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已是飄雪
-
2 # 行雲xingyun
歷史已經證明是正確的。
石勒任用張賓雄霸天下,符堅倚仗王猛統一北方,拓跋珪重用崔浩建立北魏,此三人皆為漢人精英。
-
3 # 言情九日
清朝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如果大批重量漢臣的話,清王朝統治的時間會更短,當然對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是肯定的。翻開歷史的風雲,吳三桂、太平天國、曾國藩曾經都有機會推翻滿清,就是因為清朝對漢臣的嚴加防範,大興文字獄,禁錮了漢人的思想,導致清朝末期國家發展十分落後,到處簽訂不平定條約,割地賠款 。但是最後埋葬清王朝的依舊是漢人袁世凱和孫中山,如果是那樣,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也許會提前幾十年成功。
-
4 # 兵團戰士1949
沒用的而且都一樣,滿清的問題不是漢人大臣有多少,而是滿清先天不足,從半原始奴隸制社會、半部落聯盟狀態直接入主中原,一步到位跨越式發展,結果步子太大,扯著蛋了!
既昧於天下大勢,又嚴重缺乏自信,只想著如何保住勝利果實,如何鞏固滿人政權,絲毫不懂什麼是蒼生福祉,什麼是世界大勢,更不願接棒帶領中華文明搶奪先機,佔領世界橋頭堡的所謂時代任務。直到鴉片戰爭前,最有見識的滿清大臣還堅持認為紅毛番的膝蓋是不會打彎的。
有清一代,華人都是生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陰沉之中,舉頭就是文字獄和綱常倫理,時空彷彿永恆凝滯於1644年,從此二百餘年再也沒能推開那扇曾經光輝燦爛又近在咫尺,幾近透明的近代化大門,直到1840年隆隆炮火打破天朝上國的春秋美夢。經過二百年消化吸收,獲得全部中華文明成果的西方世界率先走出中古,強勢踏入工業化大生產時代。
-
5 # 禦甪賢亽
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 滿清貴族和八旗子弟 是不會同意的 得罪這些人和當初漢人建立的王朝得罪士族是一樣的 會動搖統治者的根基 所以皇權至上的滿清統治者不會這麼做
-
6 # 別里科夫128
清朝統治者只想奴化漢人,穩固他的統治。他再怎樣重用漢臣也是在他滿清統治不受威脅前提之下的,蒙元和滿清所謂的民族融合只不過是富麗堂皇之詞,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悲哀,民族的性格從此之後變得軟弱可欺。
-
7 # 命不凡楠佳
首先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封建統治階級。歷史上也出了幾任明君,例如康熙、雍正,如果沒有康熙就不會有大清的二百多年的江山,清朝國力在雍正時期達到鼎盛。而任何一個王朝都逃不過歷史興衰更替的規律,盛極而衰是必然的。雍正帝的繼任者乾隆帝雖然接手的是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但是他並沒有好好珍惜。清朝也正是在乾隆帝的手上由盛轉衰,大興文字獄、將雍正帝的改革叫停、大興土木、六下江南、閉關鎖國等一系列舉措讓昔日強大的國家逐漸走向末路,而清朝統治者卻還一直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而此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此東方從屬西方的序幕就此展開。
回到問題本身,用再多的漢族大臣也只會起短期的作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是漢族一統天下的朝代,依然會發生朝代更迭,說明了什麼,並不是沒有人才,這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弊端,一任明君,社會進步、國力強盛,如果在位的是位昏君,國家只有走向衰落。反觀清朝歷任皇帝,只有康熙、雍正在任期間做到了國力強盛。從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就逐漸的再走下坡路。到了嘉慶 道光時期都是沒有什麼作為。
-
8 # bob74297964
體制問題,不是用幾個人就能挽回的,大清之後民國基本上全漢人政權,結局如何?跑到臺灣後要不是進行土改,根本發展不起來。
-
9 # 那小子真帥1885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你,答案當然否定的時間萬物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終,回顧中華上下5000年曆史,大多是漢人執政期多,然而對推動歷史程序未必起到多大作用,因為在特定的封建社會歷史定位時期的人們的思想都是迂腐與落後的,只有在特定的歷史背景時期有著合適的時間,歷史發展程序,也就是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鹽酸具備才會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反觀昔日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一個不是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才將社會快速發展的?
-
10 # 長心眼168794174
清朝晚期,洪秀全起事,由於官僚集團腐敗透了,滿蒙八旗和綠營兵被太平軍打的落花流水,朝廷不得不讓曾國藩等漢人辦團練,雖然曾國藩滅太平軍後自動解散湘軍,但不少將領因軍功當上了總督或巡府,清廷從次開始受制漢人,最終被袁世凱逼著退位了。凡事靠自己,別人靠不住,雖然話難聽,但理就是這樣的。
-
11 # 悠遊鹿鳴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首先,我認為歷史沒有假設。
其次,清朝不會大批重用漢臣。與元朝一樣,清朝統治者是蠻夷,蠻夷最大的問題是文化自卑,排外情緒比較大。元朝沒有大批重用漢臣,清朝也不會。
再者,既然你已經假設了,權且就這個假設說一說:清朝假如大量重用漢臣肯定會有不一樣的發展,或者說肯定會有很好的發展。
還記得大秦帝國二號人物、秦朝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嗎?
當時,秦始皇為了維護王族利益,不得不將“外臣”遣散,李斯本著對大秦帝國高度負責的精神,寫了這個奏疏: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諫逐客令》擺事實講道理,深刻剖析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種種好處,也正好對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回答。同時,也事實勝於雄辯地說明:清朝假如大量重用漢臣肯定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回覆列表
主導者的思想與決策,臣子是難以改變多少的!
像明朝的話,可能會同西方一同發展工業,但可能性很小,因為帝制不許民智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