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焚劍煮酒

    “大禮儀之爭”是明朝中期一次皇帝與文臣士子(文官集團)之間的鬥爭,此次鬥爭的雙方主角便是帝國統治者“嘉靖皇帝”和內閣首輔兼集團主席的“楊廷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大禮儀之爭的發生背景: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而明武宗既無子嗣也沒有親兄弟(其父弘治皇帝朱佑憆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於是經皇太后張氏與集團主席楊廷和商議過後,以《皇明祖訓》為基本指導思想,選擇“兄終弟及”的實際操作辦法,在正德皇帝的諸多堂兄弟中挑選一人繼承大統。而楊廷和在眾多皇室子弟中挑選過後,最終選擇了被封於安陸府(今湖北鍾祥)的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嘉靖皇帝)。而朱厚熜在即位皇帝后,便因以誰為皇考(宗法意義上的父親)和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與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展開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儀之爭”。這場爭鬥最終以嘉靖帝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后又加封為獻皇帝,然後入太廟排於明武宗之上而結束,嘉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楊廷和選中朱厚熜的理由。

    在我看來,楊廷和看上朱厚熜的理由無非是三點:

    彼時朱厚熜年紀尚小,才十四五歲的娃娃,在楊廷和看來比較便於控制。朱厚熜雖年幼,但從小便聰慧過人,楊廷和認準了朱厚熜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朱厚熜生父已逝,選擇朱厚熜作為皇帝不會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

    讓楊廷和欣慰的是他苦心挑選的朱厚熜確實是一個能力極強之人,但未曾料到的是朱厚熜不僅聰慧,而且少年老成。

    老成少年與最強首輔的第一次交鋒。

    楊廷和挑選好皇帝人選之後,便馬上向張皇太后報告了這一情況,並得到了張皇太后的高度讚賞,然後便下懿旨迎朱厚熜入皇宮繼承大統。

    正德十六年4月22日,一個由司禮監、皇室和朝廷代表組成的使團前往安陸,朱厚熜以興王的身份接見了使團並接受了太后的詔書。後朱厚熜隨使團入京。

    第一次衝突就在這裡開始,使團達到京城外的良鄉時,按照楊廷和的安排,朱厚熜是以太子之禮由東華門入,居住於文華殿的。但朱厚熜並不接受這一方案,並明確表示自己是過來做皇帝的,而不是過來做兒子的。於是雙方各不讓步,就這樣僵持了下來,最後在張皇太后的調解下,朱厚熜由大明門入,在奉天殿即位而取得與楊廷和第一次交手的勝利。

    這次交手讓楊廷和看出來這位少年天子並不好對付,到楊廷和也並未太放在心裡,畢竟這位四朝老臣見過的東西、歷經的風波太多太多了,而且他本身也是一個極聰明的人。

    文官集團與朱厚熜的正式交鋒,首戰即決戰。

    這次交鋒便是明史上很出名的“大禮儀之爭”,而前面我們也介紹過這次交鋒的結果也是以朱厚熜的勝利而告終的。

    大戰初期,初登帝位的嘉靖雖然老成,但哪裡鬥得過老謀深算的楊廷和,於是朱厚熜稍顯退意。一個朱厚熜是絕計鬥不過整個朝堂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一些大臣看準了這個機會,站到了嘉靖這一邊,為嘉靖出謀劃策,搖旗助威。其中詳細細節我就不再過多陳述。

    結果已經講過,嘉靖勝利了,楊廷和也告老還鄉了,而嘉靖在這一次交戰中也體驗到了權利帶來的快感。而嘉靖也將這權利完全掌握到了自己手中,滿朝文武皆視為棋子,所有人圍繞嘉靖一人,而例如宦官干政之類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為什麼眾大臣不廢掉嘉靖,另立新君呢?我們來總結以上陳述,可以得出以下結果:有一點可以明確,皇帝是國家之根本,不可能由大臣隨意廢立。另一點便是嘉靖在親政前期所做出的政績是可圈可點的。經過“大禮儀之爭”後,文官集團根本無力與嘉靖對抗,首戰即決戰,輸掉了“大禮儀之爭”的文官集團只是嘉靖手裡的政治工具而已。

  • 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從宋朝開始,臣子們就已經沒有這樣的實力了,也不能夠隨隨便便的廢立皇帝了。

    事件回顧

    我們發現在介紹清朝的時候往往會這樣說:清朝是封建統治皇權最為集中的一個王朝。

    而我們介紹明朝的時候又會這樣說:明朝是所有封建王朝當中皇權最為集中的第二王朝。

    問題來了,什麼叫做皇權集中呢?

    簡單來講,皇帝說一別人不敢說,皇帝說三別人不敢說四。因為封建王朝統治階段的諸多手段,已經讓皇帝同時掌握了兵權和政權。

    再加上朱元璋把丞相這個官職給撤掉了,明朝的皇帝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無法無天,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裡面,不要說把嘉靖皇帝給踢掉,哪怕是讓嘉靖皇帝上朝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要皇帝的臉皮厚,只要皇帝的耳朵可以裝聾,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可以把臣子們說的話當屁放。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我們說從宋朝開始,臣子們就已經沒有這樣的能力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宋朝的皇帝很特殊。

    如果我們翻開宋朝皇帝的歷史記錄,第一頁講的就是趙匡胤。

    趙匡胤有什麼特殊的?

    他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趙匡胤的皇位並不是自己主動爭取來的,也不是之前的皇帝退位給自己的,而是自己和武將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此之後趙匡胤意識到,武將可以隨時隨地的廢立皇帝,他們今天可以把我抬上皇位。那明天又會把另一個人抬上皇位,這樣的情況絕對不允許再發生了。

    怎麼能夠不允許再發生呢?趙匡胤想了一系列的辦法,透過抑制武將的權力、抬高文臣的權力,相互之間做一個平衡,並且手中牢牢的掌握軍政大權。

    這樣做,起到了極好的作用,而且在後續王朝當中都紛紛借鑑。也正因如此,文臣也好,武將也好,想要在明朝嘉靖皇帝執政時間段把他踢出去,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再加上嘉靖皇帝本身就比較機靈,而且善用權謀,想和嘉靖皇帝鬥心眼兒,一般人還真來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一起一年半的感情為什麼比不上和他在一起十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