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別相信劉備的話,相信了,你就死定了。

    劉備有兩個兒,一個劉封;一個劉禪。這二子一合併就是AB十AC=A(B十C)。劉封加劉禪=劉~封禪。

    誰才能封禪?只有帝王。這劉備辛苦半輩子才打下一塊托足之地,容易嗎?能拱手送給外人嗎?不能。

    劉備不聽群臣之言,一意孤行,要為二個弟弟報仇,整治乘虛而入的舅子孫權。人家舅子百般討饒,送地送錢送還妹妹,劉備還是不依不饒。結果讓曹丕笑得半死。劉備自己逃到白帝城,無面目回成都見父老群臣後宮。一詔召來故舊託孤。跟孔明說,要是吾兒可以輔助就輔助,要是不可輔助就算了,你可以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什麼話,分明就是一個坑。孔明才不會去跳。劉備這是正話反說,讓丞相安心輔佐,勿生異心,否則,否則什麼呢?其實前朝就有先例,還有好結果嗎?所以孔明冷汗直冒,磕頭出血,口稱不敢……要不,出不出得了這寢宮還在二可之中。而孔明回答發誓詛咒後,劉備才滿意,才放心去了……這也反正劉備先前在說假話。

  • 2 # 棍哥觀史

    我認為這是劉備一心恢復漢室的真誠託付,但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那句“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給了後世太多“看破玄機”的理由,又是埋伏刀斧手,又是以李嚴制約,看似託孤,實為試探。對此我也只想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其實看清這個事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看臨終前的劉備對諸葛亮,劉禪,李嚴都做了什麼。

    而根據《三國志》關乎“白帝城託孤”的記載在《先主傳》裡僅為“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這個是不足以發掘什麼的。那我們來從另外幾個人身上找尋線索。

    我們都知道劉備死前對劉禪說要將諸葛亮看做父親一樣,而劉備死的時候還有一個記載“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也就是劉備對二兒子劉永也交代了要像劉禪一樣把諸葛亮當做父親對待。這裡說明了劉備真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兒孫,所以才這樣交代後事。

    而在《諸葛亮傳》裡記載的這一段為劉備病重之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能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白帝託孤最為重要的一段,劉備對諸葛亮說出的這一席話,是以安國為引子,以託付為目的,以取而代之為下策提出來的,也就是說盡量輔佐我的兒子,如果實在輔佐不了,當以復興漢室為重,取而代之,不可否認這是劉備的客套話,劉備與諸葛亮共事之久,人品深知於心,說出這些話無非是給諸葛亮加擔子,但也能看出劉備有多麼絕望,當然,也看出劉備對興復漢室的偉大志向看的有多麼重。

    而《劉彭廖李魏楊傳》裡關於託孤李嚴時記載了很簡單的一句“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裡會給後人留下把柄,就是李嚴掌了軍權,用以平衡諸葛亮的勢力。但之前還有一段記載,“章武二年,先主徵嚴旨永安宮,拜尚書令。”說明白帝託孤之前李嚴就已經被召到了永安,為何?因為東吳陸遜在夷陵大勝之後一直追到了永安,調李嚴到永安的實際意義就在於做軍事佈防。而諸葛亮是從成都召到永安託孤的,李嚴是一直在劉備身邊直到病重,所以劉備真心想託付重任的是諸葛亮,而在當時的永安,最得蜀中官員敬重的舊臣就是李嚴,所以託付的第二人選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他頭上。並不是劉備有意要用來遏制諸葛亮。

    而劉備於章武元年的時候就立劉禪為皇太子了,也就是蜀國儲君。《後主傳》記載“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表明了劉備之前就為生後之事做了準備,而之前準備的和託孤時所想表達的也是一致的,唯有諸葛亮可以託付而已。至於取而代之這樣的話,也就是表明劉備很倚仗諸葛亮,老夥計要幫忙照顧好劉禪。

    而在陳壽評價裡專門寫到此事“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也最能說明劉備託孤之真誠,毋庸置疑。

  • 3 # 天天啊吖喲

    劉備何許人也,劉備在厚黑學中以厚為尊,只不過是對孔明的道德綁架罷了。在孔明追隨劉備多年的道路上,已然將孔明摸透了。

  • 4 # 9紫氣東來

    劉備以人和而得天下,你看與關羽,張飛雖沒結拜但情若兄弟,生性驕傲的關羽比劉備年長而心甘情願的做老二,而關張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打天下,直止戰死沙場,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劉備的仁義,那隻能說劉備有一套,有組織能力,這是當領導的第一要素。

    其實劉備就一偽君子,臨死還試探諸葛亮,也就是要諸葛表態,必須盡心盡力的扶持阿斗,這江山是劉家的,其實這是劉備虛偽的一面,諸葛本身也是打著框護漢室的旗幟來的,沒有必要試探,借諸葛幾個膽他也不敢把自己架到火爐上烤,因諸葛知道劉備心黑,打了敗仗只顧自己逃命,管它老婆孩子的死活,他兩個老婆被曹操俘虜,還是看關羽的面子才讓其帶回,諸葛聽了劉備的試探嚇得連忙瞌頭像雞吃米一樣,血跡都瞌出來,諸葛是像掉進冰窖,還得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在金錢與權力的面前,有時人才露出本性,再見!

  • 5 # 跳舞的土豆

    謝君之邀!

    關於這段話,《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記載的,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劉備清楚自己蜀國的實力,更明白前路的艱難,於是趁著自己還剩一口氣,給了諸葛亮一把尚方寶劍。

    告訴諸葛亮“君可自取”,其實這句話是說給別人聽的,就是要讓其他人都知道,就算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劉備允許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誰也別來質疑諸葛亮的權力。特別叮囑自己的兒子“事之如父”也是為諸葛亮鋪平道路的意思。給予諸葛亮在蜀國無上的權力,這才是劉備的重點。

    而有人認為這是劉備有意試探諸葛亮,我並不這麼認為,劉備知人善用是眾所周知的,諸葛亮跟隨劉備打天下幾十年,他的傑出才華和赤誠忠心,劉備的心裡比誰都清楚。而且,他們兩人之間是君臣又是摯友,沒有誰比他劉備更加了解諸葛亮了。

    劉備這句話不僅沒有猜疑之心,而且體現了他的胸懷坦蕩,目的是讓阿斗全心全意依靠諸葛亮,也是讓諸葛亮全力輔佐阿斗,將阿斗當做自己兒子一樣輔佐!

  • 6 # AL世界觀

    首先,這句話其實是劉備既害怕諸葛亮也是相信諸葛亮,才會對他這麼說的。

    自古以來,大臣功高蓋主,位高權重一直是皇帝所忌諱的。或許,諸葛亮沒有別的想法,他只想安心的輔佐阿斗,但他那時的威望大過阿斗,這是客觀的。這不是諸葛亮想不想為皇,而是他有這個能力,更有達到萬人之上的條件,劉備怎麼能不害怕不擔心?

    天下有哪個人不想做皇帝?坐在龍椅上的,更要想盡辦法來鞏固自己的皇位。劉備也同那些皇帝一樣,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是靠相信底下的大臣不會謀反自己,而是靠更完善的制度來證明自己不可背叛。劉備對諸葛亮不可能沒有顧慮,因為他一死,劉禪在朝廷沒有威望,壓不住諸葛亮。所以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可“自選”,其實是在試探他,而諸葛亮當然不能說“遵旨”,只能拒絕,還要表示對劉氏的忠心,讓天下人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臨死前所發的誓言。

    劉備的這一招是真的秒。就算以後諸葛亮有別的心思,也沒辦法,畢竟你對先帝發過誓的。

    其次,華人一直非常注重血緣傳承,尤其是皇族的血統更要純正。沒有人願意把自己辛苦打拼的財產送給別人吧。肯定是遺留給自己的兒女,更別說劉備辛苦打拼下來的江山。

    再則,我們看三國裡的劉備(仁義,慈愛),但我們必須知道,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生存群雄割據,戰爭不斷,道義退化的年代的人。在這樣的年代,如果不懂權術,不懂政治,不講仁義,為了蠅頭小利去追逐割據勢力是難以長久的。所以他的所為所謂都必須以仁義為前提,所謂的仁義,就是收買人心,吸引賢者為他打拼。但遇到影響自身重大利益的時候,他就再也無法掩飾自己的內心。如:想獲得劉表的地盤,剛開始不好意思,怕自己辛苦積攢的名聲毀了,但當曹操威脅益州時,就有了藉口,立馬奪了劉表的地盤。

    當諸葛亮的威望影響到阿斗皇位的時候,劉備擔心諸葛亮。但劉備不能動他,他需要諸葛亮輔佐阿斗。所以他用了看似相信的諸葛亮的一句話來栓住他,讓諸葛亮當面拒絕,也就徹底抹殺了諸葛亮心中的慾望。

    劉備的一句臨終遺言,收買了諸葛亮的心,讓他反而更忠心與劉氏。

    其實劉備說:“君可自取”,我的理解為,不是讓諸葛亮取代,意思應該是“如果阿斗不成器,讓諸葛亮另外從別的皇室子孫中再選一個的意思”。

    畢竟,劉備再怎麼仁義,也不會把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給別人。

  • 7 # 神舟六

    老劉在臨掛前從成都把諸葛亮招到永安(白帝城),其目得就是為了託付身後事。自從被陸遜這小兔崽子在夷陵擊敗後,這小子窮追不捨,連驚帶怕倉皇逃命,再加上連日飲食不調,幸得趙雲擋住追兵,再加上年事以高竟然一病不起。

    自覺不久於人事,劉備在臥榻上開始思考後事。”我大兒劉禪雖已立為太子,二兒劉永年幼,但是這時蜀漢已大傷元氣,風雨飄搖,必須有能人扶佐才能安穩守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現在朝中只有諸葛亮能夠勝任,我和諸葛亮共事多年,深知其人品高潔,王佐之才也。只怕諸葛亮自立,但我對他有三顧之恩,應該不會廢禪自立。”

    ”李嚴雖有聲望,但是不足以擔當大任,還是以諸葛亮為首,李嚴為副,託孤二人不至於生變。我把諸葛亮叫來還是以誠相待託付給他吧”。

    於是才有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說。

    必竟人心隔肚皮,歷史上因為那個寶座父子兄弟反目何其之多,更何況一個外姓之人。但是諸葛亮乃聖人君子,一生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怎能自立呢?於是有了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老劉這才放心的去了。

    於是,中國歷史上出了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名相。

  • 8 # 史海尋蹤

    劉備徵吳失敗後,重病將逝,於白帝城(四川奉節)託孤,對諸葛亮說:“先生才學勝過曹丕十倍,必定能安定天下,如果阿斗可以輔佐,那就辛苦先生輔佐他,如果他不成器,先生儘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哭泣道:“臣定當擔負輔佐之責,效法忠貞節操,直至死去”。

    那麼劉備是出於什麼用意說這番話的?

    •劉備是故意的,拉攏人心令臣下死心塌地,一直是劉備的拿手好戲。以前也有過這麼一出,趙雲血戰長坂坡,將襁褓中的阿斗交到劉備手中,劉備接過兒子,生氣的扔到地上,怒道:“為了你這小子,差點損我一員大將!”趙雲連忙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作為當世豪雄,劉備收買人心水平是超一流的。古人崇尚士當為知己者死,主公如此待己,那自是“雖粉身碎骨不能報”。

    •託孤一事也顯出劉備虛偽的一面。他很瞭解諸葛亮,忠貞不渝,平生志願就是“匡扶漢室”。古人對於血脈傳承非常重視,何為漢室,劉邦的子子孫孫才能是漢室啊!他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名正言順。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那不是陷其於不義,讓諸葛當亂臣賊子嗎?所以諸葛感動之餘,連忙跪下:“臣當死而後已。”如果換了託給司馬懿,看劉備還敢這麼說不。

    •阿斗劉禪性格懦弱,但沒有害戾之心。劉備自知以阿斗之能,無以擔負治國大業。他這麼託付,又命阿斗:“你要聽丞相的,要把他當成父親對待。”這就是把國家交給諸葛亮管理,以免阿斗用命自專,誤了大事。因此遺命既是說給諸葛亮,也是囑託阿斗的。

  • 9 # 貓眼觀史

    相信大家都聽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裡面講的是劉備在臨死前把還是很小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輔助劉禪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心願。同時還告訴諸葛亮“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自己為皇”?為什麼劉備臨時前要說這句話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原因。

    原因一,劉備快要離世時,他的舊部剩下的也不多,能擔任此重任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張飛本可以算是這個少之又少的人,可惜的是他喜歡喝酒,喜歡喝酒本沒有什麼,但是因喝酒就誤事就不行了。像有一次戰役時,就是因為張飛喝酒,導致劉備家人都被擄走了,所以能擔任此重任的似乎只剩下諸葛亮了。

    原因二,諸葛亮確實有這個才能,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幫助劉備找到了光明道路,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好成績;是諸葛亮出的聯吳譏曹策略,幫助劉備起死回生;是諸葛亮為劉氏集團集資備戰,解決了劉備後勤之憂;也是諸葛亮的諧調荊益的人才,全心全意的為劉左將軍服務,解決了劉備的後顧之憂。所以劉備絕對相信諸葛亮能擔此重任。

    原因三,他們的政治理念是一樣的,都是要匡扶漢室正統,無論劉禪有多荒唐,但是他是正統的漢室呀,再加上諸葛亮這個人十分注重綱常,在他心目當中,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他絕不會越俎代庖。所以劉備敢於把劉禪把自己的江山交到諸葛亮手上。

    大家現在好奇的是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能理解,畢竟那時候的劉禪還很小,需要人來幫助他打理江山。那麼劉備為什麼要加上“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自己為皇,這句話呢?

    原因一,劉備十分清楚諸葛亮在蜀國的位置,如果自己的兒子真的是昏庸無能,即使自己不說諸葛亮也勢必會取代自己兒子的地位,與其這樣不如由他自己說出來,要真到了那一步,諸葛亮好歹也得顧慮一下他的提攜之恩,在加上他直接把這樣的話說出來了,諸葛亮他還好意思坐上那個位子嗎?

    原因二,劉備心裡十分明白諸葛亮並非是個不忠不義之人,相反他很重視自己的名聲,絕不會背叛劉備。因為劉備對諸葛亮而言有知遇之恩,所以劉備故意說這句話是為了試探諸葛亮。而這時候的諸葛亮當然不能說遵旨,只能拒絕,還要表示自己對劉氏的絕對忠誠,讓天下人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臨死前所發的誓言,不得不佩服劉備的政治手腕。

    原因三,是為了拉攏諸葛亮。自古以來,一旦有大臣的功蓋過了主,那麼皇帝對這個人就不得不防了。即使諸葛亮並無二心,但是劉備他自己就快要死了,而劉禪還那麼小壓根沒有什麼威望,他擔心也許開始諸葛亮真的沒有要自己為皇的意思,但是時間久了呢?大臣們又都推舉他呢,所以他臨死前說的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自己為皇,並不是真的說當劉禪不行時,諸葛亮自己可以為皇,而是為了表達他自己對諸葛亮有多麼重視他,相信他。

  • 10 # 不沉的經遠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在劉備臨死前曾經交代諸葛亮,如果劉禪不值得輔佐,那麼“君可自取”,不過這應該不是讓諸葛亮自己稱帝,而是指可以在劉禪之外選擇一個皇子繼位。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關於這個“君可自取”一直爭議很大,有人說是劉備的肺腑之戰,“誠君臣之至公”,有些人認為劉備是故作姿態,“詭偽之詞”,還有些人甚至陰謀論,說劉備這是為了測試諸葛亮所以故意這麼說,其實早就埋伏下了刀斧手,諸葛亮應答不對一刀就砍了,這完全是瞎想。

    在夷陵之敗以後,蜀漢集團人員損失慘重,此時劉備能用的不過諸葛亮、簡雍、董和、吳懿,李嚴,費觀等人,其中只有諸葛亮、簡雍是跟隨他多年的元老,董和等人都是益州派的,劉備根本沒有什麼選擇餘地,他除了相信諸葛亮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而且任何一個智商線上的人在此時都會做出最正確的應答,保證輔佐幼主,哪怕是曹操、司馬懿在這個場合下也不會說錯話,這種測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以劉備說這句話應該是出於本心,畢竟他和諸葛亮相知多年,這點把握還是有的。

    而他那句“君可自取”也不是讓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的意思,封建王朝歷來是家天下,子孫相傳,劉備一心復興漢室,也不可能隨便將漢的法統想讓。所以劉備的意思應該是萬一劉禪不可用,那麼允許諸葛亮從其他皇子中選擇一人來代替劉禪。

    這種事情在漢代早有先例,像陳平和周勃廢立劉弘擁立劉恆,而霍光也廢立劉賀擁立劉詢。劉備直接授權給諸葛亮,允許他根據情況廢立皇帝,這個並不超過歷史上臣子的許可權。此外,劉備在臨死前還讓劉禪、劉永等人都“父事丞相”,顯然也是這個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寶寶儘快入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