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翼赤鳥

    那時候都是部落發展起來的,沒有清晰的民族觀念。後來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變化才有界限和價值觀。慢慢劃分內外(我類異類)

  • 2 # 鄭說豫見

    周人本來就是西戎的一支,在商朝時被封為西伯,主要任務就是捕捉奴隸,押送到商朝都城。慢慢的做大了,控制了西方。趁著商紂王東征東夷,主力不在都城的機會,帶領諸侯滅了商朝。

    周朝時期,西岐到中原都是各種民族雜處,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開墾,戎狄等部落狩獵放牧,也是沒有邊界的。周人一般築城而居,稱為華人,大部分時間仍然是狩獵,耕種主要是女人和老人的事情,控制的區域有限。在城外野地住的人,稱為野人,不受周朝管理。此外更大的地方是各民族的狩獵場,沒有嚴格的邊界和疆域概念。

    周朝王室不僅與犬戎、羌人挨著,還結為婚姻,比如周王一般要娶姜姓女子,就來自羌人部落,姜子牙就曾經是羌人的首領。

    周王還娶申戎女子,比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就娶了申戎部落的女子,立為王后,生下兒子宜臼立為太子。

    後來周幽王又寵幸褒姒,想要廢掉宜臼的太子之位,引發申侯的報復。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殺了周幽王,擄走褒姒,把鎬京變成一片廢墟。

    宜臼在鄭國等諸侯的支援下繼位周王,史稱周平王,平王東遷洛陽,周朝進入東周時代,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西周東周總共延續800年左右。

    東周初年,鎬京周圍犬戎勢力更是比較強,臨走時候周平王封救駕有功的秦國(原為附庸國)為西伯,相當於把西部的經營權交給了秦國,但實際上秦國能混成啥樣,全看自身造化了。就這個秦國,經過幾百年的經營,竟然滅掉了犬戎,義渠、又征服了巴蜀,成為西方大國。

    而在中原地區,戎狄等部落仍然很活躍,甚至攻滅了邢國、莒國,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把在中原的戎狄等部落消滅、融合或者趕跑,成為春秋霸主。

    孔子曾評價管仲的功勞“微管子,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說,要不是管仲,中原就要被夷狄佔領,孔子也要也要披著發穿左衽的衣服了。因為管仲將夷狄驅逐,到東周時期,中原才成為周人的天下,土地被開墾,人口也增長迅速。

    經過春秋戰國的爭霸兼併戰爭,最後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又北卻匈奴,南征百越,戎狄夷越漸漸同化或被排擠到邊緣地帶,中原王朝控制的區域不斷擴大,最終發展成為漢民族為主體的大一統國家。

  • 3 # 老龍故事會

    1,

    先思考一個問題:

    何以見得外服諸侯就一定要比近畿諸戎更忠於周室?

    2,

    說一個最基礎的常識:

    中學教科書未必一定對,甚至有些內容是故意不對。

    至於為什麼有故意不對的內容,在於階段性教學的要求。

    所以,學習比較認真的朋友都會發現,初中的知識會把小學推翻,高中又推翻初中,大學又推翻高中。如果碰上走心點的老師,還會告訴你等你升學以後這塊就作廢了,不過現在就這麼考,你先這麼記。

    3,

    中學教科書對西周分封制的講述有些問題。

    西周以分封制為本位的地方系統大致分為以下6類:

    一是諸侯;

    二是諸監;

    三是采邑;

    四是縣、郡;

    五是直屬邑;

    六是方國。

    按照慣性思維,估計你會認為郡縣的長官一定最忠誠,諸侯在中間,方國最不安生——這當然是自作多情的臆想。

    如果放在實際歷史環境中,顯而易見的情況應該是:

    周室越強,各個地方政府越忠誠,且距離周廷越近或交通越便利忠誠度越高,這與是郡縣還是諸侯還是方國並沒有太必然的聯絡。

    4,

    具體在西周中期至後期:

    先是位於遠方的東夷和位於黃土高坡的西戎在鬧,再是遠方的諸侯在鬧,後是王都周邊的華人在鬧,最後近畿的諸戎才鬧起來。

    而且,近畿的諸戎也就算雷聲大雨點小。注意兩點,一個是西虢國留在原地的小虢一直活蹦亂跳的直到在春秋前期才被秦國掐死,另一個是秦伯在周宣王時期打服諸戎更多是諸戎服軟,動真格的要到春秋時期。

    5,

    總之,在西周王朝可以正常運作的時期,周王室及西虢國、榮監(注)、苪國、召國、周(原)國等諸侯國或採邑國原本就能讓近畿諸戎老實,沒必要再搞大規模分封。

    等西周王朝瀕臨崩壞的時候,周廷能做的也就是打打補丁,諸侯遠比諸戎還不安生——實際毀了西周的主犯是申侯和西虢公,諸戎也就是個從犯。

    (注:榮監的具體位置有爭議,可能在關中南部,也可能在其他位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段時間想給娃斷奶,想給寶寶選擇一款奶粉,有好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