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紅說
-
2 # 蘇小妮
我好像是屬於那種特別能讓孩子吃苦的媽媽,常被女兒稱為後媽。
女兒一歲半上幼兒園前,一直丟在農村老家給我媽媽帶。一歲半,也就是她剛學會簡單的走路說話,我就帶她上了幼兒園,準確的說叫託兒所。
一年級上學沒多久,我就讓她自己乘公交車回家。當時因為借讀,學校離我家很遠,有二十多站路。中間還要轉一次車,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用過馬路。二十年前的公交車遠沒有現在那麼便捷,現在想來都有點心疼她。
二年級的時候稍微大些,一放了假就買了票讓她自己乘長途車回老家。然後一個夏天從姑姑家到奶奶家阿姨家外婆家,我也沒時間去看她,那時候也沒雙休,又沒車,都是等到開學再把她接回來。鄉下的蚊子蒼蠅她沒少體會過。
準備出國那段時間,自己一個人跑去上海,考證,遞材料,面籤,前前後後跑了十幾次,我一次也沒有陪過她。因為前面簽證不順被拒籤,對她打擊挺大,最後一次她甚至都想放棄了,最終還是去了,好在第三次順利過了。出國當然也是一個人去的。
之所以這樣,看起來像後媽一樣,對孩子那麼苛刻,就我個人感覺,我們這一代人還有兄弟姐妹,互相關照。而等她成年,我們漸漸老去,她以後什麼都要靠自己。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遭遇什麼磨難,必須要她自己去扛的時候希望她能扛得住。
我不是很瞭解別的國家的情況,但中國城市裡很多孩子物質生活,我覺得是可以跟國際接軌的。中國父母以前住青年旅社的,現在住五星級酒店,還有人原來去趟杭州都要猶豫,現在卻陪著娃遊歷了歐洲。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有太多捨不得,因此付出時就特別捨得。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無休止地聽父母說沒錢,長大後買東西總先看價錢,價錢“合適”一切就都“合適”了,家裡堆滿了便宜而討厭的東西,她後來就下定決心,不讓娃成為自己這樣的人。
有次她帶孩子逛商場,娃一眼看中了一雙某名牌的新款,她瞟了一眼標籤,高達1800塊,可憐她自己這輩子還沒穿過超過五百塊的鞋子,但她想到自己永遠退而求其次的童年,嚥下了讓娃再看看別的建議。只是娃三十九碼的腳,她卻讓售貨員拿了雙四十一碼的鞋,一是想著孩子腳長得太快,二是她老公的腳是四十一碼的,將來娃穿不了還可以給老公穿。
這算盤打得不能不算如意,然而不到半年,鞋頭就被頂出兩個小洞,小孩子穿鞋就是這麼費,她拿著那雙已經看不出身價的鞋子,想出一個主意,洗乾淨了讓老公在跑步機上用,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聽起來有點慘,更重要的是,家長近乎孤注一擲地為娃堆出來的優裕生活,其實並不真實,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父母老去,很有可能會有一次大幅度的消費降級,他們能否正確面對,從未經過“匱乏”的淬鍊,他們又能夠完全享受到“獲得”的快樂。所以,適度讓孩子吃點苦,對於孩子的成長,未必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