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述百姓身邊故事
-
2 # 草藥黃曉敏
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露天電影主要是農村,包括三線建設的工廠都只有露天電影,不收錢,農村三個月每個生產隊看一次露天電影,那時當知青在華瑩山區,有很多廠礦,經常往返十幾公里到這些廠礦看電影,也不覺得累也不怕黑夜,而且基本上都是走公路和小路,而且興致勃勃,在那時覺得是享受。
-
3 # 名空中傳恨
忙忙碌碌的一天結束後,在大隊社場上的露天電影是盛大的節日舞會,就如同除夕廚房內,飄來的陣陣肉香。
天還沒黑,我們就搬著長凳去搶一個好的位置。電影中英雄人物如數家珍……
熱鬧而嘈雜的場景,也是少男少女們釋放浪漫好地方,因此也演譯出許多香豔的故事。
在那時候的農村,娛樂如此的匱乏,只有數月一次的霞天電影才是兒時最深地奢華!
-
4 # 使用者名稱謙虛
嘿嘿,這個我最有發言權了。記得七五年在陝西老家,曾經有無數次去幾里外的地方看電影的經歷。有一次還遇到了危險,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後怕。
那個年代放電影,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簡直是最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亞於過年。我和幾個最要好的小夥伴,曾經有過跟著放電影的一連五天,跟著走了五個村子的記錄。而且我還記得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小兵張嘎》。那時候,除了佩服電影裡的小嘎子以外,還被他的淘氣和調皮所折服。小嘎子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簡直崇拜到五體投地了。有很多臺詞都成了我們這些小屁孩的口頭語:“別動,打死你這個狗漢奸”,“老子在城裡進館子都不掏錢,別說吃你個爛西瓜……”等等等等。
那是一個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農村是美麗的,秋高氣爽,月兒亮的耀眼,道路兩旁都是玉米地,散發出一種誘人的、甜甜的氣息來。我們走在路上,只能聽到嘰嘰喳喳的說話聲,人已被高高的玉米杆淹沒了。真的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那天去看電影,是離家最遠的一個村子,也是去看《小兵張嘎》。當我們看完電影,往家走的時候,每個人還沉浸在電影的情節裡。你一言我一語,幾個小夥伴在討論著嘎子藏槍的細節。有說不應該把槍藏起來,應該帶在身上,槍那麼小又好藏。有人說嘎子藏槍的做法對,換著他也會那樣做呢,被大人發現了肯定是沒收的……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只聽前面的玉米地裡傳來“刷刷刷”的聲音,從遠到近,片刻,路中央出現了一條尾巴拖地的大狗。月光下能清晰地看到伸著長長的舌頭,豎著的耳朵還在微微顫抖。說真的,這種模樣的狗,我們還從來都沒見過。大家愣愣地站住了,望著十幾步外的那條狗。
狗見我們站住不動,也便蹲下望著我們,那伸出來的舌頭好長好長,怪嚇人的。片刻的沉默之後,不知道誰喊了一聲:“這是狼。”
這聲音像晴天霹靂,我們幾個小屁孩有人大喊,有人怪叫。這種混雜的聲音,在秋天的夜晚裡顯得格外刺耳。那條被稱作“狼”的狗,受到驚嚇後露出白森森的牙齒來,低聲嗷叫一聲,便鑽進了玉米地。
狼,在我們這些小屁孩的心裡,那是一個可怕的字眼。此時此刻,我們五六個小屁孩手拉著手,一邊高聲喊叫著、一邊緊張地往前走。幸虧那天還有一塊去追電影的大人,聽到我們的喊叫聲,以為發生什麼事了,又折了回來,當大人們聽到我們的描述以後,不約而同地說到:“那是狼,你們膽子不小。”
當然,這個事情不久就讓二伯和奶奶知道了。從那以後,大人們再也不讓我們去別的村子看電影了,要去,也得有大人們跟著才行。
那次的經歷,雖然想起來有點後怕,但是不管怎樣,童年的記憶總是讓人回味無窮的。
-
5 # 李增喜3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還記得曾經跑十幾裡地,去外村看露天電影時的情景。
那時候,農村裡很少有娛樂活動,只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可以看一場電影隊來村放映的露天電影。那時候演電影,往往是一部電影片,在周圍的農村裡輪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樣的電影片,農村的年輕人、小孩,卻百看不厭,常常是跟著電影隊,哪裡放映電影就去哪裡看。有時候路程相當遠,照樣步行十幾裡地去觀看。我那時最愛看的是打仗的電影,像《南征北戰》、《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這些電影我們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節。小時候放學後,我們小夥伴們一起,還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歡扮演傳寶、李向陽,可小夥伴們誰也不願意當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獨眼龍,一眼就會認出來。
那時候一聽說村子裡演電影,全村男女老少,都會搬個橙子,早早去佔空,坐在最得勁的地方,等待觀看。放正式電影前,總愛先放映一段新聞簡報,即使是這樣,村民們依然很早就坐在那裡等待。那時候看電影,最怕停電,停電的現象經常發生。一遇停電,美好的願望就會泡湯,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兩說。
看電影是小時候最美好的願望,能經常看一場打仗的電影,成了小夥伴們最美好的時光。現在我們已老,終於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盡情地觀看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戲曲與綜藝。感謝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感謝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
6 # lsx靜
我是54年的,69年下鄉去了莊河,生產隊有時放電影,我們就跟著放映隊,他們今天在這裡放電影,明天去別的生產隊放電影,遠的有十多里路。我們白天在生產隊幹一天的農活,晚上要跑很遠的路去看電影,一場電影看好幾次。
回覆列表
八十年代前,全國各地都有露天電影。當時的露天電影,深受群眾的喜愛。
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用竹竿拉上一塊大白帆布,一邊是電影放映員和機器裝置,帆布前的地上,大人小孩們自帶小板凳,黑壓壓的坐著。
那個年代的電影品種非常少,八部“革命樣板戲”播放的是最多的,故事片有雷鋒的故事、閃閃的紅星、劉胡蘭、英雄兒女等。
八十年代之前,家家戶戶都沒有電視機不說,廣大農村地區,根本就不具備影劇院設施,滿足不了廣大居民群眾對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
為了豐富這些地區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因陋就簡,因地制宜,透過推出露天電影劇場的方式,解決群眾看電影難問題。
當時的露天電影,為豐富群眾的檔案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八十年代後期,露天電影才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