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漢詩”,指的是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國家,如北韓半島、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區的文人用漢語模仿中華詩歌的形式進行的創作。
這些作品雖然大部分質量都不高,但數量較多,其中總會有一些出色的內容,在同一類作品的對比中會脫穎而出。
而越南這個地區因為和中原王朝分分合合,交流斷斷續續,其漢詩也偶爾有一些讓人感覺不錯的作品。
越南這個地區接受“漢化”是在漢武帝時期,元鼎五年設定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屬於漢朝直接轄制的地區。東漢時代就有人遠赴該地任職,並且謀求當地的文人和中原地區同等待遇。
這時候文化交流比較頻繁,很多該地區計程車子文人也都去京都遊學,但依然沒有改變這一地區文化發展滯後的性質,中原地區的很多人看不起這裡的文人。
這種看不起不是地域歧視,而是因為這一地區的文人水平確實不足,在當地很有名氣,但這中原士子相比就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偏偏這一地區的著名文士往往心高氣傲,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差距,就以逃遁的方式不出仕為官,而留下來的作品佳作寥寥。
後晉時期,越南地區才從中原王朝中獨立出去,從地方上的一個州變成了一個藩屬國,有了一些對於文化上的重視措施,比如科舉考試模仿唐代以詩賦取仕,這在清朝還在延續。
所以,這個地區雖然詩歌寫得並不怎麼樣,但很多人都熱衷於寫詩,尤其是皇族宗室,陳朝、黎朝、阮朝等等政權都有這樣的特徵。
數量一多,總會有一些寫得還算不錯的詩歌流傳出來,但也往往只是零星的幾句而已,成篇的佳作極少。
比如說這首陳朝皇帝寫的輓詩《挽宋臣陳仲微》:
痛哭江南老鉅卿,春風抆面為傷情;
無端天上編年月,不管人間有死生;
萬疊白雲遮故國,一堆黃壤蓋香名;
迴天力量隨流水,流水灘頭共不平。
作為一首輓詩,頷聯“無端天上編年月,不管人間有死生”還算構思精巧,但首聯、頸聯這種套話都顯得格調極低了。
這也是越南“漢詩”的一些通病,這裡的文人似乎很少有那種能接續中原文脈的筆力,使得其詩歌作品能達到較高的境界。
類似的佳句還有不少,比如:
這些都屬於意境較為優秀的作品,其實在中原地區也僅僅是屬於中等偏上的水準。
不過要說越南“漢詩”有沒有一些通篇都比較優秀的作品,那自然也有,並且質量還真的不低,就是數量太少太少。
比如這首範立齋所作的《書懷》,就有點杜甫的味道了:
故國山河已大殊,故園桑菊半荒蕪。
茫茫天地為逋客,擾擾風塵自腐儒。
病骨平分秋嶺瘦,臣心仍伴月輪孤。
有人勸我杯中趣,為問三閭肯醉無。
讀來有一種眷懷君國、故宮黍離之感,是越南“漢詩”中極為少見的佳品。
這樣的作品如果掩蓋住作者和年代,將其放置在唐詩、宋詩的集子中,其實很難發現異常。
無論是語言的老精煉到,還是情感的濃烈飽滿,抑或者是意境的深遠悠長,都是不輸於中原文化的。
而其中所運用的典故更是中華文明經常用於詩歌中的內容,說明作者對於這些文化上的內涵掌握已經有了相當的水準。
之所以說其有杜甫的韻味,就是因為其憂國情懷並不是“強說新愁”,而是作者痛心於黎朝的衰敗,又苦於自己無法濟世的現實,出於儒者的一種憾恨情緒。
杜甫傷於家國之亂,其內心的情懷與此是相同的,所以二者才能有如此相似的地方。
這樣的作品雖然產生年代較晚,明清時期才出現,是因為文化傳播的滯後性所致,但千餘年中華文明的薰陶下,有這樣的作品問世也是值得欣喜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所謂的“漢詩”,指的是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國家,如北韓半島、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區的文人用漢語模仿中華詩歌的形式進行的創作。
這些作品雖然大部分質量都不高,但數量較多,其中總會有一些出色的內容,在同一類作品的對比中會脫穎而出。
而越南這個地區因為和中原王朝分分合合,交流斷斷續續,其漢詩也偶爾有一些讓人感覺不錯的作品。
越南“漢詩”中,“有句無篇”現象嚴重越南這個地區接受“漢化”是在漢武帝時期,元鼎五年設定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屬於漢朝直接轄制的地區。東漢時代就有人遠赴該地任職,並且謀求當地的文人和中原地區同等待遇。
這時候文化交流比較頻繁,很多該地區計程車子文人也都去京都遊學,但依然沒有改變這一地區文化發展滯後的性質,中原地區的很多人看不起這裡的文人。
這種看不起不是地域歧視,而是因為這一地區的文人水平確實不足,在當地很有名氣,但這中原士子相比就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偏偏這一地區的著名文士往往心高氣傲,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差距,就以逃遁的方式不出仕為官,而留下來的作品佳作寥寥。
後晉時期,越南地區才從中原王朝中獨立出去,從地方上的一個州變成了一個藩屬國,有了一些對於文化上的重視措施,比如科舉考試模仿唐代以詩賦取仕,這在清朝還在延續。
所以,這個地區雖然詩歌寫得並不怎麼樣,但很多人都熱衷於寫詩,尤其是皇族宗室,陳朝、黎朝、阮朝等等政權都有這樣的特徵。
數量一多,總會有一些寫得還算不錯的詩歌流傳出來,但也往往只是零星的幾句而已,成篇的佳作極少。
比如說這首陳朝皇帝寫的輓詩《挽宋臣陳仲微》:
痛哭江南老鉅卿,春風抆面為傷情;
無端天上編年月,不管人間有死生;
萬疊白雲遮故國,一堆黃壤蓋香名;
迴天力量隨流水,流水灘頭共不平。
作為一首輓詩,頷聯“無端天上編年月,不管人間有死生”還算構思精巧,但首聯、頸聯這種套話都顯得格調極低了。
這也是越南“漢詩”的一些通病,這裡的文人似乎很少有那種能接續中原文脈的筆力,使得其詩歌作品能達到較高的境界。
類似的佳句還有不少,比如:
九陌塵埃人易老,五湖風雨客思歸。男兒未了功名債,羞聽人間說武侯。風雨一朝生別恨,江山兩處限通津。這些都屬於意境較為優秀的作品,其實在中原地區也僅僅是屬於中等偏上的水準。
全篇都較為優秀的作品,數量極少不過要說越南“漢詩”有沒有一些通篇都比較優秀的作品,那自然也有,並且質量還真的不低,就是數量太少太少。
比如這首範立齋所作的《書懷》,就有點杜甫的味道了:
故國山河已大殊,故園桑菊半荒蕪。
茫茫天地為逋客,擾擾風塵自腐儒。
病骨平分秋嶺瘦,臣心仍伴月輪孤。
有人勸我杯中趣,為問三閭肯醉無。
讀來有一種眷懷君國、故宮黍離之感,是越南“漢詩”中極為少見的佳品。
這樣的作品如果掩蓋住作者和年代,將其放置在唐詩、宋詩的集子中,其實很難發現異常。
無論是語言的老精煉到,還是情感的濃烈飽滿,抑或者是意境的深遠悠長,都是不輸於中原文化的。
而其中所運用的典故更是中華文明經常用於詩歌中的內容,說明作者對於這些文化上的內涵掌握已經有了相當的水準。
之所以說其有杜甫的韻味,就是因為其憂國情懷並不是“強說新愁”,而是作者痛心於黎朝的衰敗,又苦於自己無法濟世的現實,出於儒者的一種憾恨情緒。
杜甫傷於家國之亂,其內心的情懷與此是相同的,所以二者才能有如此相似的地方。
這樣的作品雖然產生年代較晚,明清時期才出現,是因為文化傳播的滯後性所致,但千餘年中華文明的薰陶下,有這樣的作品問世也是值得欣喜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