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騰飛說史
-
2 # 史論縱橫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早就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架空了,所以根本無法控制局勢發展,主導權在李世民那裡!
在李淵晉陽起兵以及後面一系列的反隋行動中,李世民立了很大的功勞,就是李淵能夠取得天下,與李世民或多或少是分不開的,李世民如果不是李淵的兒子,那也是開國功臣,對待開國功臣,漢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是各有各的手段,但是李淵沒有,為什麼,對於李淵來說,開國功臣是自己的兒子。
在建立唐朝後,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尚書令、秦國公,後又封為秦王,而且給了李世民“天策開府”的權力,就是李世民的親王府可以自己招攬謀士、武將,而且李世民本身就有兵權。
這就為日後的太子之爭埋下隱患,其實一般有點能耐的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都會犯錯誤,不僅是李淵,朱元璋因為選錯了繼承人,所以發生了靖難之役,趙武靈王因為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優柔寡斷,結果被兒子活活餓死!有一句話叫:清官難斷家務事!引用在這裡就很好,在國計民生,開疆拓土上他們可能都是能手,但是在繼承人上,因為是家裡人,所以就無所適從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淵漸漸沉迷酒色,尤其是女色,將朝政交給兒子們打理,這下可好,三個兒子都有決策權,往往針對一件事情,三個兒子會出現三個指令,讓辦事官員也頭疼不已,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李建成為首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太子黨”,以李世民為首的政治集團形成了“秦王黨”。
到玄武門之變時,李淵的權力已經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架空了,而李建成乾的都是文人的事,又是太子,所以他可以等;但是李世民乾的是武將的事,又不是法定繼承人,所以他等不了,最後的結果就是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尉遲恭拿這他們兩個的頭顱到李淵面前說: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高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結果,李淵的聰明之處在於如果無法控制,那就順其自然吧!
-
3 # 毒刺劍客
李源洛陽起兵,其實是被李世民逼的,李源不敢造反,李世民一手策劃李源和隋煬帝的兩個妃子喝酒,酒後亂性,犯下殺頭之罪,如果李源不起兵,就得被隋煬帝殺掉。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李源從起兵開始,就一直受李世民影響,甚至受李世民的遙控。
大唐在逐鹿中原時,李世民確實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擊敗竇建德,滅掉王世充,為大唐一統天下掃清了障礙,但李世民在帶兵打勝仗的同時,在軍中大量安插自己的親信,可以說,李世民的兵權比李源的都大,而且李世民在秦王府成立修史館,網羅天下文人賢士。作為天子,李源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李建成的勢力遠不如李世民,作為太子,李建成肯定要防止李世民爭奪太子位,於是宮廷爭鬥就開始了。無情不過帝王家,客觀的來講,李建成陷害李世民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李世民勢力過大。
作為皇帝的李源此時選擇了戰略平衡,就是刻意削弱李世民的兵權,把帶兵出征的任務交給李建成,給李建成擴充實力,建立威信的機會,但是李源這種折中平衡的策略,註定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揹著李源,直接策劃的對李建成,李元吉的暗殺行動,而且事先埋伏重兵,直接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才向李源報告,李源已經死了三個兒子,只剩下一個李世民,而且此時李世民手握重兵,如果不把皇權交給李世民,李世民很有可能闖宮奪權,廢掉李源,無奈之下,李源只得選擇退位。
掌權後的李世民,把兄弟的妃子,甚至父親的妃子都納入了自己的後宮,這就是一代明主李世民的真實行為。
-
4 # 圓窗觀點
玄武門事變時,皇帝李淵不僅完全可以控制住局勢,甚至包括李世民的上位,也是因為李淵的許可。
至於玄武門事變的發生,對李淵來說才是比較意外的,此時他和宰相裴寂在宮裡遊船,當李淵看到李世民手下的尉遲將軍,拿著滴血的刀出現在自己面前,還叫嚷著要保護皇帝時,李淵才意識到發生了大事變。
就在玄武門事變前一天,乖孩子李世民還入宮,給李淵打小報告,說太子和李淵的小老婆私通,把李淵氣的夠嗆。這種事情被兒子提出來,要麼自己被帶了綠帽子,要麼李世民在胡說八道,所以李淵召集自己三個嫡出的兒子,第二天一早入宮對質。
注意喔,李淵一共就四個兒子,三個嫡出,一個庶出。而在第二天的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夠狠,一下子就把嫡出的三個,給殺了兩個,李世民也不考慮一下自己親爹媽的感受,就設下這樣一個殘局,他要看看親爹李淵,究竟要把皇位傳給哪一個?是嫡出的自己,還是庶出的小屁孩。
既然殺了人,接下來,根據唐書(新舊都一樣,估計沒有人去改)記載,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聽到主子被秦王所害後,就立即出動,兩宮合兵,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給主子報仇。秦王府在兩宮合擊下,已經開始漸漸抵擋不住了。
這時的李淵,雖然對李世民的行為非常憤怒,但是他自己,也沒更多的選擇了。只好踏上了李世民給他設計好的道路,選擇了李世民來繼承唐朝的大統。
李淵做了決定後,才派人到了正處激戰中的秦王府,昭告大家停戰,回家。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看到皇帝的昭命以後,才一鬨而散。
後面的事情,先是李世民出任太子,繼而李淵選擇了迅速讓位。李世民在玄武門的豪賭,既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又在邏輯的情理之中。
-
5 # 貓眼觀史
對於“玄武門之變”一事,史學家歷來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迫不得已的決定,這個問題又問到李淵為何控制不住局勢?那麼具體的情況是什麼樣的,還是用歷史事實說話吧!
(李世民)
我(羽評)認為李世民早就告知過李淵了,只是李淵沒太在意。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向父親李淵密奏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的事情,並且說道:“他們兩個人一心想要殺了我,可能以後,我就再也見不到父王您了啊!我也更不想在地府裡見到他們”。李淵聽了覺得十分驚訝:“還有這事?明天我就去審問他們二人”。結果這事最後卻不了了之,後來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沒想到張婕妤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圖,連忙告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說道:此時應該耐心觀察形勢變化,首先得按兵不動,連朝也別上了!李建成卻說:“我們防守這麼嚴密,問題不大,再說應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上朝還可以打聽訊息。”結果他們二人入朝,剛走到臨湖殿就發現不對勁,掉頭就跑,可是已經晚了,李世民追上去就是一箭,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死,他們二人拿著李建成二人的頭顱出示給正在抵抗計程車兵。
(尉遲敬德)
按道理這麼大的事李淵應該知道的啊,然而這個時候高祖李淵正在太極宮的海池裡和嬪妃們玩遊戲划船呢!心可真大啊!李世民先讓尉遲敬德進來稟報,只見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威風凜凜的就走到了高祖身邊說道:“太子和齊王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都殺了,現在怕驚擾了皇上,派我來保護您。”高祖一臉茫然說道:“真是萬萬想不到啊,他們怎麼會這樣?那現在怎麼辦啊?”蕭、陳二人說:“太子和齊王嫉妒秦王德高望重,兩個人狼狽為奸想要害死秦王,結果卻被秦王殺了,如果皇上想要平安無事,只能立秦王為太子了,將國家政權託付於他便可。”李淵現在可算是清醒了啊,連忙點頭答應道:“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啊!”
(李淵)
你們說李淵怎麼控住,以為這就完了?宮外兩股勢力還沒有結束戰鬥,李淵控制不住,尉遲敬德就建議現在把大權交給秦王,文武百官都聽他管理,這才得以平息戰火,後面也就到了李世民向李淵表演演技的時候了,不就被封太子,在不久李淵退位做太上皇。
總得來說一是李淵沒當回事;而是李世民兵多將廣,就是李淵有心壓制可能也無力迴天了,既然都要傳位,秦王自然也可以。
-
6 # 珞珈山的貓
經過數年的戰爭,大唐王朝基本肅清了四海之內的敵人。再一次統一了中原大地,然而隨著外部矛盾的消弱迎來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一場內部矛盾的慢慢升級。唐高祖李淵登基為帝后,與正妻獨孤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功勞最大,也最為年長,分別是長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夭亡)。而其中李世民功勞最大,但是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三人分別成為了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個年輕的皇二代們的矛盾就像帝國的成長一樣在不斷積累著,而齊王李元吉與皇太子李建成交好組成了政治聯盟,共同抵抗秦王府的勢力對皇太子之位的爭奪。而李淵對兒子們之間的矛盾猶豫不決,並沒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化解,既沒有為維護皇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削弱秦王李世民,也沒有將功勞最大的李世民扶正上位,就這麼僵持著,直到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這一天的到來……
秦王李世民策反了皇城守衛總管常何,同時又與自己麾下幕僚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長孫無忌、張公瑾等人積極部署,提前在皇城玄武門部署好兵力,等待正準備進宮面聖的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對於危險毫不知情的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同準備進宮去面見父皇,來到了玄武門門內,秦王李世民率領手下親信一併殺出,並殺死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隨後令尉遲恭身穿甲冑,佩戴兵器,手持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頭顱前去後宮面見李淵,正在湖上泛舟的李淵一下子嚇壞了,差點掉進湖裡。身邊只有一群嬪妃宮女和幾個文官的李淵,很快便意識到二子秦王李世民已經成功殺害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很多人覺得李淵為何在玄武門之變中為何無所作為?也沒有懲處劊子手秦王李世民?難道是被架空了嘛?其實不是,李淵知道這件事時,秦王李世民大勢已成,而且怒氣衝衝的尉遲敬德就在自己的面前,倘若李淵有所反抗,便會被尉遲敬德殺害。於是李淵只有像兒子李世民妥協,授予秦王全權節制三軍的權力,徹底的像秦王李世民進行了讓步,當時,李淵也不希望兄弟為權引發的流血宮鬥從京城擴大到全國。那樣對於剛剛成立九年的大唐王朝勢必是致命的打擊。而自己成年的兒子就只有秦王李世民一個。只能立這個兒子為皇太子,隨後更是直接禪位與李世民,做了太上皇。
如果說李淵一生有過很多次猶豫不決而釀成過錯的話,那麼無疑這次李淵的選擇,很顯然是正確的。保住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囯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榮耀的時期。
-
7 # 唐風宋月
因為李淵早已被李世民控制。
武德九年六月的一個清晨,李建成帶著李元吉騎著馬進了玄武門,天地間寂靜如雪,只有清冷的風微微在吹。兄弟二人並轡而行,有說有笑,絲毫沒有感覺到一絲絲危險,走到臨湖殿,忽然感覺不對勁,因為前面衝出一騎,正是李世民,兄弟倆打馬回頭趕緊就跑,李世民緊追其後邊追邊喊。
李世民為何會出現在臨湖殿,因為李淵帶了一幫重臣在海池划船等他們來對質,非常休閒。胡三省注引《太極宮圖》:太極宮中凡有三海池,東海池在玄武門內之東,近凝雲閣;北海池在玄武門內之西;又南有南海池,近咸池殿。大家看上圖,從玄武門進來,無論是東海北海還是南海,都離玄武門很近,而李世民所在的臨湖殿則在三海的裡面。就是說,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沒有直接去三海和父親見面,那麼他們想去哪裡。
明明前天晚上李淵決定讓兄弟三人前來對質,看看是否有淫亂後宮的事發生。還讓李世民早點來。現在李世民早點來了,可是卻沒去海池划船,而是在臨湖殿等著。李淵肯定也通知了李建成,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也來了,但是兩人也沒去海池見李淵,而是直接往裡面走,結果在臨湖殿碰到了李世民。只能說,李淵通知李建成的對質地點並不是海池,而是大明宮內的宣政殿。因為宣政殿才是開會議事的地方。
那麼李淵為啥會去海池劃了船呢,答案只有一個,李淵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了。至於為什麼控制在離玄武門一步之遙的海池,就是為了下一步對付李建成李元吉做準備。對於李淵划船,新舊唐書都沒有記載,資治通鑑卻憑空有了這一說法。如果說司馬光不是在創造歷史的話,那麼他就是看到了一些當時的解密資料,而前些年出土的敦煌碎簡就有李淵被李世民控制的記載。所以司馬光願意採納李淵被控制這一說法,否則一切就解釋不通。
於是一切真相大白,就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淵和朝中重臣已經被李世民控制在海池,李世民的第一方案並非殺死李建成搞兵變,而是等李建成李元吉前來對質的時候讓李淵宣佈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狀,把二人拿下,然後自己當太子當皇帝,進行一場不流血的兵諫。所以李世民見了李建成才要單騎匹馬追在後面大喊,就是想把他穩住一起去見李淵,肯定邊追邊喊有話好商量之類的話。但是李建成拔馬就跑李元吉還張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下,可惜沒射中。李世民看看李建成要跑出玄武門,那樣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不得已才張弓搭箭,將李建成一箭穿心。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朝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李淵是這場政變的受害者。因為這場政變,他被迫下臺,當了太上皇。但是,不得不說,李淵又對這場政變負有極大的責任。正是因為他沒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這一場慘劇的發生。
(李淵劇照)
那麼,李淵有那些沒做好的地方呢?
一、沒有鞏固東宮太子的地位。東宮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未來。太子穩定,則朝廷穩定。太子不確定,則朝中大臣必然為了將來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諸皇子中選擇依附,從而造成朝廷的動盪不安。
李淵其實已經確定了太子人選,就是李建成。但是,雖然確定了太子人選,卻並沒有鞏固太子的地位。從史料上我們可以看出,李淵至少三次對李世民說,想要傳位給他。因為這些史料都是經過後來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們並不確定這些史料的真實性有多大。不過,無風不起浪,肯定李淵表達過對李建成的不滿,表達過想把皇位傳位李世民的意思。否則的話,李建成也不會那樣著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淵如果不喜歡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那就應該趁早決定。絕對不能一邊選定李建成為太子,一邊對李世民說,想把太子之位傳給他。這樣做,不是人為地製造兒子們的矛盾嗎?
(李世民劇照)
二、沒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權力。如果李淵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來擔當,不替換成別人。那麼,他就必須趕緊限制李世民的權力。
皇權社會,是一個皇帝權力獨大的社會。凡是皇帝權力獨大的,凡是皇帝實行獨裁統治的,社會反而顯得很安定。若是權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動盪不安。所以,一般皇帝在選定東宮太子後,都會限制其他皇子的權力,讓其他皇子無論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淵在確定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卻並沒有限制李世民的權力。李世民的權力無比大。一方面,他手握兵權。軍隊基本上都在他手裡,由他掌控排程。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權。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裡。連李建成和李元吉都發現了這一點,無論如何,要把房玄齡等文官以及尉遲恭等武官從李世民身邊調開,李淵竟然沒有發現這一點。
如果李淵覺得李世民的權力無法撼動,那麼他就應該儘快換太子,把太子之位讓李世民來當。否則的話,越往後拖,危險越大。
(李建成劇照)
三、沒有處理臨場事變的能力。以上說的,是“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的一些預防事情。當李世民準備製造事變,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淵的妃子們有荒唐事情的時候。李淵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李世民設的一個局,目的是要引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殺掉他們。這是他不敏感的表現。
當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淵。但是李淵對李世民告狀的處理,就顯得很不成熟,很荒唐。他當時是準備在第二天,把一幫老臣叫到身邊,同時把他的三個兒子也叫到身邊,讓他們當面對質。
李建成兄弟和李淵妃子有不正當事情,怎麼能在老臣面前對質呢?這不是顯得很可笑嗎?也許,李淵本來的意思不是對質,而是想調解三個兒子的關係。但是,明知道三個兒子已經勢若水火,還怎麼調解呢?
李淵完全沒有把自己的角色轉變過來,還是以一個父親的角色來處理家庭瑣事,不是以一個政治家的角色來處理國家大事。這樣做,怎麼會不出問題呢?
總之,李淵因為政治水平低,事前沒預案,事後沒應對措施,最終“玄武門之變”發生後,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節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劇。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9 # 酒騎風
用今天的話講,李淵就是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員工一做出貢獻,就給員工分股權。最開始的時候,員工戰鬥力肯定特別棒。但隨著李淵手裡股權越分越少,手下股份越來越多,李淵就變成了一個名義的創始人,慢慢就被踢出公司了。大概就是這麼個流程:
李淵特別成功的地方在於:捨得花錢。也就是捨得對自己的手下進行獎勵。
這對一個造反的創業團隊來說,非常重要。大家無利不起早,而李淵則是手下人有任何一點功績,就會玩命封賞。所以隋唐那麼多勢力,李淵的團隊最有戰鬥力,而且班底最穩。
比如李世民。最早李淵造反的時候,李世民還是李建成手底下玩尿泥的小屁孩。
但隨著李世民的飛速成長,李淵給李世民的待遇,也是火速提高的:
比如李世民原本的爵位是秦王。這個位置皇子都有。
隨後李世民立功,被封為”天策上將“。這個職位就有點兇悍了,意味著李世民可以培養自己的幕僚,培養自己的武裝勢力。
一般來說,皇子到了這個階段,官位就到頭了。然而李淵此時,並沒有意識到未來的皇子之爭。依舊按慣例,不斷封賞。說白了,有功勞就是要賞。
於是李世民成為了”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
這個官職意味著,李世民可以對自己之前的幕僚進行封賞,而封賞的官職也是有實際權力的。
換個說法是:以前諸如尉遲恭、長孫無忌這些人,他們沒有官方身份,只是李世民的附庸。李世民官有多大,他們水漲船高。
但是,隨著這些人有了實權,他們再回到李世民麾下當幕僚都變得困難重重。更何況,隨著李建成繼位。這些已經有官職的人還得面臨被清算?
這時候,程咬金、尉遲恭、秦瓊……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人為了自己,也必須造反。
這事李世民擋不住,李淵就更擋不住了。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一、大唐的開國元勳是開國皇帝的兒子,李淵面對的是千古難題。
初唐史書經過李世民的篡改,本不完全真實,更可悲的是很多現代人對這段歷史的看法來自評書。以為太原首義的只是李世民、劉文靜,甚至相信世民為了逼老爹太原留守李淵起兵,他和裴寂一起灌醉李淵,讓隋煬帝的兩個妃子陪李淵良宵一刻值千金,最終逼反李淵,這純粹是胡扯。李淵太原起兵,身家性命全部搭上,他這個當家的會這個樣兒開工?正常情況,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巨頭(甚至可能還包括李元吉)及劉文靜等一起在起兵前,是經過討論的,一致同意的。起兵初,建成和世民都極為驍勇,軍功差不多是平分秋色的。變化發生在李淵攻入長安稱帝后,建成封為太子後,留守唐都。李世民帶著弟弟元吉在前線為大唐統一大業玩命廝殺,大唐開國六大戰役,李世民打了四個,立下了不世之功。李淵喜憂參半,如果功高震主的是哪個武將,“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就搞定了,但李世民這個開國功臣太特殊,是他的嫡子,李淵面對的是千古難題,對這個身份特殊的一等功臣殺又不能殺,只有使勁地封賞,世民封秦王,特別是洛陽之戰後,滅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個魔頭的秦王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這個天策上將,位列諸王公大臣之上,可以隨意設定屬於自己的官署,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淵改革幣值,順手賞賜給李世民三個鑄錢爐,意味著李世民控制兵權、行政權之後,又有了大唐部分財權,李淵不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李淵見長子、次子權力爭奪激烈,一廂情願地想讓世民鎮守洛陽,陝縣以東歸世民管轄,並且恩准用天子旌旗。誰知,世民不肯;建成、元吉聯手,也怕世民成一字並肩王,最終世民滯留長安。
二、李淵沒想到老二會在京城對老大老三實施斬首行動,他猝不及防,所以無從操控局勢。
世民與建成、元霸(夭亡)、元吉是一奶同胞,李淵既然立嫡長子建成為太子,他儘管知道世民黨羽已成,也斷沒有想到李老二心狠手辣,會在京城李老大的勢力圈內設計下殺手。所以玄武門之變中,李淵被世民利用在先,以老爺子的名義引建成、元吉出洞,然後透過買通的玄武門守將常何,設伏殺死了建成、元吉。
李二這一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建成、元吉授首,世民讓尉遲恭拎著兄、弟的腦袋,智散了太子府及齊王府將士。事發突然,李淵猝不及防,還在和近臣、妃子在宮中人工湖中玩耍,黑炭頭全副武裝帶人逼宮來了!於是,李淵被武裝劫持,成了老二李世民手中的最高階人質,連性命都捏在世民手上,他還怎麼控制局勢?
三、心灰意冷,識時務使他放棄反抗。
李淵見成年兒子中建成、元吉已死,殺人犯世民眼露兇光,李淵眼中除了悲痛,還有驚恐。最終,他還是識時務、顧大局,放棄抵抗,交出軍政大權,找妃子生孩子去了!
李世民既然手髒了,乾脆把殺人大業進行到底,又殺了建成、元吉十餘個兒子才收手,為了減緩內心不安,拼命地睡貌美如花的弟媳、元吉的老婆楊氏,李淵無可奈何!所幸李世民軍政超一流,開創了貞觀太平盛世,還滅了曾威脅隋唐兩朝的突厥。李淵做太上皇之後,最大的復仇計劃就是替世民多生幾個皇弟,增加世民分封負擔,天遂人願,高齡的李淵憑著一副好腎,一氣又生了十幾個!
回覆列表
玄武門之變時,唐高祖李淵為何控制不住他的兒子李世民,李世民又為何能奪嫡成功?其實這與中國古代一項古老的政治制度有關。
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秉持“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嫡長子一般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可是呢,太子往往不一定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因為太子被中國古代的一項古老的政治制度給束縛了,《左傳》裡有“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的說法,“太子者,國之根本”,太子是不能率兵出征的,太子不僅不能率兵出征,在皇帝率兵出征的時候,太子還要留守京師,這項相沿已久的政治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太子,但是呢,卻給太子的東宮集團帶來了一個重大的負面影響,那就是,太子不能率兵出征,讓其他的皇子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晉王楊廣、秦王李世民都是借率兵出征的機會,建功立業並掌握部分兵權的,以致於形成了比太子的東宮集團還要強大的王府勢力。
隋文帝伐陳之時,並沒有派太子楊勇去出征,而是任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大元帥,楊廣不僅率兵出征,而且還兼任揚州、幷州總管,晉王楊廣後來之所以能夠取代太子楊勇,是因為自己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了,得到了以楊素為代表的軍人集團的支援。
(隋煬帝楊廣畫像)
秦王李世民能夠取代太子李建成,如出一轍,李淵稱帝之前,他有三個幫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這三個人都能率兵打仗,可是呢,李淵稱帝以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就再也不能率兵出征了,武德元年(618年)至武德五年(622年)的幾次重要戰役,都是李世民親自指揮的,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李世民籠絡了大批的將帥、文人聚集在秦王府,又掌握了部分兵權,實力非常雄厚。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大破竇建德和王世充,虎牢之戰是唐朝統一北方地區的關鍵之戰,李世民將竇建德、王世充二人俘虜至長安,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勞之大,以致於李淵無官可封,因為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位列太尉,兼尚書令,太尉是三公之一,尚書令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最大的宰相,李淵想了想,只好特設一個天策上將的職位給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畫像)
那麼,唐高祖李淵為什麼不能像後世的清聖祖康熙皇帝那樣,控制住諸皇子之間的黨爭呢?其實,這就與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有關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諸王是有權力開府徵鎮的,王府不僅設有軍隊鎮守,而且還設有官署,諸王掌握了地方上的一部分軍權和行政權,太子也是一樣,太子的東宮不僅有官署,而且還有帶甲兵士,諸皇子容易以自己所擁有的軍權作為憑藉,與朝中的各派勢力形成一個政治集團,這種局面,皇帝自己也無法控制住,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巔峰,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除洪武一朝以外,明清時期的王爺是沒有權力開府徵鎮的,地方上的軍事與民政,諸王皆沒有權力過問,清朝的皇子甚至不能出京師,不到地方上去擔任藩王,這樣一來,就沒有掌握實際的軍權和行政權的機會,他們所擁有的權力,都是皇帝給的,皇帝隨時可以收回,太子也是一樣,太子的東宮集團雖然有官署,但並沒有多少實權,所以明清時期的皇帝可以控制住諸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而發生的黨爭,但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皇帝就做不到了。另外,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有門閥制度,地方上也有實力派,這些實力派容易與諸王達成一種合作關係。
正因為如此,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後,李淵只好採取預設的態度來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而無法控制住局面的發展,甚至不能指責親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