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簡短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題城山晚對軒壁

    一枕清風夢綠蘿,人間隨處是南柯。

    也知睡足當歸去,不奈溪山留客何!

    這就是范成大在一壁煙蘿前面打了個瞌睡,醒來後發現晚了,該回家了。

    這是典型的怡情小詩,點出人生如夢,終留不住。

    用民族復興夢來解析?這是要歌功頌德麼?

    詩的功用,是用來抒發情懷、記錄生活、發現問題的。

    抒懷者為李白,錄世者為杜甫,歌功頌德者自古以來也不勝其數,但是作品上乘的可以說一首都沒有。千古流傳的詩作,都是反映民間疾苦、表達個人情懷、針砭社會時弊的大氣魄、大情懷作品。

    到了今天,大家甚至對這種詩詞創作冠上“老幹體”的名稱。這是一種發自老百姓內心的不認同。

    李白也寫過不要臉皮的干謁詩,杜甫也發過“三大禮炮”,千年之下,還有誰記得?他們得稱“詩仙、詩聖”靠的是浪漫恣肆的感情衝突,格律謹嚴的反映社會現實。這些東西才是他們詩歌中的主流。

    對於我們今天來說,這種隨時聯想到歌功頌德的心態,至少在詩文精進的路上是不可跨越的阻力。

    范成大這首《題城山晚對軒壁》只是一首個人情感表達、興之所至的小詩,用詞清新簡單,更有中唐之後韓愈散文入詩的特色,跟民族大義沒有一毛錢關係,甚至和他自己那些精巧構思用典的詩也有不同。

    范成大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滯、堆垛典故的現象,和一些似禪非禪、似儒非儒的議論,明顯深受江西詩派的影響。不過他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這首詩沒有引經據典,沒有繁複構思,正是他突破江西詩派窠臼的明證。

    在清新淺近的語言中,慨嘆人生如夢,我們終將醒來,有些莊周夢蝶夢莊周的意思。

    這無疑是一首好詩。

    范成大費了大半輩子才把自己的詩從窠臼中衝出來,我們為什麼又要用自己的分析把它關進去?

    就算每個讀者讀到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個人感受,這也還算正常。

    但你要用“民族復興夢”來解析,那得多大的想象力才能把這些牽扯到一起?

    恕我無能,沒那個本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曆1973年1月16日的屬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