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實說

    公元1356年,朱元璋擊敗了元朝八萬軍隊,一舉收復了當時全國東南地區的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南京。這件事,在歷史上有著兩個重要的意義指向:一、它是中國自西漢以後,又一支以農民起義軍的身份,完成換代大業。二、打破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個怪圈,第一次也是第一支由南向北,北伐成功的軍隊。

    擊敗元朝軍隊,很多人歸納為元朝軍隊在經歷了多年歌舞昇平後,這隻在當時世界橫掃歐亞大陸的最強兵種,元蒙騎兵。也慢慢地在驕奢中喪失戰鬥力了。另外元蒙騎兵在當時也摻雜著大量的漢兵,整體蒙族騎兵的比例並不太高。但是同樣也有人持不同意見。雖然元蒙騎兵有一段時間戰鬥力低下,但是在紅巾軍、朱元璋起兵的時候,元蒙也出現瞭如王保保一批名將。他們麾下的元軍,戰鬥力也直線恢復中。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紅巾軍也一度北伐過。但與元軍交手中,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

    而具史載,朱元璋擊敗八萬元軍,似乎是沒費多少篇章,而王保保似乎被稱為名將也名過其實了。在於明軍多次交手中,基本也是與失敗為伍,逃跑為主啊。

    這你就大大冤枉了元軍和王保保這些人了。在之前,朱元璋1355年也攻過一次南京,但是損失慘重。這就說明了一件事,王保保絕不是庸才,元蒙軍隊也不是一個肉團隨意搓捏。

    而在1355年後,明軍與元軍的戰鬥力一漲一消?主要有幾個原因:

    朱元璋方面人的作用

    朱元璋與一個人談了一次話。這次話決定了明朝幾百年的基業。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劉基劉伯溫。

    朱元璋問了劉伯溫一個問題:天下起義軍這麼多,為什麼卻都難以成事?而劉伯溫則回答了九個原因:一、不敬孔孟,敗壞人倫。二、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糧餉不自給,臨陣不知兵法。五、只知取於民,不知養於民。六、為將者大多心胸狹隘。七、士兵缺乏訓練,打仗形同鬥毆。八、勝時聚如蟻,敗時鳥獸散。九、彼此相互攻伐、相互猜疑。

    這九個缺點不克服掉,你雖名是義軍,但骨子裡還是草賊流寇。這一席話如同重重打了朱元璋一記響響的耳光。但是朱元璋聽後,如獲至寶。並針對這九點進行了改革。

    他設立大都督府,設立刑臺、制定軍法、實行屯田制......一系列組合拳打了出來。明軍也透過這些措施,明軍慢慢地強大起來,由一隻農民起義軍慢慢有了正規軍隊的影子。

    最後透過一系列的改革,明軍逐漸形成了卓越的戰鬥素質——那就是衝鋒迅猛,令行禁止,高度的執行力。擁有了這些素質的明軍,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鐵血明軍的標誌。

    再說元蒙方面人的作用

    一、多年的驕蠻奢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元蒙軍隊的實力。

    二、雖說在王保保(擴敦帖木兒)一大批名將疊起的時代,元軍的戰鬥力也在恢復。但是當時的情形卻是:評書上講的“十八路反元”就很形象地說明了當時元朝的處境。陳友諒、張士誠、陳壽輝、劉福通、朱元璋.......眾多農民起義軍雖然與元軍的交手中,敗多勝少,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元軍的實力。

    三、元朝統治集團內部在如此情況下,不說勵志發奮,反而更加腐朽不堪,內部傾軋,軍閥互鬥。

    再說明軍 元軍兩方體質裝備的比較

    從裝備上來講,明軍要比元軍稍弱一些。明軍當時的裝備是普通士兵穿著罩甲,作戰時候會穿著輕質的鐵甲,佩戴鐵質的范陽帽,類似現代的軍帽加了一圈外簷。僅僅只是起到一些簡單防護作用。士兵的個人素質彼此相當,而元軍當時在中原平原生活時間已久,也並不像是在草原上那樣彪悍勇猛了。但是公平來說,元軍的個人體質確實還是比明軍高大強壯一些。

    明軍 元軍馬匹的比較

    從馬匹上來說,當時元軍還是佔著草原遊牧民族的光。不愁戰馬的來源。可以從海量的馬匹中挑選出體格健壯的馬匹,而朱元璋則要吃虧不和。馬匹的來源只有靠打勝仗繳獲的戰利品、從民間收購來的耕地馬匹。從上述方面而言,在單兵作戰能力上元軍還要是稍佔優勢的。

    但是明軍為什麼在這場看上去稍顯劣勢的戰鬥中,打敗了元軍,最關健的是這點:

    一、明軍也有不少名將才臣。透過多年與元軍的戰鬥,慢慢對元軍的戰鬥套路研究得一清二楚。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也就是這個道理。

    二、明軍有一批卓越的騎兵將領:如徐達、常遇春......這些將領的統兵能力和軍事指揮能力都堪稱一代名將。

    三、科技的領先。儘管元軍馬背上得來的天下,元騎騎射了得。但是明軍逐步開始裝備火器。當冷兵器遭遇到火槍大炮時,就只能是一邊倒的局面了。

    四、明軍在改革後,士兵的執行能力、勇猛能力都大大提高。再加上一批名將的率領。

    而元軍僅僅從體質上、裝備上稍佔優勢,而將領、士兵、新式裝備的採用全落下風。如果不被明軍虐,也是沒有天理了。

    1356年,朱元璋大軍集結南京城下,開始搭建雲梯登城奪戰,最終守城元軍堅持不住潰逃城內,城牆被明軍奪取。但元軍並沒有放棄,繼續與明軍進行巷戰。元軍行臺御史大夫福壽兵死於亂軍,元軍平章阿魯灰、參政伯家奴及集慶路達魯花赤達尼達思等人也全部戰死。御史王稷、元帥李寧等官員三百餘人被俘虜;蠻子海牙則出逃投奔了張士誠,水寨元帥康茂才和苗軍元帥尋朝佐、許成、劉哈剌不花、海軍元帥葉撒及阿魯灰部將完都等人各率部下投降,南京落入朱元璋手中,盡得城中軍民五十餘萬。

    這時南京周邊地區就只剩下一個鎮江尚未攻克。朱元璋於是派徐達、張德麟和廖永安等將攻打鎮 江。徐達等人率軍抵達鎮江後展開攻城,很快就攻破城牆將之奪取。負責防守的苗軍元帥完者圖逃走,守將叚武、平章定定戰死軍中。自此,南京與周邊地區全部被朱元璋所佔領。再後來,明朝建立政權後,對元軍的態度是不求和不妥協。一邊打一邊恢復經濟。最後,把原本以“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活活給打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並相繼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這一切最終被清王朝繼承。

    很多人說明朝的國土疆域要比清朝小很多。這裡就有一個冷知識了。實際上明王朝在印尼還擁有幾座城市呢。之所以為什麼土地少,不是打不下來。 而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些土地看上去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看不上,懶得去打而已。

  • 2 # 歷史百家爭鳴

    提到蒙古軍隊,大家肯定是覺得是不得了的,畢竟蒙古鐵騎曾經橫掃中國,還打到了歐洲多瑙河,可謂是作戰力超強,讓歐亞各國也是聞風喪膽。那麼,第一次面對蒙古軍隊的朱元璋,是怎麼打贏的呢?

    第一,蒙古軍隊生活懶散,安於享受。自打蒙古建立元朝以後,天下太平,蒙古族作為統治者,自然是陷於花花世界的生活。軍隊鍛鍊的少,戰鬥力也就上不去了。而明軍長期戎馬生涯,長期嚴格紀律所形成的令行禁止的作風,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蒙古軍隊是不能比的,明軍的戰鬥力也是不亞於蒙古軍隊的。

    第二,蒙古軍隊消耗大。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紛起,蒙古軍隊不得不到處鎮壓,蒙古人就那麼點,打了這麼多仗,消耗也大,人數不夠了。所以當時蒙古軍隊裡並沒有很多蒙古人,反而漢人佔了很大部分。

    第三,元軍殘暴,不得民心。瞭解元朝歷史的都知道,元軍喜歡屠城,對漢族是採取暴力壓迫。漢族對元朝是非常不滿的,看到朱元璋打元軍,自然是盡心盡力地幫朱元璋。

    第四,朱元璋有良臣名將。朱元璋的身邊有謀士劉伯溫,李善長等,這些人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謀士,自然是為朱元璋出謀劃策。與元軍作戰的徐達常遇春,也是當時威名赫赫的將領。

    第五,朱元璋準備充分。面對元軍,朱元璋是把元軍摸的透透的,可謂是知己知彼。加上制定了正確的戰術,朱元璋先清除南京周圍的各路元朝軍隊。經過水戰、陸戰等幾次大戰,朱元璋擊敗了幾路元朝軍隊,最終打敗了南京的元軍。

    起初元軍有著一手好牌,可是元軍不爭氣,敗了自己祖宗的榮光。而朱元璋,作為貧農,不棄不餒,步步壯大自己,實現完美逆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壓電壓互感器燒壞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