兵。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其議。大行王恢,燕人也,習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韓安國曰:"匈奴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上古不屬為人。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從這裡顯示的跡象是,漢武帝出兵完全是由於文臣與武將的上升通道受制於當時社會環境,文官可以以治理郡縣而獲得升遷,封侯。而武將則只能倚仗戰功升遷,封侯。

    武將做出這種言論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經過仔細思考之後才敢於拿出來在朝堂上與文臣據理力爭。

    自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漢朝奉行的政策是,對內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外主要是匈奴,許以和親,更戍備邊。

    這一政策一直在持續執行。漢高祖之後,漢惠帝劉盈的蕭規曹隨,呂后稱制繼續接力,直至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開創的文景之治。雖然有一些變動和改變,大致上卻是一脈相承。

    經過六十多年的與民休息,國力大漲。府庫充盈,人口激增,豪族林立,藩國富強。

    隱藏在帝國之中的矛盾也漸漸暴露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人口多,土地面積沒有擴大,百姓辛苦終年卻無衣可穿,無飯可食,矛盾日益激化。關於百姓的困苦李悝曾對此有過評述。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

    16歲便繼位的漢武帝,此時已經在位七年(公元前141年----前134年)。以往文景之治時期多次下詔免除的稅賦的政策多被豪族享受,民眾大多因天災人禍逐漸的變賣土地,進而賣身為奴,完全為豪族或者佔有大量土地的官吏吞併。董仲舒在漢武帝繼位的第二年所上的策論中,便指出了這其中諸多弊端。

    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

    那麼,問題如此多且雜亂,漢武帝該如何調整呢?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整頓吏治,獎勵農桑。這段時期,年輕的漢武帝還是相當的開明,甚至是容忍了汲黯當面的頂撞,朝會一半便拂袖而去,事後也不追究,一心改革當前弊政。但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件事,使得漢武帝的計劃流產,卻使得漢武帝發現了另一個解決內部問題的方法,遂引發了對匈奴的抗擊。

    第一件事,南越王上書說,閩越人入侵南越,準備興兵報復,請求得到漢朝,漢武帝準備發大軍。卻得到與東越和南越相鄰的淮南王劉安的反對,理由是道遠不易征伐。漢武帝沒有采納,決意出兵。擊敗東越後,南越王趙胡感激備至,上疏稱謝,並派遣太子嬰齊入朝侍衛,以此表示真心順服。

    漢武帝從此戰之中吸取到的聲望以及獲得的利益,遠遠大於以和親的方式換來的表面的和平。這為漢武帝出兵征討匈奴,埋下了重要的種子。

    另一件事情,就是馬邑之謀。

    說起馬邑之謀,多數都會將這一次未遂的圍殲戰,當做漢匈長達百年戰爭的開端,如果以後人看歷史發展的話,確實可以這樣說。然而,漢武帝在當時卻是看不透歷史會將如何演變,他當時的想法或許是和匈奴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這個不謀而合的意思不是說漢武帝與軍臣單于故意挑起長達百年的戰爭(從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直到公元前36年,陳湯奔襲郅支單于才算告一段落),漢武帝其實是想用一戰之功,打疼匈奴,就如同打疼閩越一般,這才決定採用王恢的計策,調遣三十萬人馬誘而殲之。

    反觀匈奴此次大規模劫掠,一下出動了十萬人,這在白登之圍後是不多見的,歷經六十多年僅在漢文帝出現過一次,而且是分多路,也就是多個部落進攻漢朝,在漢朝腹地弄得雞飛狗跳,搶完錢財後,臨走時還將數千百姓遷往匈奴,充當放擠奶的奴隸。

    匈奴軍臣單于從一個巡邊小尉的口中得知漢武帝的圈套之後,顧不得劫掠毫不停留的遁逃,漢武帝遂遷怒王恢,這之後,匈奴盜擾加劇。匈奴出現的這一幕,和白登之圍的劉邦是極為相似,只是結果不同,使得歷史演化呈現出了一個另一個面目。

    漢武帝又等了四年時間,尋找到了他需要的領兵出征匈奴的將軍後,於前129年十一月,真正進入到不斷主動出擊匈奴的戰爭狀態之中。

    而匈奴自冒頓統一匈奴各部落之後,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各部落之間的爭鬥卻減少了,人口也是持續增長中。自從白登之圍後,可以每年不用動用兵馬就從漢朝輕易獲得大量的財富以及美女,但是獲利最大的卻僅是匈奴上層,下層的小部落以及民眾卻是無法獲得相應的好處,只能繼續靠侵奪他人他族獲得財產。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

    馬邑之謀後,漢武帝斷絕了與匈奴的和親,匈奴的上層貴族與下層民眾的利益又統一到了一起,再加上對漢武帝的報復,襲擾邊地更加的頻繁。

    而在漢朝內部,馬邑之謀之後接下來的四年間,原是在暗中進行的爭權奪利,已經在在漢武帝面前赤裸裸的鬧騰起來。魏其侯竇嬰與武安侯田玢之間的爭鬥,漢武帝都無法決斷,詢問朝臣,結果有支援竇嬰的,有支援田玢的,還有的支支吾吾誰都不敢選的。漢武帝一怒之下,決定兩人都殺。最終還是因為漢武帝的母親王娡王太后的絕食,使得王娡的同母異父的兄弟田玢勝出,而竇嬰一族被滅。

    終上所述,種種原因使得漢武帝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根本無法輕易改變和決斷。在公元前129即元光六年,匈奴再次入侵劫掠邊界,漢武帝決意出戰。

    此次出戰雖然收穫不大,但是卻將過往的掃除東越之時的氣勢打了出來,更是將多年鬱積在胸口的悶氣打了出去,更重要的是,因為是舉全國之力攻打匈奴,又是清除邊患,又是開疆擴土收復故地,遂使得各種矛盾頓時緩和下來。

    漢武帝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 9 # 空夢歷史

    漢武帝也叫劉徹,是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帝皇,在位期間北擊匈奴,西通西域,開疆擴土,安撫黎庶。

    《漢書》中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後世的曹植也是連連稱讚“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

    而劉徹在位期間54年,花了44年征戰匈奴和邊疆,這到底是為什麼,其實可以從邊疆上的政策去發現其中問題。

    漢武帝的疆域政策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以征伐四夷,拓疆治邊並重;後期轉向大力發展經濟,守疆固邊為主。

    形成背景

    西漢前期經過長期的戰亂,經濟凋敝,國力衰弱,需要進行“無為而治”的修養戰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漢武帝時期已經開始繁榮,據《史記 ·平準書 》記載:

    武帝初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已經是形成打下良好基礎。

    同時邊疆的情況並不是很樂觀,外有南越、匈奴的威脅;西南夷時降時叛,特別是匈奴的,經常跑來邊境騷擾和掠奪,可以說是世仇也不為過。

    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漢武帝的雄心報復,已經不是戰亂時代,但是一心又想闖出一個名號,邊疆的敵人就成為物件。在上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派人出使西域尋找盟友,第三年就開始發兵越人戰亂。

    征戰邊疆

    抗擊匈奴

    漢武帝針對當時實際情況,在對內加強統治的同時,對外採取了一系列征伐四夷。開疆拓土的舉措 。他首先集中精力應對的是匈奴,因為自從先秦以來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其次是南方越政權,為了擊匈奴、平南越,漢武帝還通西域、開發西南夷,平定北韓。

    在元光二年漢武帝採取主戰派王恢的意見,發動馬邑之戰,揭開了漢匈之戰的序幕。隨後先後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出擊匈奴,透過漠北之戰等勝利讓匈奴不斷遭到重創。在敗匈奴之後,漢武帝及時採取設定郡縣、屬國等管理機構及發動移民等措施,加強對新拓地的治理。

    鎮壓兩越、北韓、西南

    建元三年漢武帝出兵幫助東甌出征閩越,讓東甌成為附屬,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呂嘉反對南越附漢,發動叛亂。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率軍平定南越,俘獲呂嘉和趙建德 ,同時在越地設定儋耳等九郡管轄。

    北韓王自漢初即約為外臣,傳到右渠的時候不服開始造反,結果幾年時間被平定。

    建元六年漢臣唐蒙在南越食蜀枸醬,偶然發現有西南之地還沒開發,上報之後就開始對西南的開發,後又有司馬相如等人的努力開拓,到元豐二年,發兵巴蜀,兵臨滇, 降滇王,置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至此西南夷統一於漢。設郡置縣。

    打通西域

    西漢以來,玉門關。陽關以西稱為西域,小國林立,多受匈奴控制。建元三年漢武帝募張騫出使大月氏,商討共擊匈奴,雖然因匈奴阻撓,這次出使沒有達到目的,但瞭解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和希望同漢交往的情況。

    元狩四年漢武帝再派張騫及隨從出使西域,從此以後加強了同西域 的聯絡。為確保通道暢通,還滅取了受匈奴控制的Murano、姑師等國。還採取派使者、和親等舉措,讓宗室女嫁予烏孫王。透過多種措施密切漢與西域的聯絡 。

    治理邊疆

    設立管轄機構

    漢武帝透過多年的征戰,解除了北胡南越的威脅,東北於北韓、西南於西南夷置郡設縣,還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不僅恢復了秦朝時的疆域,而且略有擴大。

    同時設立管轄機構,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築朔方城,置朔方,五原郡。開河西,置酒泉,武威一,張掖,武威郡等等機構,派軍隊駐紮管轄。

    因地制宜,合理對待當地人民

    在取得勝利之後並沒有進行將當地人民清算的行為,而是採取正確的措施,由原來首領管理其部眾 ,漢設屬國都尉保衛其安全,協調與周圍居民關係。還根據各民族的特點和邊疆的實際情況設定護羌校尉、 護烏桓校尉等加強對當地居民的管理,透過最好的待遇讓降者和原生居民安心生活在漢朝境內。

    同時還進行移民策略,實行民族融合,促進邊疆開發。漢武帝的移民,不僅有漢族移向邊地,也有少數民族移入漢地的,民族間相互遷徙,民族間共同生產,共同生活,這樣就一方面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邊地的開發。

    進攻匈奴而進行的措施

    以上這些措施都是在反擊匈奴的前提之下而進行,同時一併處理民族問題和邊境開發。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漢武帝才派張騫出使西域。第二次開發西南夷是為取道西南至身毒,開闢到西域的新通道。漢敗匈奴後,加強了同西域的聯絡暢通,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目的。

    其次貫徹邊疆措施是漢朝的統一的基礎,漢武帝有野心同時也有能力,知道經過幾十年的修生養息國力已經比較強盛,在對內、對外、經濟、思想上需要一些刺激進而達到進一步統一。

    邊疆如果一直被侵犯,不能夠安定那就是一個不穩定因素,長期受到壓迫而沒有獲得朝廷的支援會導致加入叛亂軍隊,那麼戰亂就會重新啟動。因此啟動守護邊疆的策略是必須邁出的一步。

    歸納總結

    漢武帝在位期間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向邊境輻射,不斷征戰開疆擴土,鞏固邊疆。至於為什麼一直花44年去追著匈奴大,至少有幾個原因:

    一、與匈奴是世仇,從先秦時期匈奴就一直進犯,長城就是為抵禦匈奴而修建,當初實力不夠只能防禦,後面實力充足之後就開始反擊。

    二、開疆拓土,保護百姓。漢武帝擁有一顆大心臟,想要獲得更多土地,所以不斷向外擴張。同時邊疆一直受到匈奴影響,幸福指數不高,抗擊匈奴的同時也是在保護百姓。

    三、匈奴太頑強,漢武帝征戰不僅僅是匈奴,北韓、百越也被征戰過,但是奈何這些小地方都比較弱小,打怕之後就不敢造反,而匈奴就像春風吹又生,不能形成完全統一。

  • 10 # 燕然居胥

    非常正常,漢武大帝時期,唯一能對強漢構成威脅的就只有匈奴。

    長城之外,草原之上,遊牧民族生活艱苦,黑災白災頻繁,為了生存就只能南下寇邊,掠奪中原王朝的財物子女。而中原王朝也一向視草原民族為心腹之患,千百年來紛爭不斷。

    戰國後期,匈奴崛起,稱霸草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匈奴的入侵,構築長城。劉邦得國,一時膨脹,跟匈奴硬扛,導致白登之圍,最後靠賄賂匈奴單于的女人,才得以脫困。之後的幾十年,大漢就靠和親政策才維持表面的和平,但是匈奴仍然時常寇邊,擄掠漢人財物。

    時光如梭,歷史進行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兩帝時期的修養生息。漢武帝時期,國力昌盛,行推恩令解決了諸藩王之患,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內患,就只剩下了外地,此時唯一能對大漢構成威脅的就是草原上的匈奴。而漢武大帝也不想將漢人的江山寄託在女人身上,於是從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馬邑之謀開始,漢匈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期間湧現出了衛青霍去病等諸多名將,漢匈戰爭總體上以漢王朝佔優,基本上解除了大漢北方疆域的威脅。但是,草原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匈奴始終未被消滅。因此終漢武一生,都在與匈奴不斷作戰,並且派大軍鑿穿西域,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手間裡面總是有股臭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