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8

美食

回覆列表
  • 1 # 深入D後2017

    江蘇江陰的。我們這裡也只有饅頭一說,肉餡叫肉饅頭,菜餡叫菜饅頭。沒有餡的叫白饅頭或者淡饅頭。記得剛去合肥上大學的時候,在學校食堂買東西,本來想買兩個肉包子的,結果阿姨給我兩個大饅頭,風俗習慣太不一樣了。

  • 2 # 濤聲依舊Lao

    北方人基本上都是管有餡的叫包子,管沒餡的叫饅頭。不過上海人(包括江、浙一帶的人)並不是像你說的那樣反著叫,應該說他們只是對這兩種食品的區分不像北方地區那麼分明。比如他們將北方人稱的水煎包,有些人稱之為生煎包,也有一部分人叫生煎饅頭。

    實際在中國古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管這一些外形比較類似的麵食都叫饅頭,包子這種叫法是後來才有的。由於北方過去一直都是以麵食為主,剁餡兒,包包子這種作法與叫法應該說是出自於北方。而南方這種作法出現的比較晚,作這種生意的人又比較少,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跟北方人一樣也叫包子了,還有一部分人仍然在延續過去的叫法。

    過去南方、北方交流比較少,於是就包子、饅頭各叫各的,等北方人去了就會覺得很奇怪,明明你賣的是包子,怎麼說是饅頭呢?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不管南方人到北方去,還是北方人到南方來,都會發現讓你覺得奇怪的地方,隨著人口的流動,交流的增多,以後也就見怪不怪了。

  • 3 # Murano餐廳老王

    其實在他們的語言環境裡,有餡兒沒餡兒的都叫饅頭。

    不可考究!眾所周知,這是魔都的叫法,包括浙江一帶。他們統一把我們俗稱的包子饅頭,不管有餡兒沒餡兒的,都叫做“饅頭”。

    如此叫法,只能當做地方的土話來認為。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土話,包括魔都上海,儘管這個城市生活方式非常西化,但是吳儂軟語的確確土味甚濃。比如上海人把爹媽叫做“婭娘“,單獨說起自己的母親叫做”阿啦娘“。

    如果你第一次來到上海,看到街頭排隊的,他們在買饅頭,不管肉餡兒的,還是菜餡兒,他們統稱為饅頭。

    如果你要上去問他們買什麼,他們會說”買大饅頭呀“,可能你有些懵逼,買饅頭還排隊幹啥,更讓你懵逼的是,多數人會聽錯,他們買的不是大饅頭,而是“淡饅頭”。這個饅頭就是我們常見的白麵饅頭而已。

    很多年前,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和珅,把紀曉嵐恨得牙癢癢,有個橋段,和珅說:恨不得把紀曉嵐剁成饅頭餡兒!

    當時看了這個鏡頭後,挺驚訝,這和珅是不是說錯臺詞了,明明應該是包子餡兒啊。原來,這個說法還是比較考究的,過去人們可能把這種有餡兒沒餡兒的發麵半圓形麵食稱為饅頭。饅頭也是古漢語,看來“包子”的叫法是後來的,當然包子更形象。

    包子有餡兒,饅頭是實面。所以很多吳語片區的人們到了北方,一上來會鬧笑話。不過現在南北交流,早就大融合了。這個笑話也不會再有了。

    比如夏天,北方人到浙江溫嶺農村去買冰棒,當地人或許聽不懂,你說買棒冰,他們一下就明白了。當然雪糕是統一的叫法,全國各地都能聽懂。

    從現在社會學研究來看,南方的漢文化漢語言要比北方儲存還要完整,據說粵語就很好儲存了古漢語的表達特點,福建客家現在的習俗方式和禮節和河南地區非常接近。

    現在上海餐飲市場上有個“芭比饅頭”連鎖加盟店,主要經營還是包子,創始人是安徽人。不過上海還有個“新亞大包”,是中式連鎖餐飲店,歷史也不是很長,一開始就是賣包子的。

    上海人把包子就叫做饅頭,把饅頭還叫做饅頭,就是一種語言習慣沿襲下來的叫法。而包子則更形象,有料、沒料一下就區分開了兩者。從這一點來看,北方語言更富於表現力,也更容易通俗易懂。

    所以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就是土著語言的沿襲,沒啥可糾正的,外人覺得叫法突兀,人家可不這樣認為,因為人家覺得自己身處國際大都市,不是土包子。

  • 4 # 桂花酒叫花雞

    看到各位回答中,都指出問題提得不正確。因為大家都認為上海人有餡無餡都稱饅頭。

    其實,在蘇州許多地方,倒真如提問者所說,有餡的叫饅頭;無餡的叫包子,還特地在前面加上一個“大”字,叫“大包子”。

  • 5 # 伐要哈無搞

    60年代中國很窮很落後,當時上海經濟作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難免也要節衣縮食,家裡做饅頭比買店裡的便宜很多。父母都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媽是一個地道的常州人,我爸是毛筆之鄉湖州人,男孩子胃口好,到了下午容易餓,於是我媽就學著做各種饅頭,買來了蒸籠、麵粉、酵母膏,記得那時候麵粉分二種,精白粉和標準粉,價格分別為7分和5分錢,於是在廚房開始揉麵,我媽第一次做的是菜饅頭,我哥我姐和我急切的等待著噴香的饅頭出籠,廚房間飄滿了蒸饅頭的面香,開籠咯!把熱騰騰的菜饅頭一籠一籠的倒入竹扁,可是饅頭的個頭小的出奇,饅頭僵了,後來隔壁28號的阿婆說饅頭做好要靜放二十分鐘才能入蒸籠蒸熟,叫醒面,當時覺得很傳奇,麵粉居然要醒下才能蒸。做僵掉的菜饅頭雖然有點粘牙,但是熱乎乎的噴香饅頭已經全然不顧他的形狀了。。。以後我媽還學做肉饅頭、豆沙饅頭,甜饅頭(那時白糖是要配給供應的,只能用糖精片),我最喜歡吃的是我爸從他醫院食堂買回的水晶饅頭(餡是白糖和豬板油),後來我長大後再也吃不到這種饅頭了。

  • 6 # newhi

    題主肯定沒看過《三國演義》。幾年前寫過一短文,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包子與饅頭

    包子與饅頭是國人常見的麵點,然而南北方對於這兩者的概念卻是大相徑庭。

    南人稱無餡的為包子,有餡的為饅頭,而北人正相反。多年來走南闖北時常想探究其中奧祕終不得其解,暗自從字面揣測,既然叫包子必然是內中有物外有包裹,想來南方人的叫法有誤。

    其實大謬也!

    今夜讀三國,意外得知饅頭一說來歷,特記下分享之。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中說到,孔明七擒孟獲,平定南方,班師回朝,軍至瀘水,忽然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兵不能渡。孔明遂問孟獲,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安可妄殺一人?”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麵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這也許就是饅頭的來歷!

  • 7 # TDEBUG

    首先說啊,樓主的理解是錯的,這個很多人都指出了。不過下面的回答很多人也不是很正確。我來解釋一下。

    首先,饅頭是此類圓球型麵食叫法的正根。北宋之前,無論有餡沒餡都叫饅頭,這是區別於各類"餅食",凡是球的都叫饅頭。那麼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開始叫包子了呢?是北宋,北宋初年在開封,開始有了把有餡的饅頭叫包子的別稱。因為開封是當時引領文化流行的中心,所以到南宋時,包子的叫法已經很流行了。

    那麼包子是不是北方叫法呢?不是,實際上現在主要方言裡只有吳語系的方言會把包子還叫做饅頭,連盡在咫尺的江北,因為不是吳語區,也不這麼叫。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域方言分化都晚於北宋,所以包子在方言分化前已經普及使用了。吳語區因為形成比較早,保留了更多古詞彙。

    順便說,水滸傳裡山東好漢也把包子叫饅頭,其實正反應了施耐庵大爺是江南人的事實。書中除了"二斤酒二斤牛肉"外,但凡寫到比較精細的吃食,其實都有當年江浙一代飲食的影子,而不管書中人是哪兒人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大部分女生都喜歡穿平底鞋了呢?幾年前看到的那些恨天高都彷彿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