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不會逆流的時光

    歷史上的某天,“秦”已經倒完了,“項”也滅亡了,一句話,革命已經成功了。好漢們如今都發跡變化,變成了一個個的“諸侯”,爽啊。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

    會議是誰主持的,《史記》沒說。但這並不重要,因為這個會議的主角是劉邦。

    劉邦的表現,《史記》說得非常到位

    劉邦首先明確表態,說我不行,秦是大夥一起倒的,項是大夥一起誅的,新時期了,誰坐這個位子,我看還是再議一議吧。

    “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好漢們雖粗,但這事兒上不粗。不用任何“秘書”或“大師”教,他們也立刻聽懂那句“還是再議一議吧”是什麼意思了,所以,沒人議。

    這就不大像個開會的樣子了,劉邦就笑,說都是一起過來的老弟兄,大家暢所欲言!

    於是眾人就開始暢所欲言,都說還是得沛公來,我們就認沛公。“沛公殆天授”,這是為過去的“倒秦”和“誅項”一再證明了的真理。

    信沛公,就得勝利。要是沒有沛公,這“秦”還不知道要“倒”到什麼時候呢?“項”就更不用說了,能不能“誅”,還是個問題,沒準兒各個山頭還要反過來被項賊給誅了呢。

    啪啪啪啪,一大堆,老粗們都還挺能說。有關會議材料,都把後來的理論界給看傻了。他們慨嘆,看來“倒秦”讓人迅速成長啊,非唯沛公殆天授,就這些從龍附驥的傢伙們,也是“殆天授”啊。

    結論就是,“沛公殆天授”過去是真理,今後,也將繼續是真理,天下要長期堅持。

    群臣固請,劉邦還是笑著說,不合適,不合適,還是要再議一議。

    “大師”演戲

    《史記》筆法善謔,最會寫政治上的“行為藝術”和“心理學”。只輕輕一句“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就點破了套路。

    什麼套路呢?不妨回看下《留侯世家》裡的一幕。

    當時還是“誅項”戰爭打得很焦灼的時候,除了正面打,劉邦也開始琢磨別的招兒。主要就是怎麼瓦解楚軍,怎麼把“倒秦”中暴起的其他山頭都拉過來。也就是把自己這邊的人搞得多多的,把項羽那邊的人,搞得少少的。

    這天,有個“大師”給劉邦出了個主意,說秦無道啊,不搞封建,搞郡縣,搞得“六國之後”都成編戶民了,您現在不是“倒秦”嘛,何不通電全國,“復立六國後世”?

    “大師”說,這可是政治上的高地啊,您先站上去,“六國之後”得多感激您啊,六國百姓得多佩服您啊。他們一定會“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呀。

    到時候,就怕是楚國的百姓,也會拋棄項賊,跟著楚王室之後來投,說您最會安排天下啊。

    “楚必斂衽而朝。”

    當時就把劉邦給說傻了,樂傻的。

    劉邦浮想聯翩,認為此計甚妙,拍著大腿說:好,就這麼幹!拜託先生了!

    “漢王曰,善。”當天,劉邦一直暈乎乎的。

    歷史戲劇性

    之前一直在外面做聯絡工作的張良,這天突然返回根據地了。

    張良第一時間來見劉邦,劉邦還很興奮地對張良說,子房,快過來!快過來!

    “子房前!”我有個好事告訴你。

    張良說,什麼好事?劉邦說,是搞項羽,讓天下人都說我牛。

    啪啪啪啪啪,劉邦把那個大招兒複述了一遍。中間照例用他一向好“大言”的手藝,誇張了幾處動作和效果。

    然後還笑問張良,怎麼樣?意思是,這個大招兒的精髓,我把握得還到位吧?

    不料張良當頭一棒,說我去,完了!這是個大坑啊!

    “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張良著急地說,您還沒這麼幹吧?劉邦聽得呆了,連說還沒還沒。張良就說,哦,萬幸。

    劉邦就問,“何哉?”張良不愧是人情諳熟、各線通吃、見機深的秘密工作大師。

    他一邊擺小木棍,一邊給劉邦分析,擺一根,說一條。劉邦聽一條,就嘆一句“我去”,一直嘆了七句,完全給張良敲醒了。

    劉邦看著張良,說子房,多虧你回來了,這套路太深了;張良忙道,我來晚了,我來晚了,還是沛公殆天授,所以一切都還來得及。劉邦說,哦,那就這樣?

    張良一笑,說,還有最後一條。劉邦問,還有啊?

    張良說,這條最關鍵。以上七條,都是可以寫到檔案上的,這條,陛下自己掌握就好了。

    張良語重心長地說,這條,事關我們這個“倒秦”隊伍的構成及覺悟問題...

    他們是想跟著陛下這個大哥,搏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做兩天公侯啊。那陛下要不要給他們這個盼頭呢?

    劉邦說,我去...張良就說,這就是為什麼不能“復立六國之後”。劉邦悟,立刻就把那位“大師”喊來臭罵一頓,說“豎儒,幾敗而公事!”

    現在,張良的思路在劉邦的大日子上又檢閱了一遍人性。

    事情就這樣成了

    感謝這場“倒秦”,好漢們一個個都由“編戶民”而“裂地封為王侯”了,他們是既興頭,又不踏實啊。

    那怎麼才能踏實呢?那就是制度一下嘛。

    混到公侯,也可以了,不多想了,別人更不能多想,最好全天下誰也不多想。

    “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得“信”啊,民無信不立,還有這點意思藏著呢。所以“沛公殆天授”這事,他們能不“臣等以死守之”嗎?

    事情就這樣成了。

    劉邦是眾望所歸,只見他又讓了讓,說那好吧,既然這樣,那為了天下,這個位子我就先坐了啊。

    “諸君以為便,便國家。”

    劉邦順利登基。

    未經本人允許嚴禁搬運、抄襲、違者雖遠必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梁山眾人為何在打方臘時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