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家族歌呢

      做“燕皮餛飩”的功夫一點不比佛跳牆省。打製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然後只能是人工手工打製而成,形狀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餡料則是剁五花肉絨,蔥花加鹽味精料酒混合而成。包好的肉燕一般用高湯煮,這才跟煮餛飩差不多。煮好的肉燕舀進放了蔥花的碗中,再撒上點胡椒粉、麻油,其香撲鼻。  肉燕皮是福州著名的傳統食品,已有數百年曆史。  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故被譽為肉燕皮。  原料配方 精肉50千克 澱粉50千克 糯米4千克 植物灰鹼0.5千克  製作方法 1.選料:選用豬後腿精肉,要現宰現用,力求新鮮。  2.剔肉:原料肉須剔淨筋膜、碎骨等,然後將精肉塊軟硬搭配分組(習慣上稱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將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覆捶打,並加入適量糯米糊、植物鹼以增強粘性,捶打時用力要均勻有節奏,肉坯要反覆翻轉,邊捶打邊挑除細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膠狀肉泥。  4.制燕:將膠狀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勻地撒上薯粉,輕輕拍打壓延,直至成型,稱為鮮燕。  5.晾乾:將鮮燕切成寬16釐米的長條疊卷,懸掛於通風處晾乾,即成幹燕皮。  產品特點 厚薄均勻,破損少,表面無明顯皺紋,富有營養,每千克乾肉燕皮可切成八釐米見方的片約600張。  因燕皮製作工藝複雜,很多人沒時間去做,即便是一些門店也是使用的成品“幹燕皮”。  幹燕皮相當於餛飩皮,但不是新鮮的,是乾的,便於保薦,又脆味道又鮮美,是用豬精腿肉、雞蛋、澱粉等按一定比例經混合棒錘打等特殊工藝加工成紙一樣的薄片,再包上肉餡,就是扁肉燕(燕皮餛飩)了,味道好極了,是福州風味小吃。  吃法:幹燕皮攤開後,要用乾淨的溼毛巾或裝上乾淨水的噴霧器均勻的給溼潤柔軟(這樣包時皮不會破裂),再剪成餛飩皮一樣大小,就可以包肉餡(包成園頭散尾形的),包好後放到已抹好底油的盤上在鍋內或蒸籠內旺火蒸幾分鐘(肉餡熟了即可),取出備吃,吃時放入開水裡或高湯裡煮沸加鹽醋味精胡椒蔥花等作料即可。  要想做出上好的“太平燕”,必備上好的燕皮方妥。而上好的燕皮又需人工精心打製。所以如今生產燕皮仍是手工作業,福州城裡打製燕皮的小店很多,俗稱“臺江聚記、城內同利”,尤其是在僻街陋巷,時不時都可以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嗒裡嗒”之聲,循聲尋去,那便是賣燕皮小店的所在。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很多人都會慕名尋到福州澳門路陳君凡開的同利老鋪購買。  提起這歷史百年的“同利老鋪”,自1876年創始至今,店址始終都設在澳門路這條古街上,至今已傳承五代了。國家內貿部曾授匾該店譽為“中華老字號”。如今這個寶號已傳承給第四代傳人陳君凡了。現年50歲的陳君凡從12歲時繼承祖業,隨父學藝,如今已從近40年。他打製燕皮嚴守祖訓、一絲不苟、始終如一。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透過精細複雜的工序手工打製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入口鮮香,營養豐富。  【肉燕皮的幾種傳統吃法】  第一種吃法:將燕皮切成邊長8釐米的方塊包肉餡,肉餡以三層肉、蛋、蝦仁、乾貝等配料,包成圓頭散尾狀的扁肉燕,蒸熟後投入已煮沸的高湯中或火鍋中均可。  第二種吃法:把燕皮切絲,抖松至散開,用沸水先撈一遍(切勿放入清水中漂洗),再投入已調好料的清湯中煮沸,滴幾滴香(麻)油,撒一小撮香蔥,加幾片綠菜葉,灑一點胡椒粉,便是入眼如潤玉翡翠,入口則清鮮辛香的燕絲湯。  第三種吃法:剁肉成泥,捏成丸,沾上燕絲,滾成圓球狀,蒸熟或用微波爐制熟後,衝入高湯即可食用。  第四種吃法:以紅酒糟煮燕絲湯打荷包蛋,稱酒肉包蛋,風味獨特。  第五種吃法:將蒸熟的扁肉燕下油鍋炸,趁熱沾辣椒醬、番茄醬等食用,中餐西吃更受青睞。  第六種吃法:用扁肉燕加煮剝殼的蛋品,配粉絲、香菇、腐竹等煮湯,便是那傳統的“太平燕”。  附:肉燕皮加工食品  一、“肉燕”(又名“小長春”):是將鮮魚肉、豬腿肉,一起剁為肉泥,蝦乾、荸薺剁成末狀,加適量骨湯、蛋液、味精、紹酒、蝦油(或精鹽),用筷子拌勻為餡。每張乾肉燕皮用水浸溼放入餡一份。然後把燕皮中間捏緊,使邊緣自然彎曲成長春花形,故名“小長春”;擺在籠屜中用旺火蒸5分鐘取出,加入沸水鍋中,用旺火煮沸,撈起放在湯碗裡,撒上芹菜末。骨湯下鍋燒沸,加入適量蝦油(或精鹽),紹酒、味精攪勻,倒在“小長春”上,隨後灑上麻油即成。  二、 “燕丸”:用料與肉燕相似。將豬肉、魚剁為肉泥,加上味精、紹酒、骨湯、芹菜末(或蔥末)、蝦油(或精鹽)、澱粉,用筷子拌勻。另將乾肉燕皮切成絲條狀,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絲中滾動,用手捏緊,使燕絲均勻摻入肉泥球中,再擺在籠屜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將燕丸放在湯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將骨湯下鍋燒沸,調味後衝入燕丸中,灑上麻油即成。  三、 “燕絲”:將乾肉燕皮切成絲,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放在湯碗中,撒上蔥末。將骨湯下鍋燒沸,加味精、蝦油(或精鹽)等適量調味品後,衝入燕絲中,灑上麻油即成  關於“燕皮餛飩”有一個由來:相傳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吃多了山珍,他家廚師便想出一個新花樣,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番茄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方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福建地區對餛飩的稱呼),煮熟後配上高湯。御史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由此才有了“燕皮”一說。  關於“肉燕”,郁達夫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寫的《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提到過:“初到福州,打從大街小巷裡走過,看見好些店家,都有一個大砧頭擺在店中;一兩位壯強的男子,拿了木錐,只在對著砧上的一大塊豬肉,一下一下的死勁地敲。把豬肉這樣的亂敲亂打,究竟算什麼回事?我每次看見,總覺得奇怪;後來向福州的朋友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所謂肉燕者,就是將豬肉打得粉爛,和入麵粉(實為‘地瓜粉’——編者),然後再製成皮子,如包餛飩的外皮一樣,用以來包制菜蔬的東西。聽說這物事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獨有的特產。 ”  汪曾祺先生也曾在《初訪福建福州篇》中提到肉燕:福建人食不厭精,福州尤甚。魚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圓大,不是用刀斬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製成的。入口不覺有纖維,極細,而有彈性。魚餃的皮是用魚肉捶成的。用純精瘦肉加茹粉以木槌捶至如紙薄,以包餛飩(福州叫做“扁肉”)謂之燕皮。  燕皮餛飩,用燕皮包的餛飩。燕皮是用精瘦豬肉捶打而成。兩斤肉泥放進甘薯粉裡,可以捶出十斤燕皮。忘了是哪一個散文作家曾說,福州人喜食燕皮,在70年代什麼都配給供應的時候,一個人一個月只有二兩肉,別的地方嫌肉不夠,要揀肥的油的,攢上一家人的定量,買上一斤肉,紅燒了吃個油光嘴香來過癮,而福州人則會把這二兩肉捶成燕皮。捶時用荔枝木的砧板荔枝木的手槌,將一塊純精瘦肉捶成肉泥,三個人圍著齊腰高的荔枝砧板捶打肉泥,手臂此起彼伏,聲音清脆悅耳。  一直都很喜歡吃燕皮餛飩,去淘寶上找了一家正宗的店,買了一包“同利”燕皮,自己做一碗燕皮餛飩。  燕皮買回來,是一疊疊像毛邊紙一樣的,取出幾層,用乾淨的溼毛巾上下包了,讓燕皮吸溼變軟。這工夫調製肉餡。肉糜里加上鹽薑黃酒等調好味,再加拍碎剁細的荸薺、碼過味道的蝦仁拌勻。燕皮加上肉餡包裹成金魚形,也就是隨手一捏,上蒸鍋蒸熟。做一碗湯,調好鹹淡,把蒸好的燕皮餛飩放進去,撒上蔥花就是了。餛飩在蒸過之後,餡裡的湯汁油珠散在了湯裡,這湯自然鮮美清香,因此在做湯的時候,我只用了蝦皮熬湯,連油都不用放了。  肉燕除了包成餛飩做小食,也可以配以鴨蛋入饌,稱之為“太平燕”,是過春節時的必備菜。福州土語中鴨蛋與“壓亂”諧音,亂都壓了,豈不太平?“太平燕”之名也由此而生。燕皮除了做肉燕和平燕,還有幾種別樣的吃法:燕皮切絲煮湯,叫燕絲湯;把肉餡捏成丸子沾上燕絲煮湯,叫燕丸湯。  本文為摘錄文章,在此感謝原創作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花果為什麼掛不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