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樂緣475
-
2 # NameException
劉邦剷除的主要為異姓王,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西漢初期的八個異姓諸侯王大都不是劉邦的舊人,並是在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形勢下被封為王,最後除了弱小的長沙王暫時保全,其他七個都被削弱剷除,或被殺,或被廢。
當天下平定,大權在握之時,軍事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那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為了穩固專制政權,又怎麼能讓比自己更有軍事才能的人握有兵權,讓其他有著極高政治聲望的人不受“掌控”而留下自己專制統治地位動盪的隱患。
或許就是為了專制中央集權,鞏固自己和子孫的統治地位,如此,剷除這些功臣似乎是必然的政治趨勢。
-
3 # 肥宅說史
是的,劉邦的做法就是簡單的“狡兔死,走狗烹”,說什麼中央集權,什麼太子劉盈懦弱,怕自己死後無人能治都是藉口。
最好的證據就是說他為鞏固中央集權的,他滅了異性王后馬上又封了同姓王,並沒有做到中央集權,而且在快死時有弄出個白馬之盟,說白了,就是不相信劉姓以外的的任何人,而說劉盈懦弱,怕治不了異姓王也是藉口,憑這一點殺韓信,英布,彭越等可以理解,但憑這點削了張熬的王位就說不過去了,要不是他有魯元公主這個護身符,只怕結局不會比韓信等人好,還有說劉邦只殺異姓王的,從史書就可以看出蕭何要不是夠聰明,也不一定能善終,樊噲要不是運氣好也活不到劉盈繼位。
我的看法是,劉邦一開始或許並有“鳥獸盡,良弓藏”之心,只是想敲山震虎嚇嚇那些功臣像軟禁韓信,削趙王張熬王位等等,到後來功臣們人人自危,有兵權的都起來造反,他也只好把“鳥獸盡,良弓藏”這件事進行到底了。
-
4 # 瘋笑趣事
劉邦其實並沒有想殺他的兄弟們 - -。韓信只是手中軍權太大,放在哪個開國皇帝身上,都會不安,所以被連降三級,但是劉邦並沒有殺他,只不過是為了鞏固政權,殺他的是呂后跟被逼的蕭何,韓信死後別的異姓王人人自危,然而又有小人進讒言說他們想造反,如彭越英布,御史簡單一查就匆匆上報說確有此事,但是彭越也不是劉邦殺的,殺他的還是呂氏。英布直接被逼的造反了....到後期呂氏為了,鞏固呂氏政權殺了不少有威脅的功臣,好在有劉邦死之前留的那句“非劉氏不封王,非軍功不封候”,呂氏不敢太放肆。
-
5 # 大拿陳
劉邦雖然殺了一些人,可是並不能認為“大殺功臣”及“狡兔死、走狗烹”。
劉邦稱帝時,封王封候者百餘人。其中燕王臧荼涉嫌謀反被殺。韓王信被逼反匈奴最後被殺,燕王盧琯同韓王信下場一樣。楚王張耳涉嫌謀反被貶宣平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被殺!這其中韓信被呂后所殺,彭越間接死於呂后之手(她對劉邦說的話導致劉邦殺彭越,也有可能劉邦只是順水推舟)。英布死於第二代長沙王吳臣之手。
劉邦所封的異性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倖存。
其餘功臣如張良,蕭何,陳平,夏侯嬰,周勃等皆活著。
所以劉邦在歷代皇帝中,不算殘暴的。
-
6 # 阿岔視角
一、事實上劉邦除掉的也僅僅是幾個人——韓信、彭越、陳豨、英布。即使不論這些人是不是“忠臣”,而只是按數量來說,說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就“除掉忠臣”也不對。因為忠臣,準確地說應該是“功臣”數量那麼多,這幾個在其中所佔的比例實在太小。
二、就是被除掉的這幾位,也還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忠臣”——在天下統一之後,他們幾個都被分封為異性諸侯王。實際地位僅次於皇帝劉邦。而按照國家制度,這幾個也都有至少不遵守的嫌疑,有違反朝廷相關制度的行為——收留朝廷通緝的人物,託病不上朝,不執行朝廷命令,私下擴充自己的力量……而這些都給大統一的社會帶來隱患。這也就是說他們不僅不是忠臣,而且還是國家統一局面的潛在或現實的隱患。除掉他們應該是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的。不能算是除掉忠臣。
三、在《史記》的相關記載中,除掉上邊幾個中間有陰謀的成分,特別是對韓信和彭越——此後還因此衍生出許多生動的故事。但即使這些陰謀、手段都是真的。以阿岔看,那也是必須的。這就不是在具體事件上程式合法,手段合理的問題;而是國家安定還是戰亂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有利於國家安定,哪怕是犧牲一部分人或他們的利益,那都是必須的。因為和戰亂造成的社會危害比,清除潛在的威脅成本最低,代價最小。其實劉邦之後呂后等執政者也不斷堅持打擊諸侯的行動,其中大部分被打擊的應該是劉姓諸王、諸侯。因為這是大勢、大局所在。
四、殺忠臣不對。但對於“謀臣”、“功臣”,則要看國家統一之後,他們對國家是有利還是有害。他們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去看待個人得失。如果是隻在乎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整體利益,那他們實際上已經從戰友變成了新的敵人或者變成潛在的敵人。而消滅敵人自然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
7 # 關東俠客
劉邦是歷史上偉大帝王之一,大漢民族奠基人。劉邦出身布衣,四十八歲起兵逐鹿天下,在三年之內統一全國稱帝,文韜武略非常歷害。後世評價說劉邦亂殺功臣,這有失偏頗。劉邦除掉的是那些對大漢政權構成危脅的異姓王,而那些沒有兵權的開國元勳都獲得善終,這一點比朱元璋強百倍。
劉邦豁達有氣度善於用人,為戰勝楚霸王項羽聯合其他諸侯王建立廣泛統一戰線。天下統一後共有八個異姓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燕王藏荼,趙王張耳,韓王信,楚王韓信,燕王盧綰。這些異姓王手握重兵,裂土稱臣對大漢王朝構成嚴重危脅。劉邦己經老邁,不在有生之年解決異姓王問題將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韓王信封地在漢匈邊境交界處,匈奴人侵,韓王信打不過同其議和。劉邦產生疑心,韓王信索興投降匈奴,公元前197年和匈奴人入侵被殺。梁王彭越,燕王藏荼和淮南王英布以謀反的罪名被殺。燕王盧綰逃到匈奴境內,趙王張耳是劉邦女兒魯元公主的駙馬,因屬下謀反被貶為庶人。楚王韓信被奪兵權後降為淮陰侯,劉邦沒捨得殺他,把韓信留在長安養起來。劉邦平定陳豨之亂時,呂后和蕭何設計誘殺在鍾室,劉邦聽說後又驚又喜旦且可憐他。只有長沙王吳芮接出兵權和地盤得到善終。
劉邦剷除異姓王同時,大封同姓王,與群臣相約盟誓非劉姓不王,違者天下共誅之共討之。劉邦對丞相蕭何有些不放心,蕭何把上林苑閒置土地分給長安無地百姓。劉邦找這個藉口把蕭何扔進監獄。後來有人勸劉邦說您在前線指揮打仗時,蕭何在後方運籌幃幄,要反那時早反了,何必現在反呢?劉邦怕犯眾怒把蕭何釋放,並倒歉稱自己是桀紂之類的人物。此後各開國元勳都得到善終。所以,劉邦並沒有亂殺功臣,除掉的是漢家天下有危脅的異姓王。其他功臣之不過是敲打一下。用飛鳥盡,良弓藏來形容劉邦不公正。藏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1殺韓信並非劉邦本意,儘管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韓信有逼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的行為,但論功行賞時,高祖還是覺得他蹶功甚偉,"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說明他是講良心的!代國陳豨造反,韓信準備矯詔赦免官奴進攻皇宮,被舍人樂說的家屬告發,呂后和蕭何誘殺了韓信; 韓信死於呂后之手,平叛歸來的高祖問了蒯通的話,印證韓信以前的忠誠,竟後悔莫及,說明他根本沒除功臣的意思
2.政治家的眼光。誅殺異性臣子彭越、英布、張敖等人,是英明之舉,皆因都有反漢的事實在,所以三下五除二是應該的,重病之中仍親自出徵滅了英布,取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不屬政治上的錯誤。
3.“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簫何”,簫丞相也曾引起他的懷疑,差一點讓他也不得善終,但調查清楚後也沒為難他!
4.“飛鳥盡,良弓藏”似乎是劉邦給予樊噲的最後歸宿,但他所展現的一貫行為,讓高祖憂慮,況盧綰反叛於前,高祖為避免重蹈覆轍,尚屬英明之舉!
5張良自從跟隨劉邦後,儘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從沒居功自傲,深得高祖器重和信任,越是聲名鵲起越是謙虛老實厚道,也沒被榮華富貴矇蔽雙眼,也得善終!
6.周勃、陳平、曹參等都沒有飛鳥盡弓藏!
當然劉邦的疑心重,但,只要無僭越之心,不是懷疑物件,他是不會痛下殺手的!所以,劉邦沒飛鳥,盡弓藏的意思!
-
9 # 太陽樹1988
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像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都得到了榮華富貴及安全,被劉邦或呂后除掉的主要是異姓諸侯王、侯,比如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這些人要麼戰功太大,要麼在加入劉邦陣營之前已經雄踞一方,劉邦解決掉這些人,不僅符合其劉氏統治需要,同時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理由如下:
一是劉氏統治的需要。劉邦其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的樣子,待他終於一統天下坐上皇位時,年紀比較大了,而這些異性諸侯王個個都是風雲人物,要命的是都比他年輕得多,自己在位時他們會安分守己,但是隻要他一去世,溫和怯懦的太子劉盈不可能是這幫人的對手。所以劉邦在後期開始找各種理由解決這幫異性諸侯王,甚至到了想法設法逼這幫人謀自己反的地步,好在自己駕崩之前為繼承者掃清威脅。
二是郡縣制是社會發展的主流。秦朝的郡縣制及秦始皇開創的至上皇權深入人心,更深入劉邦的心,所以郡縣制是歷史的主流,雖然說漢朝劉氏統治者基礎較為薄弱,不能一步到位,但封國也應該縮小範圍,控制在劉氏皇族範圍內。隨著歷史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郡縣制便得到徹底鞏固了。
-
10 # 歷史神秘人
劉邦還是講點道義的,不像朱元璋那樣把功臣幾乎殺光了。劉邦建立漢朝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鞏固自己的權力和政權,自然就向那些威脅到自己的人開刀了,其實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劉邦殺不了幾個,劉邦主要殺的就是異姓諸侯王。
蕭何,張良,曹參,周勃,陳平,樊噲等劉邦的功臣和兄弟,劉邦就沒有殺嘛,劉邦殺的是對自己有威脅的異姓諸侯王。劉邦封了七個諸侯王,殺了六個,留下了一個。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韓王韓王信,都被劉邦給幹掉了,只留下一個勢力弱小的吳芮。劉邦當初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可都是這些諸侯王幫助劉邦的結果啊,之所以幫劉邦還不是為了勝利後大家分贓共享權力的果實嘛!可是劉邦建立漢朝後,他要想國家穩定,權力鞏固就一定要除掉那些諸侯王,這既有個人的恩怨,最主要的是中央集權國家就是那樣乾的,劉邦也不能例外啊!
要知道七個諸侯王可是佔據了一半的漢朝領土啊,大家各自為政,表面上尊稱劉邦為皇帝,暗地裡還不是各搞各的啊!諸侯王可是保有威脅到劉邦的兵力啊,如果七個諸侯王聯合起來,劉邦就頭疼了,睡不著覺了,也許皇帝都當不成呢!所以劉邦就必須幹掉這些諸侯王,劉邦也確實能幹,在他的高明的手段下,七個諸侯王逐漸被幹掉了六個,剩下的那個不足為患,也算為自己留下點名聲啊!至於劉邦對待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文武之臣和兄弟則沒有狠下殺手,一起榮華富貴就是啦,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是編制內的人,大家吃著一鍋的飯,以後劉邦的家天下還需要這幫功臣輔助呢,畢竟治理國家不依靠些開國功臣也是不行的,再說了他們沒有自主的兵力,也就對劉邦構不成多大威脅,能放過就放過嘛,劉邦不是殘暴的君王,還是講點情義的。當然諸侯王中最冤枉的就是韓信啦,劉邦可以不殺韓信的,可是到頭來還是殺了韓信,沒辦法,誰叫韓信太會打仗啦,留下他總感覺不放心啊,不為我所用,怕被別人所用,最放心的辦法就是幹掉他,韓信其實沒有謀反的心,死的夠冤枉的!
回覆列表
劉邦統一天下,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異姓王。自古以來,帝王都有唯我獨尊的心理,怕功高蓋主,江山不穩。什麼鳥獸盡丶良虧藏,就是騙人的鬼話!
帝王平衡術,如果不除掉那些忠臣,他的威望就不能彰顯!
所有的帝王的統病,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等!
帝王之心,只有同心同德打江山,沒有同享福貴之意!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心理也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