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自己宣傳的是6個月到36個月,即解決的是幼兒園之前的問題。孩子三歲上幼兒園,上了幼兒園後沒必要去早教了。
我個人的看法,早教訓練的包括兩個方面:在孩子方面,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環境,特別是大動作和小動作的訓練。在家長方面,是讓家長學會許多和孩子互動和遊戲的方法。
為什麼要上早教呢?
在我看來,早教其實並不是教孩子的,而是教育家長的。因為就一般而言,每週一次,每次1-2課,實在是不可能教給孩子 什麼。尤其是去早教的孩子都是3歲前,也不可能有目的的去學什麼。早教就是將玩的方法傳授給家長,讓家長懂得在家裡該怎樣與孩子一起玩,一起相處,從而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
教育是分功利性教育和非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是小學以後,要求孩子有一定目標,在一定時間內掌握一定的知識。非功利性教育實際上是寓教於樂,適於學齡前的孩子。特別是3歲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所謂學習,其實就是較好的完成一些大小動作,順利度過一些敏感期。
以我所在的早教機構而言,這是一個外資的全球性機構,主要的課程有三大塊:歡動課,6個月以後的孩子都可以參加,根據月齡段劃分課程,課上主要是教孩子大動作的運動,有些運動看起來還有些難度,家長如果掌握了就可以給孩子翻跟頭,吊單槓等等。這些是在課上學,回家玩的。音樂課,8個月以後的孩子可以參加,其實也是老師帶著家長唱,孩子參與其中而已,這樣家長學會了歌曲後可以在家與孩子一起互動,孩子到了1-2歲開始進入音樂敏感期,這時候家裡有個比較好的音樂環境肯定是有益的。藝術課,大約20個月以後的孩子參加,就是和父母一起在課上完成一個藝術作品,這對孩子的精細動作、度過繪畫敏感期等也都很有好處。對於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環境,家長學習了這些東西后,在家裡就可以營造這樣的環境和孩子互動了。
那些以為可以再早教學習到什麼的家長一定會失望吧,這未免太功利了。其實我參加了兩個外資和一個內資早教的體驗課,給我的感覺就是內資的課程就是功利教育,有目的的讓孩子進行抓珠子,學數學等等課程,這樣可以滿足家長的內心的需求,並且打出的是“與幼兒園接軌”的招牌。對此我是非常反對的。
綜上所述。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首先要上師範學習,父母也非天生就可以養育,去早教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育兒的過程,是上“父範”“母範”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學習兒童心理,學習怎樣和孩子相處,怎樣給孩子營造環境,這些對於3歲前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如果沒有去過早教,如果沒有和早教老師接觸,學習,請教,就不會知道孫瑞雪,不會去學習兒童心理,不會明白各種敏感期。
我的孩子從7個月開始上早教,10個月左右開始上音樂課,24個月後開始上藝術課,他的發展一直非常“正常”(這就夠了),他現在會“唱”許多歌曲(基本就是念一些歌詞,但肯定是唱),而且對於音調非常敏感,學說話也很快,我覺得這是和他上音樂課,家裡有音樂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畢竟中文的音調也很重要。我個人也從早教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早教自己宣傳的是6個月到36個月,即解決的是幼兒園之前的問題。孩子三歲上幼兒園,上了幼兒園後沒必要去早教了。
我個人的看法,早教訓練的包括兩個方面:在孩子方面,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環境,特別是大動作和小動作的訓練。在家長方面,是讓家長學會許多和孩子互動和遊戲的方法。
為什麼要上早教呢?
在我看來,早教其實並不是教孩子的,而是教育家長的。因為就一般而言,每週一次,每次1-2課,實在是不可能教給孩子 什麼。尤其是去早教的孩子都是3歲前,也不可能有目的的去學什麼。早教就是將玩的方法傳授給家長,讓家長懂得在家裡該怎樣與孩子一起玩,一起相處,從而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
教育是分功利性教育和非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是小學以後,要求孩子有一定目標,在一定時間內掌握一定的知識。非功利性教育實際上是寓教於樂,適於學齡前的孩子。特別是3歲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所謂學習,其實就是較好的完成一些大小動作,順利度過一些敏感期。
以我所在的早教機構而言,這是一個外資的全球性機構,主要的課程有三大塊:歡動課,6個月以後的孩子都可以參加,根據月齡段劃分課程,課上主要是教孩子大動作的運動,有些運動看起來還有些難度,家長如果掌握了就可以給孩子翻跟頭,吊單槓等等。這些是在課上學,回家玩的。音樂課,8個月以後的孩子可以參加,其實也是老師帶著家長唱,孩子參與其中而已,這樣家長學會了歌曲後可以在家與孩子一起互動,孩子到了1-2歲開始進入音樂敏感期,這時候家裡有個比較好的音樂環境肯定是有益的。藝術課,大約20個月以後的孩子參加,就是和父母一起在課上完成一個藝術作品,這對孩子的精細動作、度過繪畫敏感期等也都很有好處。對於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環境,家長學習了這些東西后,在家裡就可以營造這樣的環境和孩子互動了。
那些以為可以再早教學習到什麼的家長一定會失望吧,這未免太功利了。其實我參加了兩個外資和一個內資早教的體驗課,給我的感覺就是內資的課程就是功利教育,有目的的讓孩子進行抓珠子,學數學等等課程,這樣可以滿足家長的內心的需求,並且打出的是“與幼兒園接軌”的招牌。對此我是非常反對的。
綜上所述。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首先要上師範學習,父母也非天生就可以養育,去早教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育兒的過程,是上“父範”“母範”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學習兒童心理,學習怎樣和孩子相處,怎樣給孩子營造環境,這些對於3歲前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如果沒有去過早教,如果沒有和早教老師接觸,學習,請教,就不會知道孫瑞雪,不會去學習兒童心理,不會明白各種敏感期。
我的孩子從7個月開始上早教,10個月左右開始上音樂課,24個月後開始上藝術課,他的發展一直非常“正常”(這就夠了),他現在會“唱”許多歌曲(基本就是念一些歌詞,但肯定是唱),而且對於音調非常敏感,學說話也很快,我覺得這是和他上音樂課,家裡有音樂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畢竟中文的音調也很重要。我個人也從早教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