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效果和效益向來都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三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效率是指以儘可能少的投入獲得儘可能多的產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確的做事,即不浪費資源。如,勞動生產效率常用人均產量、人均產值等指標來表示。 但僅僅有效率是不夠的,管理當局還應該關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動以便達到組織的目標。效果是一項活動的成效與結果,是人們透過某種行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產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結果。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確的事情,即所從事的工作和活動有助於組織達到其目標,其主要是由戰略(如經營領域選擇是否得當,生產的產品是否對路?為了擴大企業的規模,應該併購什麼樣的企業?為了擴大產品出口,是應該先打開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決策所決定的。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統運轉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利益。具體地說,它反映了人們的投入與所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關係,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那麼組織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呢?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效率是關於做事的方式(實際上是策略的制定),而效果則關係到所作的事是否正確(實際上是戰略的制定),其涉及到組織的結果及組織的目標。因此,企業管理當局不能只是關注達到和實現組織目標,也就是關注效果(戰略是否正確),還應該儘可能有效率地(正確的策略)完成組織工作。否則,將無法實現企業的高效益。在成功的組織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輔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雖然有效果但卻是低效率 的。 什麼是效能? “效能”這個詞的原意是指事物所蘊藏的有利的效用能量,主要從能力、效率、質量、效益這四個方面體現出來。效能、效率、效益是既相互聯絡,極容易混淆,又有明顯區別的幾個不同概念。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強調一個“效”字,但所指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為什麼效率不是效能? 效率的本義是指在單位時間裡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說是某一工作所獲的成果與完成這一工作所花人力、物力的比值。從經濟意義上講,效率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係。是不是辦事效率越高就越好呢?不一定正確。因為效率並不能反映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確。 效能則強調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確性與效果方面的有利性。例如,甲企業100個生產工人年產彩電產值1億元,由於外觀、質量因素使得產銷率只有60%;乙企業200個生產工人年產彩電產值1.5億元,產銷率高達95%。如果單從效率上講,甲企業的效率明顯高於乙企業。然而,甲企業生產的產品市場銷路不好,顯然甲企業生產的目的沒有達到,它不符合效能的有利原則,乙企業的效能明顯好於甲企業。因此,效能好是保證工作有效的前提。只有效能有了可靠的保證,提高效率才有實際意義。 效率與效能另一個區別是獲取的途徑、方法不同。世界著名管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西蒙對“效率與效能的區別”作過較全面的剖析,他認為:“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術和一些合理的規範,再加上領導藝術;但是要提高效能必須有政策水平,戰略眼光,卓絕的見識和運籌能力”。 為什麼效益也不是效能? 效益是人類行為活動追求的目標之一,是管理的永恆主題。經濟效益是指有效產出與其投入之間的比例關係,可以運用若干個經濟指標來計算和考核。 效益高低並不完全等同效能的高低。效益是構成效能的重要因素和有機部分,但效益的高低並不一定反映得出效能的高低。因為效益所體現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現實性,而效能所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現實性和潛在性,它不僅體現效果和利益的大小與高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取得效果和利益的能力大小與強弱。 怎樣衡量企業效能? 衡量效能的因素包括能力、效率、質量、效益四個層面。 企業效能指標從內容上說,包括效率和效益高低的現實性指標、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性指標兩大方面。 效率和效益高低的現實性指標,其實質是測評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開展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大小與高低。在管理實踐中,可以採用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人均利潤、總資產利潤率、淨資產利潤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判。 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性指標,其實質是測評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潛在能力。在實際管理中,可以採用內部溝通效率、優良客戶增長率、產銷率、產品優質率、客戶忠誠度、員工滿意度、群體內聚力、員工建議增長率、技術進步率、新產品貢獻率、資本充足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將效率和效益高低的現實性指標、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性指標兩大方面進行綜合加權計算,則可得出企業效能高低的綜合性判斷。
效率、效果和效益向來都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三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效率是指以儘可能少的投入獲得儘可能多的產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確的做事,即不浪費資源。如,勞動生產效率常用人均產量、人均產值等指標來表示。 但僅僅有效率是不夠的,管理當局還應該關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動以便達到組織的目標。效果是一項活動的成效與結果,是人們透過某種行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產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結果。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確的事情,即所從事的工作和活動有助於組織達到其目標,其主要是由戰略(如經營領域選擇是否得當,生產的產品是否對路?為了擴大企業的規模,應該併購什麼樣的企業?為了擴大產品出口,是應該先打開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決策所決定的。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統運轉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利益。具體地說,它反映了人們的投入與所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關係,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那麼組織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呢?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效率是關於做事的方式(實際上是策略的制定),而效果則關係到所作的事是否正確(實際上是戰略的制定),其涉及到組織的結果及組織的目標。因此,企業管理當局不能只是關注達到和實現組織目標,也就是關注效果(戰略是否正確),還應該儘可能有效率地(正確的策略)完成組織工作。否則,將無法實現企業的高效益。在成功的組織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輔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雖然有效果但卻是低效率 的。 什麼是效能? “效能”這個詞的原意是指事物所蘊藏的有利的效用能量,主要從能力、效率、質量、效益這四個方面體現出來。效能、效率、效益是既相互聯絡,極容易混淆,又有明顯區別的幾個不同概念。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強調一個“效”字,但所指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為什麼效率不是效能? 效率的本義是指在單位時間裡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說是某一工作所獲的成果與完成這一工作所花人力、物力的比值。從經濟意義上講,效率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係。是不是辦事效率越高就越好呢?不一定正確。因為效率並不能反映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確。 效能則強調人的行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確性與效果方面的有利性。例如,甲企業100個生產工人年產彩電產值1億元,由於外觀、質量因素使得產銷率只有60%;乙企業200個生產工人年產彩電產值1.5億元,產銷率高達95%。如果單從效率上講,甲企業的效率明顯高於乙企業。然而,甲企業生產的產品市場銷路不好,顯然甲企業生產的目的沒有達到,它不符合效能的有利原則,乙企業的效能明顯好於甲企業。因此,效能好是保證工作有效的前提。只有效能有了可靠的保證,提高效率才有實際意義。 效率與效能另一個區別是獲取的途徑、方法不同。世界著名管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西蒙對“效率與效能的區別”作過較全面的剖析,他認為:“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術和一些合理的規範,再加上領導藝術;但是要提高效能必須有政策水平,戰略眼光,卓絕的見識和運籌能力”。 為什麼效益也不是效能? 效益是人類行為活動追求的目標之一,是管理的永恆主題。經濟效益是指有效產出與其投入之間的比例關係,可以運用若干個經濟指標來計算和考核。 效益高低並不完全等同效能的高低。效益是構成效能的重要因素和有機部分,但效益的高低並不一定反映得出效能的高低。因為效益所體現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現實性,而效能所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現實性和潛在性,它不僅體現效果和利益的大小與高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取得效果和利益的能力大小與強弱。 怎樣衡量企業效能? 衡量效能的因素包括能力、效率、質量、效益四個層面。 企業效能指標從內容上說,包括效率和效益高低的現實性指標、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性指標兩大方面。 效率和效益高低的現實性指標,其實質是測評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開展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大小與高低。在管理實踐中,可以採用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人均利潤、總資產利潤率、淨資產利潤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判。 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性指標,其實質是測評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潛在能力。在實際管理中,可以採用內部溝通效率、優良客戶增長率、產銷率、產品優質率、客戶忠誠度、員工滿意度、群體內聚力、員工建議增長率、技術進步率、新產品貢獻率、資本充足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將效率和效益高低的現實性指標、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性指標兩大方面進行綜合加權計算,則可得出企業效能高低的綜合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