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理
-
2 # 兵器知識譜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任何一種軍事裝備都有它存在的實戰意義,頭盔上的槍尖同樣如此。古代頭盔上的槍尖叫做“鍪頂”,即兜鍪的頂部裝置,所謂“兜鍪”就是頭盔的意思,兜鍪頂除了有槍尖以外還配備頂纓,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裝飾,二是風向標,兩種作用都具備實戰價值。
先來說裝飾吧,軍隊是一個行動高度統一的武裝組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軍隊設定了森嚴的等級制度,便於領兵的將領指揮軍隊行動時形同“如臂使指”般高效。
為了體現等級制度的存在,軍隊就需要建立軍銜制度,古代軍隊的軍銜還不夠完善,不像現代軍隊這樣用領章、簡章、胸章來體現等級,所以只能用服飾或者甲冑來進行區別,而最顯眼的表現方式莫過於兵士頭頂上的兜鍪。
比如說宋代軍隊,士兵與軍官的區別是兜鍪的材質,布質兜鍪為士兵,皮質兜鍪為軍官。
軍官等級的高低取決於皮質兜鍪的配置高低,皮質兜鍪配紅色頂纓者相當於現在為尉級軍官,頂纓稀疏者相當於少尉排長,頂纓密實者相當於相當於上尉連長。
兜鍪頂除了配置頂纓以外還配備槍頭狀鍪頂者相當於現在的校級軍官,配槍頭頂纓稀疏者相當於少校營長,配槍頭頂纓密實者相當於上校團長。
而鍪頂的長短就起到了區別將校軍官的作用,鍪頂槍頭長者為將,軍種鍪頂槍頭最長者相當於現在的上將司令官或者國家、軍隊最高統帥。
▼下圖為98版水滸傳中的豹子頭林沖,他佩戴的兜鍪所配備的鍪頂較高,但頂纓稀疏,說明他所擔任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軍銜級別只相當於正營級少校或者副團級中校的軍銜,距離“將軍”的級別還差著很遠的距離,說明他在軍中的職務並不高。
比如說郎世寧在《乾隆秋獵圖》中展現的乾隆皇帝戎裝形象裡,皇帝的兜鍪頂就是最長的,體現了他做為最高統帥的地位,這就是鍪頂以裝飾來發揮軍銜作用的形式,官兵們可以透過鍪頂來判別指揮官在軍種的等級。
再來說一說第二個作用——風向標,古代軍隊中的單兵遠端攻擊武器是箭矢,當士兵使用弓弩向目標發射箭矢時,箭矢的飛行彈道將會受到側風影響。
這一點與現代軍隊槍彈射擊精度受側風影響沒有本質區別,而且箭矢初速遠遠低於槍彈,因此受側風影響更為嚴重。
為了提高箭矢命中率,古代士兵在瞄準目標時除了考慮距離的同時還要考慮側風影響因素,而此時頭頂上的兜鍪頂纓就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比如說在射擊環境中,頂纓被風吹向左側微微揚起,說明此時的氣象條件為右側輕風,箭矢對目標的瞄準點應稍稍向右偏移,當箭矢發射出去以後在右側風的影響下就會正中目標,這就是測風法射擊原理。
最早採用測風法原理髮射箭矢的古代軍隊應是戰國時期的趙國軍隊,準確來說應該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軍隊。
▼下圖為根據出土文物復原的漢代軍隊兜鍪,它沿襲了戰國時期趙軍使用野雞毛做為鍪頂的做法,這頂兜鍪有三根野雞毛,說明持有者在軍隊中屬於高階將領。
很多人認為“胡服騎射”只是一個簡單的袍服改胡服、步射改騎射的過程,其實不然。
所謂“胡服騎射”其實是一個針對軍隊乃至整個國家進行的一次重大戰略思想改革,其中就包括軍銜制度的落實,服裝和騎兵改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其中“頭盔上有一個槍尖”就是趙軍的軍銜,只不過那個時候使用的不是槍尖,而是羽毛,即“雉羽”,說白了就是一種野雞的雞毛。
不同顏色和不同長度的野雞毛代表不同的軍銜等級,通常顏色越鮮豔、長度越長、數量越多,表示軍銜越高。
插在兜鍪頂上的野雞毛最先發揮的作用就是風向標,這一點是跟匈奴人學來的,至於軍銜作用則是跟秦軍學來的,不得不承認趙華人真的很聰明,這也是戰國時期趙軍單兵戰鬥素養天下第一的原因(秦軍的軍銜在鎧甲上,測風功能不明顯,且不使用兜鍪,只用皮弁,不具備防護作用)。
使用野雞毛做為鍪頂的傳統一支延續到了清朝,比如清朝官員冒頂上的“花玲”,區別只是將野雞毛改成了孔雀毛。
至於槍尖狀的鍪頂在古代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製作成本高昂;第二、實用價值不高。
在軍官兜鍪中大規模使用槍尖狀鍪頂的朝代是唐宋時期,設計者在考慮體現軍銜作用的同時還考慮到它的攻擊作用,當戰鬥發展到近身肉搏的程度時,可以摘下兜鍪用槍尖狀鍪頂刺死敵人。
然而現實中這樣的功能很少發揮作用,因為配備了槍尖鍪頂的中級軍官往往不會投入到近身肉搏戰中,而肉搏戰中使用得到槍尖鍪頂計程車兵又沒有資格使用。
更重要的是配備槍尖狀鍪頂的兜鍪加工工藝十分複雜,成本非常高,不可能為所有計程車兵普及,因此“頭盔上有個槍尖”的兜鍪只存在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古代軍隊中還是使用野雞毛做鍪頂較多,如果某部影視劇中連士兵頭頂上都帶著槍尖,那絕對是二把刀導演拍的神劇。
全軍官兵均實現槍尖狀鍪頂普及的軍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歐洲現代軍隊,得益於冶金技術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到來,兜鍪的生產開始在流水線上以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加工成本大大降低,這時候的兜鍪就不再是珍貴的手工製品,而是標準化的鋼盔,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頭盔”。
比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德國陸軍,官兵頭盔上都有一個槍尖狀的鍪頂,問題在於這個時候的軍隊就不能再算作是“古代”了,隨著機槍的發明以及手槍的普及,鍪頂的實戰意義已經不復存在,因此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鍪頂徹底從軍事裝備中消失。
▼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重機槍火力小組,他們的頭盔上就帶著像槍尖一樣的鍪頂,由於鍪頂失去了體現軍銜的裝飾作用和近戰作用,這種設計很快就消失了,失去價值的東西總是會被淘汰在歷史中。
-
3 # 味哎兒
現在人不太理解了。因為時代過去
古人很講究的,不論什麼東西都要有個標。標就是標識的標。
商朝婦好墓,裡面出土過小玉人。這個小玉兒的頭髮是不一樣的。也就是髮型是種族的表示,衣服式樣是民族的標誌,佩戴什麼是氏族的標誌。
所以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是讀書人的儒者,可以一眼看出來的。
宋朝的時候,店小二也是可以和老闆區分開的。
現在新疆小女孩18歲前是以頭髮辮兒的數量表示的。
紅樓夢裡的有孫子,那一輩人是以頭上有裹布顯示的。
而1965年以前,農村集市上要賣的東西是插個草標的。
(老太太頭上勒個暖帽。)
所以什麼東西都要有一個標誌,讓人家明白。
因此古代軍人的頭上頭盔上有個尖兒,就是行伍出生的標誌。尖兒是個槍頭。
實際上槍頭底下有各種各樣的色彩的條子,是表示軍階的方式。軍服的式樣是兵種的標誌。
而將軍以上的人是佩戴著令旗的。這在戲劇中各武將,背後上插的三角旗子可以看見的。這就是令箭令旗現象。
沒有令箭令旗的將軍是調動不了軍隊的。
所以古代軍人的衣服稱為號。現在說的哪一號,人仍然沿用著的。
而頭盔上的槍頭和纓子就是標。
看古書的時候可以看見“標下”一詞,就是在總軍陣中站在哪個具體方陣裡的表示。也就是總軍隊,各個分陣用衣服顏色表示,各分陣內不同軍種站的位置用頭盔的標顯示。
而總軍陣有三個大陣。一個是前軍,一個是中軍,一個是殿後軍。
三軍陣中,每個陣分為5個兵種。先鋒部隊,中軍部隊,後勤部隊,左右兩翼保護部隊。
各部隊在分刀斧手,長槍手,箭手,騎兵等等。
實際上還有隨軍醫師,伙伕,運輸的等等。
(臉向牆的是兩翼保護隊)
這些人必須有個區分,所以衣著和帽飾是不同的。否則區分不出來。
所以三軍陣有一個帥字旗統領。
每個具體矩陣有將旗統領。
每個軍種是由號服表示。
每個具體兵種軍階由頭盔纓標表示。
(中軍有物資的)
所以士兵跟隨著纓標,纓標跟隨著號服總長,總長跟隨著將旗,將其跟隨著帥旗,完成一個整體軍隊的形式。
因此對軍隊動員集合的時候,各歸本部。也就是每個士兵和人員都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不然幾千.幾萬.幾十萬的人,匯在一起就亂套了。
-
4 #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兒
古代野炊烤肉吃時有油,又燙手,用頭盔上的槍尖扎著吃,乾淨衛生又安全。也方便繼續加工,多撒孜然香料鹽巴,烤至合適程度。
-
5 # XYS5918
其實古代華人已經對雷電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那個頭盔上槍尖狀的尖尖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避雷針,在戰場上免得被雷公劈死。
都說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真是無知。
-
6 # 石海釣沉
盔尖主要作用就是區分不同部隊和將官等級的標記。古代戰場上亂軍混戰,將領的盔尖上有束鮮豔的盔纓,很容易就能被己方士兵識別,暴土揚塵的環境下士兵只要跟著影影綽綽的盔纓走,就不會落單。在歐洲歷史上,盔纓除了起到類似區分敵我的作用外,還有提振士氣的妙用。羅馬士兵身材不高,在和各路蠻族作戰時很是受傷,後來他們改良頭盔時特意在盔頂加上了顏色形態都很誇張的羽飾,藉助頭盔和羽飾的作用,彌補了和蠻族士兵間明顯的身高差。
在中國,盔尖和盔纓很早就已普及。甚至還有段佳話。楚莊王有次宴請將領們喝酒,有個將領喝大了,趁照明失靈的空當非禮了王的女人。這寵姬也不是尋常物,情急之下一把薅下了非禮者的盔纓並找莊王告狀,莊王閃電般權衡了下利弊,果斷命令在場所有人把盔纓摘下扔掉,最終保全了一員虎將的名節。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盔纓就是軍隊普遍裝備的裝飾物了,是軍人軍容的重要象徵。
此外,盔尖或說鍪尖還有一個隱秘的功能。古代野外作戰間隙,頭盔就是將士們做飯煮水的炊具,盔尖往地上一插周圍再生堆火 晚飯就有著落了,所以北方農村直到現在還保留著的做鍋盔的傳統,就和這頭盔和盔尖有莫大的關係。
實際上,盔尖直到上個世紀仍在流行。1915年才最終從德國士兵腦袋頂上消失掉。當年,德國士兵的尖頂盔可是盛名在外,盔前正面用黃銅圖案來標明部隊所屬的地區,盔頂,槍尖形狀代表步兵,彈丸形狀代表炮兵 馬頭形狀代表騎兵 鍍金的則代表高階將領,連盔尖帶頭盔全都鍍金的,那基本就是王室專用了。但在一戰塹壕戰中,這頭盔讓德國兵遭了老罪了,在低矮的工事裡,頭上矗著根十公分的避雷針那真是苦不堪言,走哪都磕磕絆絆不說,一不留神還容易纏住電線有觸電的危險。觀察敵情更是危險,剛一伸頭盔尖就先暴露了你的意圖,對面狙擊手就已經瞄上了,等你剛把頭抬出戰壕外,對方子彈已經衝著你天靈蓋飛過來了……綜上所述吧,1915年德軍就算重視軍容軍貌再病態,也最終取消掉了華而不實的尖頂盔,改用了和後來的M35頭盔很相似的新式頭盔。
-
7 # 無邪cz
為甚麼全部傳統將領的頭盔上頭,都有一個像槍尖同樣的器械呢?
這畢竟做甚麼用的?咱們先來打聽一下傳統盔甲的經歷吧。第一、增強頭部防備,緩和鈍器危險。傳統將士頭盔上的槍尖,它能夠或許起到必然緩衝和卸壓好處,它能夠卸掉來自上方兵器帶來的襲擊力度,分外是對少許如錘、棍棒、鐵蒺藜、骨朵等鈍器帶來的危險。
第二、做裝修增長威儀,表現級別。盔槍以及盔纓的存在,能夠讓將士們個個看上去相對宏偉魁偉、雄姿勃發,以增長戎行英武霸氣、整潔整潔的典禮感,同時,偶然候,也會對差別級別軍官的盔槍做加長版,大概以差另外盔纓色彩來標識,以表現某人其職位的分外性。
第三、軍中標記,辨認指標,利便批示。盔槍上的盔纓,能夠憑據色彩的差別,來作為對差別佇列,或敵我兩邊緊張的辨認標記。而經歷盔槍的是非及盔纓色彩,還能夠作為將帥之間,差別級另外軍官之間劃級的標記。大概是經歷有沒有盔槍來辨認將帥的地點,以利便戰爭中的同一批示與調和。
第四、死裡逃生之際,當兵器。傳統將士兜鍪上的槍尖,如同長在頭上的短矛,在環節或危殆時候,往往能夠當兵器使,分外是在蒙受近間隔的赤膊戰,當手中沒有任何可行使的兵器時,長有槍尖的兜鍪,是唯獨尚存且能夠或許應用得上的便當兵器。在一部叫做《斯巴達三百好漢》的影戲裡,就有如許一幕鏡頭,斯巴達戰士用頭上的槍尖刺波斯弓箭手。
固然,關於兜鍪當兵器的情節,在中國四臺甫著的《三國演義》裡也曾有這麼一幕刻畫: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使勁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邊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摧毀。策手迅速,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第五、能夠當炊具支架,起不變好處。傳統行軍接觸,若碰到極其的環境,大概火頭軍沒有跟上來,在臨時無炊具可用的環境下,兵士們能夠拿純金屬材質的兜鍪當成鍋來作飯,而盔尖則恰好能夠刺入地下臨時當成支架來支援大地。
-
8 # 尼古拉斯旁觀者
這玩意兒有個專有名詞,但是我忘了它叫什麼了,但古人特意給它配個名,顯然是有用的。我能想到的是這玩意兒可以彰顯身份,比如不同的級別,槍尖大小和高度都有不同,配的櫻絲大小和顏色也不同。主將來根兒避雷針頂腦袋上,屬下和士兵甭管離多遠,一眼瞅見就知道老大還活著,軍心就穩了。所以象徵性大於實用性吧,但是它肯定也有一定作用,衝鋒陷陣的將士頭盔頂上也有,但是要短得多,我估計也能起到一定防禦效果,比如古代武將多有使用狼牙棒、熟銅鐧、大鐵錘之類鈍兵器的,如果對方掄起鐵錘來一招泰山壓頂,他頭盔頂上這個尖尖可能會讓鐵錘的力道走偏,不至於一錘把腦袋砸扁。
估計是這樣。
-
9 # 噬魂宇楓
主要是在戰場上更好的指揮士兵,頭盔有等級,古代是冷兵器,打仗往往是成千上萬的人廝殺在一起,難分敵我,混戰中可以透過頭盔判斷將領所在的方位!
-
10 # jM秒鐘
1、普通士兵頭盔沒這尖頭,將領才有,這尖頭用於戰場混亂場合給自己計程車兵一個識別將領的標誌。
2、偶爾也能用來扎扎敵人,或者pk面臨被砍頭時撥開敵人砍過來的武器
回覆列表
既然是軍用裝置,那麼每一個看似多餘的設計都是為了增加存活機率
頭盔上面的那個尖專業術語應該叫做盔槍,頭盔這樣設計,有以下幾個好處:
第一,增加防護安全
我們已經知道了頭盔的發明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問題是普通頭盔雖然可以防止利器的刺穿,但是對於鈍器則效果比較差。比如說有人手持狼牙棒,對你當頭劈來,這個時候因為頭盔有盔槍,就可以引導狼牙棒往側邊襲擊,緩衝所帶來的壓力。
第二,增加一套進攻武器
我們說過了,盔槍是可以取下來的,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頭盔也可以作為一種武器。三國演義中就曾經描述小霸王孫策作戰時就使用盔槍自衛。
第三,可以作為炊具
行軍打仗,特別是長途奔襲,很難會有足夠的炊具來生火做飯,頭盔上面有一個槍尖,可以直接把頭盔倒過來插在地上生火煮食。陝西著名的小吃鍋盔就是源於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