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癲史鑑
-
2 # 洪良
拋繡球選夫婿,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經典場景。說起拋繡球,幾乎每個華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然而,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拋繡球選夫婿,幾乎都是出現在虛構的文學作品中,而記實性的史料裡,還沒聽說過有什麼人真是用這種方式喜結連理的。
這個場景較早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是在寫過《西廂記》的元代大戲劇家王實甫筆下。在《呂蒙正風雪破窯記》這齣戲裡,劉員外有百萬貫家產,別無兒郎,只有個女孩兒,小字月娥,不曾許配他人。劉員外要與女孩兒尋一門親事,恐怕不得全美。想到姻緣是天之所定,於是結起綵樓,讓小姐到綵樓上拋繡球兒,憑天匹配,不管繡球兒落在哪個人身上的,不問官員、士庶、經商、客旅,便招他為婿。窮書生呂蒙正和好友一起去看熱鬧,誰知劉員外的女兒劉月娥對呂蒙正一見傾心,故意將繡球拋入呂蒙正的懷裡。劉員外見呂蒙正是個居住在破窯裡的窮書生,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但劉月娥堅持遵守約定要嫁給呂蒙正,最後劉員外一怒之下,將女兒趕至呂蒙正的破瓦窯。後來呂蒙正中了狀元,劉月娥苦等呂蒙正夫妻團聚,劉員外也接納了這個女婿,父女和好大團圓。
王實甫大戲劇家王實甫的如椽之筆,奠定了中國文化中拋繡球選夫婿的經典場景。而元代和後來明代的一些戲劇作品中,也反覆出現了拋繡球選夫婿的場景。現在京劇曲目裡《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也是從王實甫《破窯記》脫胎而來。另一段被人們熟知的故事,就是明代小說《西遊記》中,關於天竺國公主往唐僧頭上拋繡球的描寫。
可是在歷史上,真有用拋繡球的方式選擇如意郎君的情況出現嗎?
很遺憾,在史書,地方誌、筆記等史料性記載中,都沒有。
都說文學作品是源於生活,那麼,戲劇家、小說家們是憑空想象的嗎?
最可能的一種解釋是,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漢族傳統中很可能並沒有這種習俗,而啟發戲劇家的,是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中存在的一些相關婚嫁習俗。
比如在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一書中就寫到:“交趾(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俗,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駞’。男女目成,則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男女青年拋繡球的方式情定終身,這種習俗在很多史料中都有描寫。元代蒙古統治者征服了南方大片“蠻荒”地區,天下一統,西南各族與中原的來往日趨頻繁,文人們透過多種渠道瞭解了拋綵球習俗,獲得靈感觸發,加以虛構寫入自己的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拋繡球是文學野史虛構的一種情節,封建社會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得考慮是不是門當戶對,官宦人家還會考慮政治聯姻。在古代所謂的婚姻更像是一場交易,價高者得。別說古代現在也一樣,很多人的婚嫁還是被控制在父母長輩手裡,所謂的感情在房子、車子這些經濟條件面前,份量太輕太輕了。
家長不可能讓自己的子女決定婚姻,即便是有自由戀愛的人,也會被當成敗壞風氣,受到社會的排擠和否定,所以拋繡球選夫婿的情節出現在小說裡,本質上是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希望自己能夠有所選擇,不是像木偶一樣被長輩擺弄。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說,拋繡球選夫婿即便真的實施,那也絕對不會選到什麼好丈夫。想象一下,一個小姐在繡樓上拋球,下面擠了一堆色迷心竅的傢伙,怎麼可能恰巧被自己中意的人拿到。風險太大,估計沒幾個小姐敢拿自己的終身大事去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