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0580

    殺蟲劑為神經毒劑,它透過對昆蟲體內的神經系統產生中毒作用,首先是誘發昆蟲興奮,然後神經傳導阻塞,昆蟲進而痙攣、麻痺、死亡。由於昆蟲中毒徵象分為兩個階段,即興奮期和抑制期,所以常用擊倒率和致死率兩個指標表示各品種特性。 除蟲菊酯的作用機制主要有三方面: a、和DDT的作用機制相似地改變離子通道學說: 在軸突膜上也存在一類擬除蟲菊酯受體,它也是個空隙,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和受體物理性結合後,改變了膜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膜的通透性,具體地講是使Na+通道延遲關閉,負後電位延長並加強,導致產生重複後放。 b、和DDT相似地抑制了外Ca2+—ATP酶,導致了外Ca2+濃度降低,從而降低了閾值電位,使之更易引起重複後放。 c、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可能刺激r—氨基丁酸(GABA)的釋放: 昆蟲運動神經元和肌纖維形成的突觸有兩類:一類是興奮性,遞質為穀氨酸鹽;另一類是抑制性突觸,遞質為GABA。GABA的釋放引起K+外流,Cl-內流,造成膜超極化,使之更難產生動作電位。 GABA是抑制性突觸的神經遞質,存在於神經——肌肉連線點,估計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引起的如擊倒、麻醉等症狀可能和刺激GABA的釋放有關。即,擬除蟲菊酯抑制了Ca2+—Mg2+—ATP酶的活性,造成細胞內Ca2+濃度上升,啟動前膜釋放神經遞質GABA,同樣影響了Na+ 、K+的通透性,干擾了興奮傳導,但具體毒理機制尚不清楚。 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中毒昆蟲死亡: A、 重複後放導致一類神經毒素的產生; B、 神經系統的全面破壞,傳導阻斷; C、 其它組織病變,如失水及組織壞死等。 Narahashi(1980)根據昆蟲的中毒症狀及對神經的作用,將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分為兩類: I型:包括胺烯菊酯、丙烯菊酯、苄呋菊酯、苯醚菊酯及二氯苯醚菊酯。 這一類殺蟲劑對各種型別的神經原產生廣泛的重複放電現象。中毒昆蟲出現高度興奮,不協調運動。 DDT雖然不是一個除蟲菊酯,但是其作用與I型相似,產生重複放電的原因是Na+及K+通道延緩關閉。周緣神經系統對這類除蟲菊最敏感,最容易產生重複放電。溫度影響重複放電,低溫下(低於26℃)重複放電的活性增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永樂大帝朱棣靠篡位當上皇帝,但後世對其評價卻很高,是這樣嗎?為什麼?