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用也想懟

    這個問題應該一直持續下去,變成一個討論的平臺,而不是謾罵的平臺。不過有些人好像除了低階幼稚的謾罵也不會啥了。和那些人討論也沒有意義。把東西塞進別人的腦子,是很難的事情。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應該明白,暫且不說米國的政治體制的缺點。就這不斷自黑這一點。應該讓人思考。

  • 2 # 秦風哥哥哥

    呵呵,政府和官員只不過是面上的人,核心的群體還是那些人,掌控媒體的人和掌控權力的背後的人本質是統一的。所以,你永遠只能看到美華人罵總統是王X蛋,可是你永遠別想從他們的主流媒體上看到猶太人是王X蛋這句話!

    所謂的獨立的媒體,只不過是一種障眼法而已~讓屁民發洩的渠道~你要是真信了,你就是個真的屁民~

    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是有指向性的~

    題主問這個問題就是想向人傳達,看!人家美國佬多牛逼,開放媒體!多自信!這才是強國該有的姿態!

    題主就是轉移焦點,鼓譟無底線的言論自由這個問題而已!

    最後一句話,所謂的美式的言論自由只是種表象,你去看油管,FB上的言論,但凡涉及核心的聲音必然被壓制~~許許多多汙衊我們國家的言論一再被推薦和權重提升。我們的正面的聲音被壓制,汙衊潑髒水的聲音被放大,這是真實的聲音嗎?

  • 3 # 以文為馬1001

    自信和自卑不一樣,強者心態和弱者心態不一樣。發展水平高和發展水平低的關注的點也不一樣。何況有些人因為認為自己無能就甘願出讓自己的獨立思想(也可能根本就沒有思想),出讓自己的一些基本權利來換取家長式的管理。

  • 4 # 法師192609864

    不但不亂而是對國家發展有利!不像有x國一點反對的聲音都不能有!只聽一個人在說話!表像很和氣!實則暗流湧動!終/::有一天大暴發!∴!

  • 5 # 桑弘羊

    謝邀,這個問題我曾經琢磨過,結論是不會。美國媒體愛批評自己政府,但世界各國媒體都批評自己國家或者社會,這是普遍的。即便被某些人認為的報喜不報憂的國家,其實新聞中還不是三天兩頭的有各種事故、貪腐的新聞麼,網路媒體上負面報道那更多的去,幾乎無處不在。

    有人在強調美國媒體批評自己國家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美國媒體批評國外更厲害,對國外負面的東西更是放大的,這和有些國家的媒體是反過來的。某些國家的媒體、網民批評和貶低本民族的同時,往往是抬高和追捧外國,對國外負面的東西也加以洗地,壞的也能說成好的。

    美國媒體批評本國類似於責怪“100分的考卷,你怎麼只考了90分”,但同時也會批評別國,等於婉轉的說“雖然美同學有缺點,但比別的同學還強一些,XX國同學只有60分,XX國同學只有30分”。美國每年發表對別國的批評報告也有這個意思,也是變相的告訴本國國民:你對美國社會不滿意,但是人家比我們還差。

    很多人都有這個心理,自己收入是1000元,但別人是500元,你會覺得幸福指數高。可如果你增長到5000元,別人卻增長到8000元,你反而幸福感會降低。美國這個情況也是同理,美國不會被覺得爛,國民很自信,就是因為很多人覺得美國即便不好,但別國更差,所以心理坦然。可哪個國家覺得自己差,覺得國外比自己好很多,心理失衡,那才會有動盪的危險。

  • 6 # 合贊歷史

    第一,美國確實很爛,第二,美國確實經常批評政府。這是兩個基本事實。

    美國爛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這兩年國內特別關注階層固化的問題,無論是高考改革,還是去年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的祁同偉,都引起了社會上的普遍關注,很多人都在關心社會階層固化的問題,擔心自己的孩子已經失去了向上流動的可能。

    為什麼華人卻不這樣認為呢,而且無論媒體還是老百姓,都對這個問題特別敏感呢?因為中國經歷過革命,而美國沒有。

    中國革命的內涵不止是平等,但平等是最起碼的訴求和目標。1949年後到1980年之前,雖然中國也還是有社會階層劃分,也還是有特權階層,但是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這已經是社會階層最為扁平的時期了。

    但在1980年以後,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日益擴大,終於變成了階層分化。祖父輩的階層和社會資本積累越來越直接的決定孩子的社會階層地位,個人努力和天賦發揮作用的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小。

    美國沒有經歷過這個時期,但這不等於美華人民就沒有平等的訴求,只是這樣的訴求和聲音從來不在媒體的視野範圍內。因為美國的媒體是高度政治化,黨派化的,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各自的黨派政治利益,老百姓的民生問題不是他們關心的話題。

    比如說,美國媒體經常討論同性戀合法化的問題,還有墮胎合法化的問題,美國大選辯論的時候也經常會提到這些問題。但是美國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沒有醫保,生病了不敢去醫院,只能自己想辦法,小病拖大,大病等死。這樣的問題美國媒體卻從來不討論,也不關注。

    又比如從去年突然開始爆出的好萊塢和美國演藝圈普遍存在的潛規則的問題。這個問題以前不存在嗎?當然存在,但是媒體從來不關注,即便是有受害人想要曝光,也沒有媒體願意給他們充當發聲的平臺,因為這些話題的政治性太低了。直到特朗普上臺後,特朗普與媒體關係鬧得很僵,媒體才開始關注這些問題了。

    所以說,看上去美國媒體確實經常在批評政府,但是卻從來不批評美國社會的根本性問題,也不關心老百姓的真實訴求,而是服務於各自的政治利益。中國媒體確實批評政府不多,但是卻經常批評社會,而且會經常主動提出一些關係到人數很多的群體的切身利益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說,美國媒體批評政府而不批評社會,中國媒體批評社會而不批評媒體。這是各自的國情和歷史的現實的原因造成的,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對各自的國家,社會和老百姓,也是各有利弊,並不能一概而論。

  • 7 # 記者王冠

    美華人相信,如果人人發聲可改變集體命運。分享幾個親身經歷或間接感受的例子:上個星期的控槍遊行數十萬人齊聚我所在的華盛頓聲援抗議敦促,規模僅次於總統就職典禮,從學校的孩子到老太太,大家都在聲嘶力竭的吶喊,他們認為有理更要聲高,呼籲是政策改變的前提。幾個月前反對女性暴力的Me too運動席捲全美,包括華盛頓,看到身邊一個個美國女性朋友和同仁的那股狠勁和拼勁,不少西方女性的最後一點柔美也在洶湧的抗議聲中蕩然無存,令人百感交集,60年代當街焚燒胸罩的美國婦女解放運動也不過如此吧。幾年前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命也是命)的運動中更是有百萬黑人上街,聲勢僅僅稍遜於60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

    美國是一個low context低情景文化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似乎少了點,什麼事都喜歡放在臺面上說的清清楚楚,不留餘地,不給面子,直來直去。從學校課堂里老師與學生的辯論,到辦公室同事間當面表達不同意見和分歧,再到總統選舉中十幾個候選人站在一起參加電視直播辯論。美國的批判精神和表達分歧文化有他的群眾基礎和歷史淵源。美國媒體只是美國民間表達方式的一個縮影。

    因為美國認為分歧可以促進觀點、政策和立法的完善,可以監督督促制衡。這種輿論生態對美國基本是適合的。美國媒體有時過分追求分歧,長此以往導致了社會不同族群、政治派別和意識形態群體的分裂,這也是一些美國精英頭疼和苦惱的事情。

  • 8 # 不補不

    一個不敢為社會的陰暗面發聲的人,這個人是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更何況是一個媒體。我認為美國的媒體是最有良知的,是為了維持一種公平正義。美國的政權公平公正,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是離不開這些媒體的指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孩子成年後,但出生證明沒有父親資訊,能否順利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